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战略思考

2018-12-06蒲文彬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城乡战略农民

蒲文彬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阳 5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诱因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代,在新时代条件下为何要进一步振兴乡村以及如何振兴是我们要深入思考和谋划的问题。

1.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历来是中国经济社会能会否实现稳定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数据显示,2016年,农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63 67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加3.3%,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到8.6%;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达到2 200亿元,比上年增长46%;农民消费倾向较高,农村消费市场保持活跃,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6 503亿元,比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0.5个百分点[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有序的发展目标,三农问题的确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随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和差距。2016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616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363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上年缩小0.01[2]。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快速度的增长,但是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仍旧过大。为此,要解决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振兴农村农业,才能切实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发展需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地向人民承诺,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此目标,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指标的“两个翻番”,也就意味着“十三五”时期全国年均经济增长要保持在6.5%以上,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8%以上[3]。对贫困人口而言,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要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中国要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还必须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但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 000多万[4],因而,脱贫攻坚任务仍旧艰巨,只有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真脱贫、脱真贫,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只有乡村真正实现了振兴,我们的小康社会才是全面的、真实的、可靠的。为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发展要求。

4.实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差别的消失,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我们实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相对现代、发达的工业和城市与相对传统、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2013—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7%上升到57.4%[4],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仍有42.6%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而,农业农村的振兴迫在眉睫。为此,为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关系,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内在推进器。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内生基础,内生基础和条件的搭建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撑和平台。

1.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的发展基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指出,“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5]。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行了十二年,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如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 587元,比上年增加332元,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829元,比2005年增加274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1%;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比2005年下降2.5个百分点[6]。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363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2%;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130元,名义增长9.8%,实际增长7.8%,恩格尔系数下降32.2%,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速较快[1]。通过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来看,2006—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45倍,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0.8%,这些发展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

2.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又连续出台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从不同侧面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2016),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和不断推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3.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和推进。为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16),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为此,要通过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层面工作进行展开,要深入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等措施,来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而调动农民参与建设集体经济的热情,为深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创造积极条件。与此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实施在制度改革上进行了探索。

4.中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农业既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同时又是由于其自身生长性、周期性以及极易受到市场扰动等特点,具有不可克服的弱质性的特点。因此,为实现其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总体上采取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具体而言,近年来主要通过改革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政策,目的在于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形势,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核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粮食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市场化为方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政策和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这些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营造了积极的条件。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产业兴旺。就是要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出支撑产业,相应产业的培育,一是要依靠政策的扶持和支持;二是要积极引导和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要向农业农村流动,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通过现代方式来培育和孵化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更好地推动和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生态宜居。农业农村的发展要实现的是绿色发展,为此要加大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全面完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能结合本地实际,建设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生态宜居的环境,从而把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营造得更加宜居宜人。

3.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农村实现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为此要通过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构建文明、进取、节俭、友善、团结的新时代乡风文明环境。

4.治理有效。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能长久、稳定和兴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理能力的高低和成败。要通过自治、德治和法治三个互为一体的重要抓手,才能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和风清气正。要着力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从而使农村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安定有序、更加欣欣向荣。

5.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农民生活幸福和实现稳定的主要基础,为此要通过一切可以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手段来促进农民增收,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更加宽裕、生活更加便利,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农民这个职业更有尊严和获得感。

四、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7)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7]。

1.重新确立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要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局限在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就农民谈农民,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经验,要从总体上采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只有真正做到城乡融为一体来总体谋划、总体布局、总体实施,才能在战略上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宏观的思想基础。为此,要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率先谋划、超前思考,使农村居民能安心于农业发展、乐心于农村建设,着力推动和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构建起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不断地巩固和完善涉及到农业农村发展和进步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些经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这些基本经营制度也搞活和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所以,要进一步促使农村生产要素的不断积聚和集中,进一步保值和增值农村的集体经济资产,进一步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和农村发展的激情和活力,仍要继续不断地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才能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以及农民富裕夯实制度基础。

3.深化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农村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为此,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从而为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提供保障。

4.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要突出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要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环境基础。

5.开拓乡村文化兴盛的文明之路。农村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只是物质层面的建设,同时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要传承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而在文化氛围,精神层面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文明基础。

6.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善治之路。乡村是我国最大的社区,社区建设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为此,要通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发展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治理基础。

7.夺取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国最主要的贫困面集中在农村,为此要在2020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重点和根源在农村。为此,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同时也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通过内外因相结合找准扶贫最佳路径,实施真脱贫、脱真贫,从而为决胜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城乡战略农民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耕牛和农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农民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