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档案百年》第二十一集平山团
2018-12-05
编者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举国上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河北省档案局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60集微纪录片《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该片是一部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鲜活的故事脉络,真实再现河北百年革命风云的点睛之作,一经播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了进一步扩大该片的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脚本文字及图片以飨读者。
(主持人):
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戎冠秀被授予“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那么,“子弟兵”是怎样成为人民军队的代称的?这三个字的亲密称谓,又有着什么样的来由呢?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还要从78年前,平山县走出的一支抗日武装说起。
(短片解說):
1937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距卢沟桥300公里开外的石家庄,成为首批遭遇浩劫的地区。有血性的燕赵男儿,没有一个不想拿起武器与敌人决战的。1937年10月3日,八路军120师359旅派刘道生、陈宗尧率领工作团来到平山县扩充兵员(图一)。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区,早在1931年,于光汉就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到1937年已有党支部70个,党员700多名,共产党在这里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栗再温、李法庄等200多名共产党员率先带头报名参军,大批贫苦农民和青年学生纷纷加入到扩军队伍中。在扩兵过程中,许多村庄都出现了兄弟双双入伍、父子一同参军的动人景象。
(同期声):
当时计划到9月底征召850名新兵,结果只用了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就有1700多人报名。平山团的点名挺有意思,不是像咱们平常那样一班、二班、三班,而是用村名来点名,比如东黄泥、西黄泥、南庄、北庄这样点名。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当时报名的村民,都是一个村一个村的结伴而来,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叔侄,还有父子兵。
(主持人):
1937年11月6日,平山团在洪子店集结开赴山西。在这些参军人员当中,最小的只有12岁,没有军装,没有一支像样儿的武器,面对生死未卜的战场,他们又能坚持多久呢?
(短片解说):
11月底,部队到达山西崞县,平山团发了军装,也有了正式番号——120师359旅718团,旅长王震,团长陈宗尧。经过战火的考验,平山团成为一支敢于同敌人刺刀见红的英勇部队。1939年5月,359旅717、718、719团在五台山东部的神堂堡,遭遇了日军精锐部队1000多人。日军先是进攻717团,718团临危受命前去解围。撕开口子,两个团夹击日军。两个团激战七昼夜,歼敌一千多人。在战斗的第三天,敌人从王家川所在连队的高地突围,王家川打死8名日军,他身上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裤腿,最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由于牺牲太早,王家川没能留下照片。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像他一样的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平山团战士(图二)。
(同期声):
这场战斗之后,聂荣臻亲自为平山团写了嘉勉令(图三),称赞他们是平山人民的优秀武装、边区人民的优秀武装、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这个亲切的称呼代指人民军队就是来源于此。
(主持人):
正是这样杀不完的亲兄弟父子兵才铸造了平山团“铁的子弟兵”的称号。整个抗战期间,平山县持续为平山团以及其他八路军部队输出一万两千零六十五名子弟兵。这个不起眼的山沟小县用铮铮热血男儿的身躯,铸起抗日的长城,最终也让毛主席、共产党与西柏坡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