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特征及其防控途径研究

2018-12-05陈田锦上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4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学

陈田锦上

摘要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实践技能愈发得到国家、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虽然教育教学成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忽略了在中学阶段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了中学校园中暴力行为事件频繁发生,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校园安全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没有校园安全,就没有教育教学可言。我们要从全方位进行校园暴力的防控工作,加强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本文将从校园暴力含义的诠释着手,对中学校园的暴力行为的特征、类型以及产生原因等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防控路径,以此达到防控校园暴力,营造安全校园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 校园暴力 欺凌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308

一、关于校园暴力行为的简介

简单来说,校园暴力就是指的一些欺凌活动,这些欺凌活动都是与老师、学生以及相关的学习、工作的个人或者团体有关的。这些校园暴欺凌现象的出现对于学生、教师等其他相关人群都在精神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可能会使受害者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还可能造成心理障碍,因此,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对于学生的人格、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校园欺凌现象是说在校学生与同学之间瘦弱者被强势的一方欺负的不好现象。强大者欺负弱小者的行为现象。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最为频繁的阶段便是中小学阶段,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过程肯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此过程并且还较为极其复杂。此外,校园欺凌行為属于校园暴力行为。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提出,现如今我国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校园安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经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近几年,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范围已扩展到了各个省份,覆盖范围较广,并且发生频率较为密集,施暴者的年龄在逐渐减小。相关规定表示,各所中学对于学生之间发生的利用肢体或语言进行压榨的行为进行全面管控。通过严格的监管治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及教师的安全教育,提高校规校纪的惩罚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而保障学生心理与身体的健康成长,从而将中学校园变的更加和谐、稳定。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于中学校园所施行的安全工作并不是特别看重,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执行惩罚的力度等众多环节都比较薄弱,部分学校学生校园欺凌现象与暴力行为已是屡见不鲜,给学校、社会及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关于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分析研究

(一)关于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特征探讨

1.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性别特征

通过我们国家对于的各种数据得知,男生是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人员,施暴者中男同学占有大多数,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女性施暴者。

2.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无规律性

中学校园欺凌行为是一种随机性、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行为,换句话说,施暴者在进行施暴前是没有任何现象的,2J/?以随机性的发生中学校园欺凌行为事件,无非因为一些琐碎小事、日常摩擦等不起眼的小细节,然而这些被忽略了的小细节就成为了造成这一事件的导火线。

3.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多样性

我国中学校园欺凌行为是具有多样性的,在这之中主要体现为肢体接触、语言辱骂、网络欺凌,还有最为平常的身体欺凌。

(二)关于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分类

1.中学暴力行为在空间上的分布

中学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学生在校、上学及放学过程中,从空间方面来讲,校园的偏僻角落是中学校园暴力行为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一股发生在上课时间段、教室内。此外,校园暴力事件大多发生在乡镇、农村等一些管理不严格、设施落后的寄宿学校中,其原因主要是寄宿学校空间较为封闭,外人禁止入内。在这种背景下,一旦学校的管理有疏忽,就极易导致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2.中学校园暴力的分类

中学校园暴力有很多分类标准,其中主要包括按暴力方式分类、按受害者的构成分类、按发生暴力行为的动机分类等。第一种是按暴力方式分类,可将暴力行为分为以下三种:对他人进行身体攻击、言语羞辱、借助凶器实施暴力。在中学校园中,前两种暴力行为发生频率较高,身体攻击是指施暴者在对受害者进行施暴的过程中,不用借助外物进行施暴而是直接用手、脚等身体部位对受害者进行扇耳光、拳打、脚踢等暴力行为现象。言语羞辱是指施暴者对受害者进行谩骂、羞辱、威胁以及诋毁等现象。最后一种使用凶器施暴是指施暴者在施暴过程中通过利用椅子、扫帚等日常用品或者利用皮带、鞋子等临时性的物品来进行施暴。不管哪种暴力行为方式都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第二种是按受害者的构成分类,可具体分为:单一性别和混合性别。单一性别指的是实施暴力行为的人员全部是男生或者女生,混合性别指的是实施暴力行为的人不仅有男生还有女生。从一般情况来讲,在普通中学,实施暴力行为中单一性别占多数。第三种就是按照实施暴力的意图进行划分,暴力行为动机大意可以分成摩擦冲突型和催化型。前者说的是施加暴力的人由于一些肢体碰撞、不服气、发生口角等造成的一系列日常的摩擦冲突导致最终发生暴力行为。催化型则是指施暴者与受暴者在发生暴力行为之前,两者之间原本就有很深的芥蒂,再通过被打人员的一些过激的话语冲撞了施暴人员,从而使得校园暴力发生。

(三)造成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

1.中学学生的青春期特点

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受中学学生青春期特点的影响,具体的影响因素分为生理发育因素与心理发育因素两种。前者对于中学生来说,一般发生在12-18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身体的生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等都受其自身生理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学生的行为、情绪还受文化传媒、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行为较为冲动且不受控制。后者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是在冲突与冲突的不平衡中成长进步的。首先,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变化是比较快的,但是他本身的道德思想、人生价值观以及情感观等还不成熟;其次中学生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家庭和学校因素在这里很关键,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假如引导不正确,过于宠溺学生,很有可能导致学生误入歧途,使得暴力行为的发生。

2.预防暴力行为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有两部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刑法》。《刑法》之中规定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是各不相同的:14周岁以下的人,对于任何犯罪行为都无需承担法律责任;14周岁到16周岁之间的人,所犯罪行中只有故意人及其他8类严重暴力行为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16周岁以上的人,犯罪将会其追究刑事责任。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认知程度较低、心智不够健全,判断力较弱,假如用严酷的刑罚惩治他们,是毫无意义的。此外《刑法》还规定,对于16岁以下,发生暴力行为但未受到法律惩罚的刑事犯罪者,这时就应该让他的监护人进行责罚,让他改正问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由政府部门将其收容,并对其进行监管。但这一规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一法律规定并不详细,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介入管教,那具体是在什么情况下呢?凭借这些法律法规来防控中学校园暴力是比较困难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制定的。在明确了学校责任的前提下,受害者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使其承担需要承担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保护与惩罚是应该同时存在的,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引导,除了学校、社会的影响之外,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部分家庭对中学生的心理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不同,其引导也不同,一些家长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培养,从小就让孩子形成积极乐观、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好的性格品质,但与此不同的,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重视,孩子犯了小错误不及时对其进行指导,等孩子再犯错误时便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打骂;还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太过于宠溺、家长自身有不良嗜好、家庭发生变故、家长过于严厉等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变得扭曲,最终导致暴力行为的产生。

三、关于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的防控路径的研究分析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我国对于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在此应该多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

1.要尽快制定并完善“反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同时结合校园内特殊群体的群体特点,严厲惩治校园暴力行为。

2.教师要论具体情况,将友善与严厉相结合,利用好自己的惩戒权。

3.对于失职的监护人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优化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第一,要加强中学学校的内部管理。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主动管理与防御的意识,对教师进行职责划分,落实好教师职责的充分实现,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空档时间进行管理;第二,要注意避免学生接触外部有污染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所接触的欺凌内容的电视、网络、广播、游戏等做出正确引导,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同时,搭建一个青少年救助平台,对于受暴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心理阴影。

(三)健全针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处罚政策

对于中学校园暴力行为,我国教育部门等相关组织不能一味地采取宽容的策略,要严格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参加的成员,要论其情节的严重程度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发挥一定的威慑作用,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从而推动中学校园暴力行为防控工作的进行,进而保障中学校园的安全。

优质的中学教育的前提是有良好的校园安全作保障,没有安全,教育就缺失了其本身的意义,为了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保障校园安全,应该将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相结合,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相应的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稳定的创新型防控路径,最终从全方位做好校园暴力的防控工作以及安全保障工作。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孩子从玩中学会了什么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