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量表开发与检验
2018-12-05张晓
张晓
摘 要: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269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了包含17个题项的社会责任量表,用以测量企业的内部社会责任、外部社会责任和公共社会责任。同时通过实证验证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社会责任的后续研究。
关键词: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因子分析;量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1-0024-02
一、 引言
社会责任一直是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对于社会责任的测量方法一直存在争议。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主体应是独立第三方,测量内容应能够涵盖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测量基础应是真实、客观的信息(Ruf,1998)。国外已经有了KLD 这样权威的社会责任数据库,而国内的测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同时满足测量主体、测量内容、测量基础的要求。综合比较国内常用的内容分析法、声誉指数法、慈善法和问卷调查法,本文认为采用问卷调查法可以较为科学、全面地测量企业社会责任,因此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修正并开发针对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量表,以期对社会责任研究有所帮助。
二、 企业社会责任量表设计
金字塔模型和利益相关者模型是确定社会责任内容的两大主流分析方法。鉴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对象和范围的定义较为清晰和规范,本文以Clarkson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为基础,参考陈宏辉(2004)、郑海东(2007)的研究,通过对企业管理者的半结构化访谈和两次试调查,本文草拟了设有25个题项的社会责任量表,测量企业对股东、高管、员工、消费者、债权人、供应商、竞争者、自然环境和社区这些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量表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进行评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除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题项外,量表还设计了产权性质、行业类型、企业年龄等题项,以利于了解样本特性。
三、 企业社会责任量表检验
(一)样本说明
本文根据MBA班级学员及其他社会资源收集数据,共回收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269份,有效问卷率约为84.06%。从企业性质来看,样本企业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从行业类型来看,样本企业涉及制造、商贸、科技、金融、服务、房产等行业。从企业成立年限来看,既有20年以上的成熟企业,也有5年内的新兴企业。样本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性质、行业类型、成立年限,说明了本次研究结果具有普适性。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以检验结构效度。同时,删除鉴别度过低的项目并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因子结构,形成正式量表。
当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构效度时,首先需要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即题项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反映在两个检验指标上: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经过第一次因子分析,社会责任数据的KMO检验值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萃取公因子,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4个,累计方差解释率达59.077%,达到50%的最低要求(吴明隆,2009)。但是存在不合理题项需要进行删除。第一,因子载荷在0.5以下的题项需要删除;第二,双重负荷项目需要删除,双重因子载荷的之差的绝对值不低于0.2,否则需要删除;第三,一些公共因子仅有两个题项组成,属于不稳定结构,需要删除。根据三个原则共删除不合理题项8个,进行9次因子分析,最后保留了17个题项。
最终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894,大于 0.70,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旋转成分矩阵如表1所示,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3个,3个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59.407%,大于50%,且接近60%,结构效度良好。同时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位置对抽取的三个因子进行命名,分别为内部社会责任(INCSR)、外部社会责任(EXCSR)和公共社会责任(PUCSR),并对题项重新编号,如表1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旋转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三)信度分析
本文利用克朗巴哈系数对精简后的17个题项进行信度分析。如果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70,表明内部一致性非常好,信度较高;介于0.5与0.7之间,表示信度可以接受;而低于0.5则应予以放弃(李怀祖,2004)。
企業社会责任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量表各题项以及总体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6,说明企业社会责任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
四、 结语
本文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针对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量表,并通过实证方式对量表进行精简,最终形成包含17个题项的企业社会责任量表,测量内部社会责任(股东、高管、员工)、外部社会责任(消费者、债权人、供应商、竞争者)和公共社会责任(自然环境、社区)。同时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验证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希望能够对国内学者进行社会责任的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Carroll A.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 Construct[J]. Business & Society,1999,38(3):268-295.
[2]Clarkson M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92-l117.
[3]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何显富,蒲云,朱玉霞,等.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量表的修正与信效度检验[J].软科学,2010(12):106-110.
[5]王彤彤,郭新.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社会责任量表的开发与验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11):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