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环保实践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
2018-12-05陈璐张莘
陈璐 张莘
摘要 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果。本文将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思考及理论的演进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进一步考察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关键词 邓小平 环保实践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351
改革开放后,国外生态思想不断涌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在着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自然环境的优化。1980年《目前的形式和任务》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在建国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中,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发展中要认真研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这些积极的探索为我国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打开了新局面。
一、客观地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追求大规模生产和高经济增长率,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从思想观念、体制建设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抓经济建设,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但在全力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未能顾全环境问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自然环境界限的约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但是,改革开放是在我国经济科技条件落后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把中国由农业化国家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这是客观因素和外部环境下的必然。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促进国内外贸易来改变我们落后的社会面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只能依靠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这是由我国当时的发展条件所决定的,有其历史原因和客观的必然性,在当时,提高生产力水平,进行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尽管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意识到了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的重要性,并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在具体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仍然走了一条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快速增长的道路,并未完全重视自然环境的承受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在加快,物质财富积累丰厚,经济总量的提升却并未自动带来良好的自然环境,恰恰相反,经济增长的成就却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代价。鉴此,邓小平同志在进一步制定工业化战略目标时就非常谨慎,在立足于经济发展速度和社會现实的基础上,以解决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和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现象日益突出的问题为目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工业发展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要求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速度。
二、多角度推动自然环境改善的环保思想
制度化。面对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的环境问题,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环境治理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必经之路,必须采取积极的政策指引和刚性的法律保障与制度约束。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闭幕式上的报告提出“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统领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也要对注重对草原、森林资源等部门法的立法工作,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1979年9月,为将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方针、任务和目标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标志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入了法制阶段,结束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的困局,之后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全面展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多项法律法规,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促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为下一步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打开了新局面。这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与实行,体现了党在依法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上的认识与实践,环境保护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仅为当今的环保法制建设奠定了必要的法律基础,而且为工业化进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科技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影响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和环节,同时也可以解决治理生态环境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不科学利用和资源的浪费,一系列生态问题逐渐显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基础的增强,人类在科技和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减少了环境问题的发生,邓小平同志十分注重科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将科技问题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全局的重要战略问题,提出在环境保护中重新认识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观念,使科学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青山绿水服务。
邓小平同志提出“能源和交通这两项是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社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要求在高科技领域,必须有所突破,人类要想持续永久发展,必须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路径,以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解决人口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矛盾,以科学技术的进步来缓解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利用科学技术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以科学的方式使用有限的资源,减缓因资源不足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邓小平同志认为,应该加强对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科学的采取措施,减少对煤炭、汽油的消耗,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产生社会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同国家计划委、经贸委和农业部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都要依靠科学”。
三、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互相协调的思想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为尽陕摆脱贫困的状况,党和政府鼓励多生育子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导致到1978年人口总量从建国初的5亿上升到了10亿,人口的剧增给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为满足10亿人的生产、生活,不得不向大自然索取巨大的资源,必然要求大量水源能源、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这使人类需求与自然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正确面对严峻的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尽快控制人口增长。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会有很多问题”。
邓小平同志建议通过政策手段逐年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时要求中央的卫生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降低增长率的责任,互相配合解决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有两个重要特点要明确:一个是底子薄,另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这一论述揭示了人口与环境应当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少,人口多,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协调经济、人口和环境三方面的关系,从国家综合实力不强、生产力发展缓慢、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的实际出发,控制人口增长率,使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承受能力相协调,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沉重的负担,引发对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提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生产生活资料需求的无限性扩张和生态环境承载的有限供应矛盾不断尖锐化,必须将人口问题放在社会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提升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层次来处理,突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1980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这是首次在全国会议上提出实行计划生育的要求,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这次会议,正式将计划生育政策上升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加强立法和执法以控制人口增长,将协调人口、经济、环境平衡发展为目标来控制人口增长率。同年12月,全国人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家政策写入《宪法》,并颁布实施,以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控制人口增长,保障计划生育的实行。
四、总结
邓小平同志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必要性,他及时提出了协调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思想,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现实性,是在总结了过去“多快好省”的发展方式和工业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生态保护、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平衡被打破,那么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都会受到影响”。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实事求是地确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他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努力、勇气和智慧。邓小平同志以为发展科技为有效方式,以建章立制为基础,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重要结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邓小平的环境思想对当今生的态文明思想形成实现了突破性的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时,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为我国当下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理念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新时期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證,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价值。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不仅注重遵循经济规律,而且开始重视和尊重自然规律,不断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缓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相继被作为N基本国策被贯彻下来,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却体现了党对生态问题的态度及趋向,此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执政视野。他们更深刻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在工业化进步的同时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和使用“生态文明”,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建设历程中,生态文明的思想却贯穿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