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018-12-06
一、前言
伴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和国际经济接洽,引发了剧烈的国际竞争。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备受考验,特别是其金融活动需应对较多风险,其间以信用风险最为关键。要知道,现今社会金融市场的角逐已然转换成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角逐,但因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够健全,便使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极为显著,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加以研究便凸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展开了探索、讨论,且给予了改进策略,望以此推动商业银行具备较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为其规避、处理信用风险给予相应借鉴。
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一)信用风险的类型
信用风险可区分成两大类型,具体如下:
一是依据引发主体能区分成客户与银行内部管理信用风险两种。其间,前者表示被和顾客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顾客难以正常履约的风险,主体即顾客,其在客观层面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具备影响,其属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般形式;后者表示商业银行不关注信用风险、匮乏较好的风险认知力,促使信贷机构内部制约机制匮乏完善性,各项信贷规制不健全等所引发的没必要形成的风险,最终促使信贷资金出现耗损。
二是依据客户经营业务特性能区分成金融机构客户与非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两类。其间,非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具体表示工商顾客与个体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征
信用风险管理具备全过程性,存在于商业银行各环节中,属于商业银行整体业务与管理部门的共同任务,并非只被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同时,信用风险管理针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具备较强落后性与隐秘性,故使其效果也具有落后性,且其并非为简单的艺术或科学,而是处在两者中间且通过两者构成的工程。并且,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即针对信贷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管理,因位于信用风险众多不定性因素里面,仅有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规避最具难度,且影响力巨大。此外,信用文化是最基础且必需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因信用风险管理具体通过人与系统构成,其根本在于在正确的时间将有效信息传输到目标对象手中,以促使目标对象能出具有效问题且进行适宜的判断。假设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风险文化,则便无法针对信贷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约束。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不良资产比重较高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超出标准已然变为了阻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国际通行标准而言,金融组织不良资产率界限不得超出10%,但依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不良贷款率远在10%以上。尽管我国为增强商业银行角逐力,相应部门有对其不良资产加以剥离,在短时间内促使其不良资产比重大幅缩减,但实际上商业银行只是依据账面价值把不良贷款转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故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其不良贷款率并未缩减。
(二)资本充足率上升,附属资本不足
资本充足率具体表示商业银行位于存款人与债权人资产未遭受损失时,其可通过自有资本担负损失的概率。经由管制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防范、应对风险的水平进行监测,规避风险资产极度膨胀,以对存款人、债权人利益予以保障,确保金融组织正常运转。截止到当前,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不超过12%,可见其防范风险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即便如此,其核心资本在银行资本中的占比依旧较大,附属资本不足,资本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合理性。
(三)信用风险较为集中
概括而言,商业银行贷款较为集中,具体体现为贷款数量大、存在垄断现象,且时限较长。要知道,贷款数量大与垄断现象的存在表示商业银行贷款的大幅提升和地方政府引发的投资热具备直观影响,较多银行贷款或流入基础设施建设,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配套资金使用,其间某些投资项目属于重复建设,不具备较好经济效益,使得银行贷款无法再指定时限内偿还,势必促使商业银行形成新的不良资产。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与技术极为落后
实质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可视为一项与风险识别、度量和评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管理模式的选择很大程度决定了信用管理水平的强弱。依照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选择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而言,基本承袭了以往的传统方式,譬如专家分析法等,此类方式多从定性层面给予结论,不具备科学、客观性,还未应用先进的信用度量值模型等针对风险辨别、分析。并且,由技术层面而言,数据库与信息技术系统也属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但当前商业银行数据储备贫乏、数据质量较差,也对其信用风险管理产生了影响。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因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组织机构,也就促使其不具备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与管理机构。具体如下:一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缺乏标准流程,权责不清,特别是贷款有问题时不具备对应的责任制;二是信贷工作人员不具备较好的管理观念与激励约束机制,存在虚假编制信息、擅自使用公款等不良现象;三是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具有较多不足,譬如经营管理不当、信息传输受阻等,这均对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构成了阻碍。
(三)外部监管制度不够健全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持续加大的关键因素即外部监管制度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伴同商业银行业务的多元化,以往的监管方式已难以有效辨别、规避风险。当前,多数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未现场与非现场检查,评估风险具体依据监管人员的主观思想与经验,缺乏较好的风险控制力。并且,商业银行的监管范围极为有限,因较多金融衍生品等表外业务的存在,加大了其信用风险,若无法针对表内、表外业务同步监管,势必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
五、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解决策略
(一)创新信用风险管理方式
首先,创设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商业银行应依据自身特性创设适宜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加大投入对其开发、研究。同时,其应在参考国际现代模型期间,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较好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将其适用到自身实践当中,譬如利率等市场价格变量的引进等。
其次,设立全国性银行数据库。因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落后,商业银行应用的数据库不具备较长建立时间,发展不健全,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产生了阻碍,故为将上述现象改进就应推进全国性银行信用数据库建设步伐,这属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经路径。当然,该数据库的建立并非能在较短时限结束,故商业银行先应大力采集数据、参考国际先进经验,以为建设健全的数据库奠定基础,仅有如此方可强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二)创设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建设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开展该项工作时可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是促使内部治理机制规范化,对管理者权责明确界定,让内部制度体系清晰合理,以有效防范风险;二是创设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管理部门,实施双重控制,对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训、考核高度关注;三是把信息化技术引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程序,推动信息系统建设,把风险控制从以往的事后监测转换成实时监控。
其次,构建较好的银行信用文化。信用文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具体不容忽视的效用,其可对银行内部落后的信用风险管理观念、政策等行为方式予以优化,构建形成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见,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不但需对制度体系、技术方式进行优化,也应对信用文化的构建给予高度关注,积极落实信用文化的建设。
(三)健全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首先,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予以健全。具体实施该项工作可依据如下几点进行:一是设立权威性监管机构,经由此针对商业银行相关信息及时披露,构建形成有序的金融环境;二是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规制加以修补,将预防信贷风险当做核心要点,大幅提升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参考国际先进法律体系与监督管理经验,从而推进信用立法的步伐。
其次,创设适宜的信用环境。该项工作的实施需全社会的努力,一同施行信用建设,且对社会信用秩序加以维护。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针对经济主义实施信用道德观念教育,针对背离诚信的企业、个体依法惩治,以树立信用即资本的新理念;二是政府部门应设立社会信用网络,以及个人、企业社会信用查询体系,并高度推崇社会诚信精神,鼓励社会诚信行为,针对民众组织社会信用专题讲座,以确保个体、企业享有的较好的诚信意识,从而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六、结束语
概括而言,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点,对其可否正常运营并获取长远、稳定的发展具备显著效用。但是,当前我国较多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还具有较多不足,譬如信用风险管理方式较为滞后等,对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故商业银行必须基于实际对相应问题进行处理,以对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加以提升。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