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档案百年》第二十二集青纱帐
2018-12-05
(主持人):
这是一份保存在河北省档案馆的《青纱帐前反清剿紧急指示》(图一),打开这份尘封了七十年的老档案,一句句一行行里,我们仿佛仍能看到当时“抬头见碉堡,无村不戴孝”的冀中大平原的惨状,我们仿佛依然能听到那青纱帐里的号角声和射向侵略者的枪声。
(短片):
魏辛斋老人抗战时期参加了八路军,曾在晋察冀军区的警备旅二团团部当过文书,之后成为冀中六地委《团结报》的主创人员。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期,数次失败使鬼子变得越来越狡诈,疯狂而肆虐。一天,鬼子进村扫荡,接到老乡报信,魏辛斋所在报社迅速撤离。在转移途中,魏辛斋惊动了鬼子。经历了生生死死和亡国仇恨,此时的魏辛斋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更担心的是怀中那些重若生命的文件和图章。 为了躲过敌人,魏辛斋机智地跑进了一片玉米地,这里是北方夏季特有的“青纱帐”,那时俨然成为天然的藏身屏障。他在宛若迷宫的玉米地里顺势穿行、拼命奔跑,手里紧握着那袋文件和图章。最终,在鬼子的包围圈形成之前,魏辛斋从合围的缝隙中钻了出去,躲过一劫。
(专家采访):
最开始的青纱帐,只是日军扫荡时军民转移的一个掩护,日军一来,八路军老百姓就跑到庄稼地了。青纱帐都一人多高,老百姓又都熟悉地形,所以是很好的隐蔽所。
(主持人):
天若有情,稼禾为兵。这是档案馆保存的另一份档案---《青纱帐期战术指示》(图二),是我抗日军民在对敌作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作战经验。在这一战术指示的指导下,我抗日军民利用青纱帐天然屏障,动若流水疾风,来去飘忽不定,机动灵活打击袭扰敌人。日伪军看不远、听不见,成了被动挨打的“瞎子”“聋子”。
(短片):
那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年月。正是由玉米高粱编织而成的青纱帐,成为一个政党领导有史以来最为伟大抗争的战略依托。日军五一大扫荡动用兵力众多,采用的手段是梳篦式合围,迫使冀中区的主力部队转移出去,冀中區变成了游击根据地,抗日形势变得十分残酷。
面对日军“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晋察冀军区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和敌情的变化,进行了反“扫荡”的政治动员和军事准备,并发动根据地民兵和群众参加到斗争中来。
(专家采访):
在那个年代,一般都是春冬两个季节不打仗保存兵力和物资,等到夏天青纱帐起来以后,侦查员得到情报后,八路军游击队包括各村的抗日民兵就去打伏击战。因为民兵对自家地里的情况特别熟悉,基本上日军就是睁眼瞎,完全摸不到门。
(短片):
冀中军区部队于1942年8月发起“青纱帐”战斗,6、7、8、10军分区部队,在任(丘)河(间)大(城)、肃宁南北和文(安)新(镇)地区为突击重点,开展广泛的破袭、攻碉战。此役历时40余天,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逼退日伪军据点56处,平毁公路、封锁沟50余公里。此次战役以小股部队游击的形式,开展的地域广泛,冀中平原上节节拔高的青纱帐作战,成为平原游击战的主要方式。战场的主动权也开始易手,八路军用灵活有效的战斗形式,向刚刚经过劫难的冀中人民宣告,八路军仍然在战斗。
(主持人):
这份珍藏于河北档案馆的《青纱帐时期全面总结》(图三)里详细记录着青纱帐战役的战斗成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庄稼长成郁郁葱葱的青纱帐时无条件投降,是巧合还是冥冥中的注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冀中青纱帐战役却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