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对高校人事工作的影响研究

2018-12-06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教职员工教职工养老保险

程 娇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体制和设施不断完善,人口老龄化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逐渐将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纳入工作重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突破了传统养老保险中身份以及单位性质等方面的限制,并且采取与城镇普通职工相同的个人8%、企业20%的养老保险缴纳比例。在领取养老金问题上,也实行与城镇普通职工同样的计算方法和领取条件,保障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合理。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背景。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养老保险体系,国务院决策部署,决定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2)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3)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4)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对改革前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人员,通过建立起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5)解决突出矛盾与保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先解决突出矛盾,再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当前,我国各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当中还存在一些并轨期的问题亟待解决,如财政资金的到位,提高退费比例等待遇的保障等。因此,根据国务院的相关决策和部署,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养老保险体系需要进行服务化、社会化的深入改革。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范围为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各级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同时也包括了事业单位和其编制体制内部的所有工作人员。首先,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费用由员工所在单位和员工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比例为工资总额的8%。并且,个人账户的存储额智能用于员工个人的养老保险,不可以提前取出。按照国家的统一的记账利率进行计算,不同年份按照当年的比例进行税息征收和发放。若参保人员死亡,其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以进行继承。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按照单位工资总额8%、个人缴费基数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其次,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以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最后,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关于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还未能实现全面普及,但北京地区事业单位已经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落实,部分部署单位及行政单位也在逐步启动该项改革。北京地区通过对当前全市范围内各个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形势与状况进行分析,明确指出了充分认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同时,在关于区域范围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会议上,阐明了阶段性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要统筹兼顾、强化领导。要求全市范围内各个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文件内容做到统筹兼顾,安排专门人员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上报工作进行负责,从而确保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其次,要完善机制强化督查,通过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部署的方式,建立起完善的改革工作机制,同时安排专门的监督小组,确保改革工作按时完成的同时质量也能得到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宣传力度,通过加强宣传优化服务,提升改革的水平与质量。北京市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内容与措施对于全国范围内其他省市地区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有利于政策的准确解读,舆论动向的准确把握,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高校人事工作产生的影响

1.充分认识意义,加强组织领导。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家顶层设计,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建立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一重大的改革,对高校在人员调配、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管理模式以及薪酬体系设计等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高校加强和深化综合体制改革有着特殊的意义。改革高校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高校领导只有在上级组织的统一部署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准确解读政策,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2.强化岗位管理,转变用人机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促使高校进一步强化岗位管理,转变用人机制,全面推动聘任制的实施,也为高校人事工作提供公平基础的保障。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无形中进行了分类,一是正式事业编制人员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事代理人员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临时用工实行了劳务派谴,同时也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改革无遗畅通了各类人员的进出机制,对教职工个人来讲,养老保险也能促进员工的自主流动,在养老保险启动前,养老金由单位直接发放,对单位高度依赖,一旦离开单位,就没有人管的境地,有了养老保险,就由社会发放,转向“社会保险”,一旦合同到期,人员离岗,其在职期间积累的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将为员工提供养老保证。

3.积极探索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多劳多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形成了新形势下的养老保险金领取办法,教职工不再单纯依靠退休当时的个人务、职称、收入以及工龄等条件为计算依据,而是转变为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以及基数同社会平均工资的比率息息相关。一方面,这有利于推动高等院校改革现有薪资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起多劳多得的薪酬福利制度,提升教职工公平感和获得感,从而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优化教职员工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也促进高等院校教职员工在职期间提升对岗位职能的认识,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增加自己的劳动收入,来争取更高的缴费基数,保障自身权益,以待退休之时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可以相对升高。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有助于推动高校及广大教职工达成劳动双赢。

三、高等院校人事部门应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策略

1.准确解读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精神。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逐步落实改革养老保险体制,高等院校需要紧跟改革脚步,向广大教职员工及退休老人正确解读养老保险改革的思想精神,提高教职员工对改革的认识。可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手段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进行正面宣传。例如,对退休老人,适宜开展以“让更多人享受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改革精神”等为主题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宣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新型养老保险的主旨办法,解除思想忧患,安抚退休老人情绪波动,对在岗教职工,在校园网站主页以及教职员工个人系统登录页面等明显的地方设置养老保险改革的动态挂件,以吸引高校在职员工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对养老保险改革的认识,平时注意收集教职员工们关于养老保险改革存在的疑问,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有效扩大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精神在校园内部的影响力。

2.加快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岗位管理,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大部分教职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环节当中去,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职业规划相对模糊。随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政策的推广与落实,更加加剧了改革状态下的人员流动,高校面临着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导致教职员工团队不稳定。因此,高等院校在积极传递养老保险改革思想精神以及提高校园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引导在校教职员工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让教职工对未来充满信心,不会因改革的动荡带来心理的不安定感。其次,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不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也在酝酿制定渐进性延迟退休政策,高等院校也需要提高对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认识,并且紧跟时代发展及时转变旧观念,提高新认识,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保持内部师资团队的稳定性,打破传统思想,摆脱粗放和短视的管理模式,深化教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岗位管理,建立起符合当前形势现代化高校岗位管理体制。例如,我国某地区的一所高等院校,就十分注重系统内部人才培养以及人才管理方案的建立。自建校初期,该校的福利制度以及其他保障体系就相对比较完善,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背景下,该所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完善的福利体系吸引高层次加入到学校当中来。此外,该校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及表现,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拓展渠道,为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职业规划和培养目标。如,以老带新,实行人才工程,提供访学机会,拨付专业建设经费等,培养和引育优秀的人才,保持队伍的稳定性的同时,对内部师资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

3.科学核定保险基数,积极完善薪酬分配制度。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教职员工的基本薪酬和福利都是由国家基本工资及绩效工资等两部分组成,其中,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好奖励性绩效工资构成。除此之外,高等院校中的科研工作人员也有科研基金、科研奖励以及超课时费等方面的补贴。根据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改革规定,高等院校以及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金个人缴费基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个人上一个年度工作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其他项目暂不规划到个人基本缴费基数当中。而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于2015年最新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结构必须进行改革。因此,部分地区的高校已经着手将教职员工的科研基金、科研奖励以及超课时费等归入养老保险金以及职业年纪的个人缴费基数当中,全面调整了高等院校教职员工的薪资机构,以适应机关事业单位对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现状。

但目前,高校工资总额的拨付及养老保险经费的拨付有时并不能满足当前的发生额,差额部分通常需要学校自创经费来填补,这就对高校的创收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如果不能保证填补差额,高校势必将降低养老保险基数来控制人员经费总额。因此,高等院校对保险基数的核定,需要构建相应的辅助制度。通过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共同配合,营造出适合保险缴费基数核定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高等院校科学核定教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平稳度过养老保险改革初期。

因此,这也促使高等院校尽早深化自身的薪酬体系改革,扩大办学效益。各高校需要在积极配合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不断改革的养老保险体制同时,建立起与自身发展相适应、同岗位管理相协调、与绩效制度相连接的新型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收入分配改革,高校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目前,我国高校薪酬体系不一,分配制度改革层层受阻,怎样建立一个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积极性迫在眉睫。我国北方某高校人事处,积极探索分配改革,引入“工作量改革”,较大限度地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科研创造性,成为实现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分配制度调整的完善与落实的重要举措。这些提升高校薪酬制度设计的方法,涉及面广,过程敏感,需要不断地试点和论证,最后达到不仅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有效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促使教职员工的养老保险金缴纳支出比例得到合理调整,解决学校和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对于高等院校人事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每一步,往往会对高等院校的人事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院校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适应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高校也应积极思考,逐步提高自身能力,提前做好各项改革措施的应对措施,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维护自身的利益,保护好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张祖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4):73-78.

[2]宋辉.解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J].现代商业,2013,(33):194.

[3]倪淑凤,叶禾令.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大学薪酬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6,(32):27-29.

[4]史张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高校教师预期的调查研究——以西安市高校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4):202-203.

[5]杨翠迎,冯广刚,孙珏研.上海与北京两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比较——兼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启示[J].社会保障研究,2010,(3):14-24.

猜你喜欢

教职员工教职工养老保险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加快构建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体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缴纳两份社保可同时享受两份养老金吗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高职院校教职工身体素质现状研究: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