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2018-12-05袁航葛晓颖唐继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年3期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袁航 葛晓颖 唐继志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的正确诊断率显著高于心电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8,P>0.05),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X2=15.23,P<0.01;X2=5.42,P<0.05)。不同病变部位正确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3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其中左前降支病变正确检出率最高为96.43%,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正确检出率最低为40.0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94,P<0.01)。结论 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可提高单一诊断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变部位及并发症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部位

中图分类号:R542.2+2;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8)03-0215-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8.03.013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的心肌组织因严重、持久的急性缺血缺氧而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异常、心力衰竭或者休克,有些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为其早期诊断和抢救带来较大难度。目前,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胸部X线、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手段,其中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快速而直观地观察患者心室壁的运动和心内的血流情况,还能发现室壁瘤、腱索断裂及室壁穿孔等并发症,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门急诊及住院治疗的9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并将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1月我院门急诊及住院治疗的9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检查资料,其中男60例,女32例,年龄35~81岁,平均(56.76±14.52)岁。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1.2方法:

1.2.1心电图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 MAC 5500HD12导联心电图机,观察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左束支传导阻滞或新的ST-T段改變。ST段抬高(Q波)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为:(1)在面向坏死区周围的导联上,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2)梗死部位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3)在梗死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对称性倒置T波。非ST段抬高(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1)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缺血型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2)无Q波及ST段变化,仅有倒置T波。

1.2.2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选用飞利浦EPIQ 7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MHz),嘱患者取左侧卧位,将检查区域确定为患者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两腔心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底短轴切面等,根据右心室壁6节段划分法和左心室壁17节段划分法,观察患者心室壁是否变薄、回声是否增强,并查看其室壁增厚率、节段性室壁运动是否出现异常(运动减弱、矛盾运动及运动消失)。左心室前壁,前间隔下1/2,左心室下壁心尖段运动异常为左前降支病变;左心室侧壁、下壁基底段和(或)中间段,后壁中间段运动异常,为左回旋支病变;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和(或)中间段,右心室下壁、后间隔基底段及左心室下壁基底段和(或)中间段(右冠优势型)运动异常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1.2.3冠状动脉造影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Agiostar plus数字减影仪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将血管腔狭窄≥50%判定为有意义病变。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准,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正确诊出率、漏诊率、误诊率均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正确诊出率: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符的例数/总例数×100%,漏诊率=未诊出例数/总例数×100%,误诊率=诊断为其他类型心肌梗死的例数/总例数×100%。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检查方法对心肌梗死的诊断率比较: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的正确诊断率高于心电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8,P>0.05),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X2=15.23,P<0.01;X2=5.42,P<0.05),见表1。

2.2超声心动图对不同病变部位的检出率比较:92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均发现冠状动脉明显狭窄或闭塞。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对照,超声心动图正确检出率为80.43%,不同病变部位正确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3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其中左前降支病变正确检出率最高为96.43%,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正确检出率最低为40.0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94,P<0.01),见表2。2例误检中,1例把右冠状动脉病变推断为左回旋支病变,1例左前降支病变误检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2.3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诊断:本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共检出1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患者,并发症诊断率为14.13%。其中并发室壁瘤6例,心包炎3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左心室附壁血栓2例,室间隔穿孔1例。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凶险,是引起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冠状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部位及程度,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该检查方法具有创伤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心肌梗死的常用手段,具有准确、直观、敏感度高等优点。由于心电图具有方便、经济,诊断相对正确等特点,临床常用其诊断心肌梗死,但心电图容易受心脏移位、转位及心脏扩大的影响,同时心电图只能反应心脏电激动的综合心电活动,只能间接反映解剖上的病变,对心脏特殊部位的病变诊断存在局限性。而超声心动图可以从多角度、多平面观察心脏形态学改变,比较全面显示室壁各节段厚度及运动情况,同时可以根据心肌回声及室壁运动情况判断梗死的大体时间和梗死部位。因此,心电图依据电生理表现诊断心肌梗死,而超声心动图是依据心肌局部缺血造成的室壁结构改变,两者在诊断原理上不具有可比性,但二者联合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正确诊出率分别为70.65%和80.43%,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以上结果提示,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二者单一诊断时的准确诊断率。

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呈节段性分布,其不同分支对应不同的室壁,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结果均显示,急性冠状动脉血流阻断即刻便可引起其供血区域心肌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而超声心动图可直观、准确的显示不同部位心脏室壁的异常运动,因此可根据超声心动图中室壁运动及厚度异常出现的部位及节段来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及范围。本文结果显示,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照,超声心动图的正确检出率为80.43%,由此可见,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判断均较为准确,尤其是对左前降支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而对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有时可能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应格外注意。

心律失常、室壁瘤、左心室附壁血栓、室间隔穿孔、缺血性二尖瓣關闭不全等是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对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超声心动图是目前检测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较理想手段,对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室壁瘤、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等均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综上所述,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可提高单一诊断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直观而可靠的无创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及并发症的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老年人体检心电图异常及相关因素分析
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分析
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的起搏器植入术的研究报告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中药芒硝冷敷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肿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全方位深层次冠脉介入培训探讨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心电图改变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