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沈斌的戏曲导演之路
2018-12-05沈鸿鑫
沈鸿鑫
不久前,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沈斌所著《品兰探幽——昆剧导演之路》一书,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昆剧团为该书举行新书发布会暨沈斌导演艺术研讨会,我躬逢其盛,非常高兴。现在书市中关于戏剧导演方面的理论著作为数不多,最著名的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那是谈话剧导演艺术的,戏曲导演方面的书更少,我读过的也就是阿甲的《戏曲表演论集》、李紫贵的《戏曲表导演论集》等有数的几本。沈斌《品兰探幽》一书的出版,不仅是沈斌个人研究的成果,也是对中国戏曲导演理论建设的一个贡献。
沈斌是上海昆剧团的一级导演。谈起沈斌的导演艺术,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导演之路。他12岁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学昆剧武生,受到了昆曲“传字辈”倪传钺、郑传鉴、方传芸等老师的精心传授。“文革”期间,他在现代京剧《龙江颂》剧组跑龙套,并参与武打技导工作。上个世纪70年代他又跟隨方传芸老师做技导。1979年,沈斌才正式开始导演生涯,第一个戏是上海昆剧团的《假婿乘龙》,他担任助理导演。随后他到浙江昆剧团导了《界牌关》,还导演了婺剧《铁灵关》、豫剧《西湖公主》等,逐渐进入了戏曲导演的行列。1986年,沈斌遇到了良师、著名戏曲导演李紫贵先生,并拜在他的门下,遂进了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深造。毕业前,他参与了昆剧《长生殿》的排演工作,这一段经历是沈斌艺术生涯和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毕业后他在上海昆剧团担任导演,逐渐进入创作的繁盛期和成熟期。
沈斌的成长之路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他成长过程中,戏曲表演基本功的掌握,名师传授和高等学府深造,勤奋的艺术实践,是他成功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他的成才之路也告诉我们,戏曲导演的培养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戏曲导演必须先学戏曲表演,必须精通戏曲表演及其各种程式规律。所以从戏曲演员中,经过深造,培养戏曲导演,是一条成功的经验。老一辈的阿甲、李紫贵、吕君樵、李瑞来、马科都是这样,沈斌也证明了这一点。
沈斌是一位善于思考,有思想的戏曲导演。《品兰探幽》一书中,收入了他关于30余部剧目的导演札记和多篇关于戏曲导演的专题论文,相当充分地阐述了他的导演理念。他的戏曲导演理念是在阿甲、李紫贵等前辈的戏曲导演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
沈斌的导演理念,总的是尊重戏曲传统,尊重戏曲的特殊的审美规律,尊重各剧种的剧种特色。在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方面,他提出了“古不陈旧,新不离本”的原则。他在导演实践中,既重视昆曲、戏曲传统表演技艺的运用,同时追求戏曲的现代审美,注意向姐妹艺术横向借鉴,并且“化为我用”。具体导演剧目时,努力寻找古与今的结合点,深入开掘文本中的积极意蕴,艺术化地加以体现,并在总体上处理好全剧的节奏。在戏曲综合艺术中,他特别重视表演艺术,也就是注重演员如何运用自己的独绝的唱、念、做、打的表演技艺去塑造人物。他认为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一定要突出演员的表演,导演要调动各部门的艺术手段为塑造人物服务。他着重剧的主题、人物、风格、样式,不搞奢侈豪华的大制作、大排场,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他重视戏曲化舞台意境的营造,虚拟、灵动、自由地切割舞台时空,兼顾戏与技的平衡运用,形成了质朴本色、平易淡远的风格。
这里顺便谈谈话剧导演导戏曲剧目的问题。首先我抱欢迎的态度,在戏曲导演稀缺的情况下,尤为需要。而且话剧导演中确有一些大手笔,有点铁成金的本领。老一辈中,如欧阳予倩、洪深、焦菊隐、黄佐临、张骏祥、应云卫、朱端均、杨村彬等都导过戏曲,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尊重戏曲,而且懂戏曲,所以他们导出了许多精品佳作,如洪深的京剧《桃花扇》、黄佐临的昆剧《血手记》、张骏祥的沪剧《罗汉钱》、应云卫的沪剧《红灯记》、朱端均的沪剧《星星之火》等。当今也不乏导戏曲导得好的话剧导演。但有的话剧导演不太尊重戏曲的剧种特色和自身的表演规律,而是用话剧去生搬硬套,搞高、重、实,大排场,大歌舞,我还听说,有个别话剧导演去导京剧,居然说“我就是要把它导成不像京剧”,我想这就不对了。所以如何建设戏曲自己的导演理论和体系,十分重要。希望话剧导演能尊重戏曲,走进戏曲,然后来丰富戏曲,完善戏曲,提升戏曲。
再谈谈沈斌的导演实践。他是一位勤奋的导演实践家,有人称他为“拼命三郎”。他导演过的剧目超过百部,其中有不少成功之作,如昆剧《长生殿》《血手记》《钗头凤》《紫钗记》《李清照》《大将军韩信》,京剧《范仲淹》等,他还导过大量的各种地方戏曲剧种的剧目,如越剧《柳永与虫娘》、锡剧《珍珠塔》、淮剧《千古韩非》《汉魂曲》、豫剧《西湖公主》《唐知县斩诰命》、婺剧《铁灵关》《乌孝词》、越调《申凤梅》《大明朱元璋》等。他在排演这些剧目时,充分尊重该剧种的特色和艺术规律,努力通过导演手法使其剧种的艺术个性鲜明突出,同时又坚持戏曲共性的艺术精髓。他还用昆曲艺术的规范、典雅的气质来影响地方剧种。这一点,他很好地继承了“传字辈”的传统。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它的表演艺术体系相当成熟,对其他艺术门类、戏曲剧种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就说过,越剧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传字辈”的艺术家在帮助和推动其他地方剧种的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像郑传鉴当过越剧导演和技导,方传芸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华传浩当过舞蹈教师,汪传钤当过歌剧院的编导。沈斌正是继承了他们的传统做法,为地方戏剧种的剧目建设作出了贡献。
昆剧《血手记》剧照
希望沈斌继续努力,把精力集中到打造重点剧目和总结导演理论方面。祝他百尺竿头,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