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剑凡:“毁家兴学”砺“初心”

2018-12-05吴同

湘潮 2018年9期
关键词:徐特立办学学生

吴同

“难忘前辈办学的艰辛,剑凡堂里油灯长明,思源桥下流水的回声,那是名师亲切的叮咛……”在周南实验中学就学的日子里,每天吟唱着校歌,仰望首任学校创办人、著名教育家朱剑凡的雕像,凝视他那深邃的眼睛,周南学子仿佛穿越时空,领悟到他那“教育救国”的信仰,触摸到他“毁家兴学”的“初心”。

毁家办学点亮青春

朱剑凡原名周家纯,号吕生,1883年出生在宁乡。入民国后改名朱剑帆,“帆”字以后又简写为“凡”。

朱剑凡是朱元璋的二十七世孙,父亲周达武(因战乱避祸改姓为周)乃湘军将领,可谓家世显赫。但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国破积弱,朱剑凡并没有过上安逸生活。受王夫之、魏源等先贤忧国忧民思想影响,朱剑凡立志“戍武救国”,却因视力不及格被拒于日本士官学校门外。在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朱剑凡结识了黄兴、陈天华等革命志士,转而“政治救国”。他劝说岳父起兵抗击入侵国土之沙俄,遭到反对。从此,他“破灭了对当权人物的幻想”。

“男儿当自强。”屡遇挫折的朱剑凡最后把志向确定在兴办女学上,以期“教育救国”。据朱剑凡长子朱伯深回忆:“先父痛心自己母亲姚氏的遭遇,这是他办女子学校动机之一。”朱剑凡的母亲姚氏,是父亲周达武领兵入川时掳来的三姨太,一直受到正室虐待,时被责骂鞭挞,朱剑凡认为“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拔高明”,期望“使全国妇女和男子平等”。

1905年5月,朱剑凡将自己在长沙泰安里“蜕园”的部分私宅园林无偿捐出作为校舍,办起了女子学校。为免遭查封,朱剑凡以塾馆的合法形式将女校命名为“周氏家塾”。那一年,朱剑凡才22岁。“也许他有些叛逆,也许他有些疯狂……但他在我们心中,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周南学子每次忆起朱剑凡,总是仰慕不已。

辛亥革命以后,朱剑凡多方努力,争取湖南省都督府批准将周氏家塾改为周南女子师范学校。校名定为“周南”,意为宣扬“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为了“乐得淑女”,培养贤才。此后,朱剑凡将自己宅后全部园林立契捐赠周南。为了办好周南,朱剑凡先后捐赠资产价值11万余块银元。

矢志办学百折不挠

创业难,兴业更难。虽然周南因教学成果显著受到政府支持,但仍然入不敷出,教学经费捉襟见肘。

为筹集教学经费,朱剑凡常恳求节俭一生的母亲解囊救急,下跪陈述其理想志愿,得到援助。朱伯深回忆说:“我在孩童时代,曾多次亲见父亲跪在姚氏祖母膝前撒娇、啼哭,乞求给钱支付家塾经费。”朱剑凡的妻子是晚清名臣两江总督魏光焘的女儿魏湘若,嫁给朱剑凡后没有“享过一天福”,对丈夫的事业支持有加,曾变卖了自己全部陪嫁的金银首饰及珍贵皮服等,资助丈夫办学。

母亲去世后,朱剑凡加大了对学校的建设力度。他变卖田产,将园林改为校舍,填池盖房,置办桌椅、教学仪器、体育设施等,“教学之风昌盛”。

朱剑凡为建校心力交瘁,为教学更是殚精竭虑。他为振兴周南,求贤若渴,广纳人才。周南初创时期,朱剑凡就邀请徐特立为学生讲授国文、史地,备受学生欢迎。朱剑凡还资助徐特立前往上海、日本考察教育,求得新知。徐特立自此对朱剑凡倍加推崇尊敬。据朱伯深回忆:“直到1932年先父去世前,他(指徐特立——编者注)哪怕写一个便条给先父,都署名‘受业徐特立。”

当时,周南女校开设了英文课,但教员却十分缺乏。朱剑凡重金聘请谢仲仁来校授课,谁知谢仲仁刚教了一个学期就请辞。朱剑凡苦苦相求,谢仲仁仍不为所动,执意还乡。无奈之下,朱剑凡竟然跪了下来,替学生乞求谢仲仁留教。谢仲仁为其赤诚所感,克服困难留了下来。

“男儿膝下有黄金。”朱剑凡为了教育跪求母亲,跪求教师,却拒绝北洋军阀政府国务总理邀请他出任教育长,更拒绝与湘督合作。朱剑凡为兴教下跪,却断然拒绝高官厚禄,让人们看到了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令我不得开心颜”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难怪毛泽东也夸赞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由于朱剑凡的呕心沥血,周南影響渐大,一些名师闻风而至。除了徐特立,李士元、周震鳞、熊瑾玎,共产党人周以栗、张唯一、陈章甫,全国名诗人吴芳吉,古典专家李肖聃、杨树达、周世钊、唐梅村等都先后在周南任教。

创新办学智斗“封建”

“清后禁女学,谕旨何森严。非有朱先生,安能有周南。”周南曾经传唱一首《纪念朱校长》的歌,歌词赞誉朱剑凡为教育界树立了榜样,成为培育国民精神的标杆。

其实,早在1903年,长沙就有民主第一女学,随后又有淑慎女校,但是两校均于1904年秋被清廷勒令停办,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为了周南的生存和发展,朱剑凡与封建“卫道士”斗智斗勇,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周南女校成立之初,男教员多,然“男女授受不亲”不能面对,更有一些劣绅以“男女混杂非礼”为由,诬蔑攻击朱剑凡。但朱剑凡办学之志甚坚,机智地借用慈禧“垂帘听政”的做法,在男教员与女学生之间用竹帘隔开“垂帘授课”,闻声不见人。因为谁也不敢质疑慈禧“垂帘听政”与男大臣“男女混杂非礼”,避免了不少麻烦。这在今天看来,有的人甚至认为朱剑凡当时的做法“是个笑话”,但在当时的形势之下,这种做法无疑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的。

与当时私塾学堂不同的是,周南女学偏重于学以致用,学生在开智明理的同时,也能有一技之长。有个叫友姑的尼姑,刺绣堪称一绝,朱剑凡请她到周南教女工,不少学生能凭此技养家。同时,朱剑凡给友姑取名李淑仪,安排她在周南最后一班的师范科就学。李淑仪珍惜学习机会,居然学业有成,50岁时应聘到印尼教学,不幸因病身故船上,海葬在西南太平洋。朱剑凡闻讯长叹:“友姑精神不死。”他是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友姑”成长,多么希望所有的周南女生乃至全国女同胞都像友姑一样自立自强!

朱剑凡开门办学,制定了校训:自治心(节制整洁)、公共心(博爱仁恕)、进取心(勤勉耐劳)。既使学生养成了勤勉学风,也营造了活泼气氛,使周南吹进清新之风,学生与校长之间既是师生,也是益友。据朱伯深回忆:“我家里时常有周南学生到访,她们和先父畅谈各种问题:个人困难、家庭纠纷、学习方向、择业方向、世界观等。如陈舜琴回麻阳,李宗莲回湘潭,向警予回溆浦,都要在自己的县城里办学;如蔡畅、劳君展、魏璧等要赴法勤工俭学……她们都曾造访……总是带着满脸疑难而来,又带着满面笑容离去。”

“名出国风,声蜚海外,桃李遍神州,煌煌业迹昭史册……”周南为纪念朱剑凡建造的“剑凡堂”门前的对联,正是对朱剑凡一生的中肯评价。从周南女校走出了向警予、杨开慧、丁玲等一批优秀的女性,朱剑凡无愧“煌煌业迹”。

“周礼尽在,南化流行。”朱剑凡精神不朽,周南“不忘初心”秉志前行。

猜你喜欢

徐特立办学学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赶不走的学生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徐特立长征中发明“拉着马尾巴行军”
做最好的自己
学生写话
七十老将水中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