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探析

2018-12-05彭臻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4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美丽中国

彭臻

摘要 美丽中国,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社会之美、和谐之美的总称。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概念的提出,既体现出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提升,也是我国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美丽中国加快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从美丽中国的提出、内涵及实践路径进行阐述,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科学内涵 路径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293

一、“美丽中国”的提出

经过中国马克思主义近百年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系臻于完善。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绿化祖国”的思想主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

美丽中国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也是“五位一体”战略部署中的重要建设内容。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它向世界展示出一幅山青、水秀、人美的和谐景象,深刻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出着我们党对国家执政理念的提高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性、把握性和前瞻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命题,既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明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其实质就是注重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之间形成互相联系、互相融合、互相进步的发展模式,就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人们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为人类社会创建一个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生活环境。

二、“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

(一)生态环境:自然之美

人类是依赖于自然界生存的,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本和生产资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物质条件。建设美丽中国的初心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相处、友好发展。因此,美丽中国这一主题建设是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基础上,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伦理观,它揭示了当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经面临着环境污染的严峻威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等突出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思想理念的提出,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指明了方向。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类是生存在大自然中的,人类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其自身变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然的发展状态,把自然改造成适合人类社会长久发展的文明形态。因此,创建一个美丽、文明、和谐的自然环境,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这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含义与时代价值。

(二)生态文化:人文之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开始,我们人类就开始崇尚“仁爱”“和谐”文化。儒家认为人与万物都是来源于天地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孔子说“仁者,爱人。”认为人的仁心应该给予世界万物。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思想,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思想,这些追求和諧、仁爱的思想都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提高了人类的生态文化素养。为正确处理人与人相处和人与自然相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仁爱”和“以和为贵”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伟大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而具备这些和谐思想的人类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和无可比拟的优势,更是美丽中国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社会生活:和谐之美

人不仅生活在自然中,也生活在社会中。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而且更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迫切心情,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理想的顺利实现。而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建设美丽中国最终的目标是—致的,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就是促使广大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的进步过程。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创建一个美好的、文明的、和谐的生态环境。我们不应该只为自身的利益考虑,更应该要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活与发展,给他们营造一个长久发展的和谐环境。

三、“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探析

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的美好生活,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美丽中国”只是人们心里的蓝图,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这一美好的愿望,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深思的问题。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是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因此,结合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社会思想党的生态文明观。从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培育公民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文化是在新时期下顺应新时代发展的社会发展形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它要求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特点。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求人们在价值导向上首先得到改变,利益优先、物质优先的思想必须改变,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不仅仅是物质消费,人们应该正确认识什么是高质量生活。生态文化要求人们要改变传统文化中人们所谓的人统治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这一观点,着力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把生态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该教育以及一直得到该教育,告诫我们要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上尊识生态文明理念,让生态意识努力提升为全民意识。公民的生态文明文化得到建设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得以发挥应有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提高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将生态文明文化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和自然环境的良好运行,更好的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出台不少,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时代不同,政策也不同。从建国开始,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不朽的成绩,但在新的时代下,面对新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还有所不足,不能很好的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来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在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求重新审视已有的环境法律法规,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快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针对新问题新矛盾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其次,增强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制订出操作性强的环保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要求,形成一套优先保护、优先节约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一直以来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党一直以来对节约资源做了相关的努力,将节约资源贯彻落实到各个方面,从树立理念、利用方式转变、能源消费、资源保护等多方面促进。

(三)树立绿色消费模式

在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上,提出了“永续发展”的主题,自此之后,“绿色消费”就被视为实现全球永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绿色消费通常被称为可持续消费,也叫生态消费,它提倡适度、合理的消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强调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特点的消费行为和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选择未被污染或者对人们生活健康有利的绿色产品。

二是人们在崇尚自然,转变消费观念,追求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基础上,可以做到保护环境,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的同时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由产品到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而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在消费过程中由此产生的垃圾,要及时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置,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再次污染,努力创设一个干净、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

因此,我们在寻求绿色发展模式的同时,应该注重考虑这几方面的内容,拒绝只重视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GDP数字的增长而忽略环境的发展经济模式。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改变以往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努力创建一个美丽、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美丽中国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范畴越级翻译策略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全面理解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