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教训
2018-12-06宗涛编辑张美思
文/宗涛 编辑/张美思
危机十年,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并没有消除。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会以其他形式带来另一场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年来,包括美联储的高官、知名经济学家和主流媒体,推出了不少大部头著作,对危机进行深入反思。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经济金融危机原因委员会,并在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于2011年公布了《金融危机审查报告》。这些汗牛充栋的反思以及以万亿美元计的真金白银的救助,能够告诉我们哪些教训?
综合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散,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评级公司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更大范围看,也与不恰当的政策导向和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关。
第一,宏观不审慎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这轮金融危机并非主要由单个金融机构的不审慎造成,而在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不审慎。当市场处于上升周期时,所有机构都很健康;而当市场转向时,所有机构都不能幸免。如果没有救助,高盛、摩根斯坦利、花旗等大型银行也将倒闭。危机带来的一个深刻变化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和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代替了危机前主要关注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而成为主流。
第二,金融监管长期缺位。金融危机爆发前,监管部门对新型贷款、衍生品和影子银行系统的爆发式增长视而不见,大量金融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究其原因,有功能监管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金融官员们深信市场足够聪明、能够自行有效运转的问题。
第三,金融复杂化愈演愈烈。当时,在住房金融领域,各类金融机构不仅发行了大量资产支持证券,还进一步发展出债务担保凭证、双层乃至三层债务担保凭证等衍生品。2006年,美国资产支持证券规模为1.2万亿美元,而债务担保凭证等衍生品市场规模达到20万亿美元,用于对赌各种金融产品违约的信用违约互换规模则达到62万亿美元。此类金融产品远离实体经济需要,沦为粉饰风险和金融炒作的工具。
第四,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失效。薪酬机制过度鼓励做大交易规模、从事投机炒作,华尔街薪酬发放屡屡让人目瞪口呆。董事会监督缺位,高管层片面追求短期效益,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第五,金融机构丧失职业操守。金融机构向低信用等级的家庭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规模,从2001年的100亿美元快速上升至2006年的6000亿美元。一些零首付、负首付的抵押贷款被兜售给没有能力还款的人群,有的贷款甚至一开始就注定要违约。银行未履行告知责任,虚假贷款资料充斥市场,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第六,外部评级机构助涨助跌。美国三大评级机构长期垄断全球风险评级并缺乏监管,竞争不足,发行人付费模式则使其丧失了客观性和公正性。金融危机前对复杂金融产品评级虚高,危机后又集中下调次级债券及其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第七,政策承诺脱离经济规律。当时的小布什政府在居民过度消费、低储蓄率的背景下,坚持将居者有其屋作为“美国梦”的重要内容,利用政府信用、全球资金支持中低收入阶层购房,促成了房价泡沫和金融膨胀的大环境。希腊、西班牙、冰岛等底子薄、福利高的国家所受冲击也较大。
第八,美元霸权助推危机爆发并向全球扩散。长期以来,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一家独大,在向全世界输出美元、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造成了美国经济长期失衡。而国际廉价资金大量回流美国金融市场,刺激美国家庭过度消费和购房,则成为美国资产价格泡沫和危机向全球蔓延的重要原因。
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资产泡沫和高杠杆的产物。以上八条原因从不同层面强化了这两大因素。经济学家布林德将泡沫定义为某种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础价值发生较大且长期的偏离。现实中,判断是否有泡沫、有多大泡沫总是充满争议,而如果所有人都判断一致,就不会有超级泡沫。但比判断泡沫难度更大的,是判断泡沫何时破灭。有人虽然看到了泡沫,但认为自己不会成为最后的接盘者,也会继续下注。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更是如此。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危机十年来,全球采取了很多弥补措施来解决过去的一些问题,但导致金融危机的上述因素并没有消除。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将会以其他形式带来另一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