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桐花开正不惑

2018-12-05吴义国

湘潮 2018年9期
关键词:晋江泉州改革开放

吴义国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军欲烧空。”初夏时节,来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泉州,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那开得妖艳的刺桐花以及刺桐花演绎的文脉,还有特色鲜明的经济产业、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承载着千年古港的开放意识以及街头巷尾的幸福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捕捉到改革开放40年,泉州发生的惊人变迁,见证着泉州人的美丽梦想。”在泉州工作20多年的湖南人程小军兴之所至,赋诗一首,其中两句是:“刺桐花开正不惑,鲤城变迁还当时。”

档案解密:“泉州现象”勇立开放潮头

泉州,别名“鲤城”“刺桐城”,据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陈芬介绍,泉州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泉州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成为四大港之首,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

走在泉州老城区最著名的千年古街——中山路上,沿街随处可见浓缩了南洋建筑精华的廊柱式骑楼。陈芬说,这些建筑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全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几条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之一。午后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叶洒在红色的砖瓦上,就像时空隧道,把我们带到泉州火红的改革开放之初的岁月。

在泉州市档案馆,1979年至1985年间的7万余件档案被揭开面纱,诉说着当年的故事。笔者看到一份当时的晋江地区计委、商业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提高生猪收购价格的通知》,上面记载:1979年出栏生猪均价由50元上升为62.07元,其中出肉率80%以上的,在市区可以卖到每担(即100斤)72.5元,折算下来每斤0.72元。讲解员解释说:“猪越小出肉率就越低,价格也低,出肉率不足67%的在市区每担只能卖56.7元,主要是鼓励农民把猪养得更大一些。”泉州市档案局副局长陈若波说:“当时(改革开放前)的1斤肉只要6角多,现在1斤十几块,整整30年涨了20多倍。”

在档案馆,笔者还看到一幅30多年前拖拉机进城的照片:一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搭着拖拉机进城,笑得比现在的年轻人开着法拉利跑车还有优越感。这让笔者也回想起当年搭拖拉机时的“拉风”,不禁感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解密的档案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泉州,而如今的“幸福泉州”的源头,却是“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创造的“泉州模式”。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泉州只是福建省的一个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71元的农业小县,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福建倒数第二。1985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改革开放以后,泉州人民抢抓机遇、爱拼敢赢、大胆实践,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了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

何谓“泉州模式”?根据2008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调查》的说法,就是指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相互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最大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模式。泉州的崛起,来源于“三来一补”,即对外贸易的来料加工、来样定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买“洋设备”、学“洋技术”、生产“洋货”,以如今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加工材料,创造了发展奇迹。

对于“泉州模式”的解读,泉州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成立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在给中侨公司的贺电中,称赞该公司的成立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创举”。这家公司是以泉州现有国有资产折股,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入股共同组建而成的中外合资企业。程小军介绍说,“这种做法与过去我们所进行的单个企业与外商合资有着许多根本性的区别,它不但牵涉到某个企业本身的机构设置,产品结构调整,人员变化,而且因此举使原有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失去作用的对象,进而可能使自身失去存在的意义。”

中侨公司的成立对于整个泉州的经济建设来说,也许只是一小步,但却迎来了思想解放的一大步。“人们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很快,泉州的非公有经济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陈芬说。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民营经济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翻开《泉州统计资料》,泉州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单”跃然纸上,一组组枯燥的数字记录着泉州奋力崛起的轨迹:2002年,泉州生产总值在福建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2007年,泉州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从1978年到2017年,泉州GDP从7.79亿元逐步发展到7548.01亿元,实现了GDP连续19年领跑全省。

打好“侨牌”: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知名品牌

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有670多万人,其中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900万人祖籍泉州。

笔者到访时,泉州安溪县城的街头巷尾,老百姓还在热议着第十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虽然这个联谊会是去年(指2017年——笔者注)12月召开的,但影响力比较大,可以说家喻户晓,也是乡亲们最乐意议论的。”一同来访的当地干部陈少敏解释说。笔者还了解到,这次联谊会上,安溪县旅游局为响应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倡议,组织了200多名海外乡亲到安溪清水岩、李光地故居、八马茶业观光工厂、悦泉行馆、聚丰藤铁工艺公司等地旅游考察,以“听乡音、观乡景、忆乡愁”形式,加深游子们的乡情。

像安溪这样通过举办联谊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举措,在泉州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一直注重打好“侨牌”,大力开发侨亲台胞“朝圣之行”“寻根探亲之旅”,在增进“根脉相连”乡情的同时,不断促进海内外泉州人“共融发展”。

在位于晋江磁灶的海峡国际五金机电城,笔者看到城内人声鼎沸,各地客商络绎不绝。而在它的周边,四通八达的路网让商贸物流业运转灵活,晋江现代物流园和泉州传化公路港一派勃勃生机。

据介绍,五金机电城项目蒸蒸日上的背后,是香港福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南安丰州镇侨联主席傅森林的“战略思维”:“泉州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五金机电市场是工厂的‘百货店,这是一个同其他地区竞争,抢先发展专业物流大市场的机遇!”傅森林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的“创新之举”,与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无缝对接,赢得了志同道合者的青睐,他们立即携手在泉州“打造世界级五金航母”。

“爱拼才会赢”的傅森林们,游子不忘“身上衣”,力争“报得三春晖”,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陈少敏说:“这里每年引进的外资中,侨资占80%。从2012年起,全市每年侨捐数额在5亿元左右,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侨捐惠及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

侨商汇聚,潮涌鲤城。泉州侨商在推动家乡建设的同时,也擦亮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优势品牌。安溪商人老郑掰着手指自豪地说:“我们随便讲一下,吃的喝的有铁观音、乌龙茶、惠泉啤酒、达利饼干,穿的有安踏、七匹狼、富贵鸟、风竹布料,用的有九牧羊、天宇陶瓷(陶瓷片密封水嘴,笔者注)……”这些老百姓看得见、用得着的品牌产品,使泉州欣欣向荣的经济呈现良好态势:据报道,泉州目前已经培育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3个产值超千亿元和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3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泉州箱包、晋江休闲运动鞋、石狮休闲服装、南安五金水暖器材和德化日用工艺陶瓷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伴随着品牌经济而来的,泉州还有数不胜数的桂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晋江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功实践

日出东方,浪潮奔涌。

清晨,站在晋江紫帽山上俯瞰晋江城,一幅奇异却和谐的景象尽收眼底:高楼大厦的中间,“包围”着鳞次栉比的古旧民居;天官第“出砖入石”的山墙,是一面“花了大血本保护”的明墙……随处可见的古建筑,让这座现代都市别有一番风味。

从这个简单而明快的城市表象上,可以领悟到晋江“坚持文化传承与文明创建并重”的发展理念,“其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16年前提出‘晋江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晋江经验”是1996年到2002年期间,习近平七下晋江,下企业、进社区、访农村、走基层,在实地调研中总结提出的。2001年,晋江首次躋身全国百强县前10名,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格局。2002年8月和10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上发表文章,系统、完整地总结并首次提出了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核心的“晋江经验”理论成果,指出“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晋江全面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传承、发展“晋江经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同年9月福建省委在晋江召开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会,晋江进入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快速实施阶段,逐步闯出了一条具有晋江特色的全面发展道路,书写了晋江的发展“奇迹”:2017年,晋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98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是1978年的1366倍、2002年的7.2倍、2012年的1.6倍,经济密度达到3.05亿元/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连续23年位居福建省各县首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6届位居全国前10位。

晋江今天的发展成就,再次印证了“晋江经验”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功实践。

翻盖,冲洗,洁净……只需要下达语音指示,马桶就会自动完成一连串的动作,南安市九牧厨卫核心技术发展区的小小马桶,展示了让人惊叹的智能化魅力。九牧厨卫马桶生产的高压自动成型、脉冲气流干燥系统、机器人施釉系统等组成的智能化生产线,颠覆了传统陶瓷制造模式……“在泉州,爱拼敢赢的‘晋江精神深深融入了每一个企业的血脉。”陈少敏感叹地说。

改革开放中的泉州,正继续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不断丰富发展“晋江经验”,持续推动“晋江经验”创造新辉煌。2018年上半年,泉州市实现GDP3568.32亿元,位居福建省第一位,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71.36亿元,同比增长8.9%。

“晋江经验”在泉州、在福建写下了传奇,也成为全国各地聚焦的“闪光点”,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蓝本”。2018年6月,各路媒体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对话,深入挖掘“晋江经验”的丰富内涵和创新创造,感受着“晋江经验”在新时代的新篇章。多次深入晋江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黄鹏飞说:习近平同志调研总结的“晋江经验”,是对晋江发展的精准概括,更是对晋江16年来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晋江经验”无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范例。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晋江经验”很快会在神州大地生根开花,助推中华民族的快速腾飞,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追寻梦想:精准发力焕发新活力

厦沙高速泉州段通车,泉州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53亿元,集成电路产业链串联成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新进展……“2017年泉州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396个在建重点项目超额完成投资。”据同行的小颜介绍,2018年1月22日召开的泉州全市发展改革暨重点项目工作会议盘点经济工作,“亮点纷呈,催人奋进”。小颜说:“改革开放40年,泉州经济总量在福建连续20多年保持第一,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是我们泉州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从未停歇,我们的党政机关更是精准发力,改革劲头不下降,坚守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不停步……”

对小颜的看法给予最好的注脚的,是泉州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惠屿村的发展变化。10多年前,惠屿村因为没水没电、交通不便等因素停滞不前,被列为重点扶持的扶贫对象。如今,近海养殖、旅游休闲等项目的发展,让惠屿村获得了“中国最美海岛”的美誉,村民肖美明激动地说:“公路、码头、渡船运输等,交通方面我们比较方便……渔民收入也高了,人均收入四五万元。”肖美明还骄傲地说:“党的十九大给我们渔民带来了更好的政策,渔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30年时,泉州成为了全国18个典型地区。而进入改革开放不惑之年的泉州,在新时代的追梦路上高歌猛进,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2017年,泉州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358.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328.1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3.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3.95亿元,出口1046.6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9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6万元;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183.51亿元。这一串串枯糙的数字,见证着泉州新时代崛起的步伐,也提振着泉州人的信心。

陈少敏还讲述了一个企业家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传奇故事。2006年,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计划到美国与NBA洽谈赞助事宜,在办理签证时却遭遇拒签,签证官说:“美国的球队哪需要中国企业赞助?”生硬地拒绝了许景南。而如今,匹克集团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善舞长袖,“国际舞”跳得游刃有余:拿下新西兰、塞浦路斯、乌克兰等10多个国家的奥运赞助项目,“还与20多位NBA顶级球星签约,海外销售已占到其总销售额的23%”。

泉州的许景南们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拼出了一片新天地。

“爱拼才会赢。”泉州市委市政府对未来充满信心,激情满怀地憧憬着明天:“泉州将认真履行文化外交的使命,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的文脉,推动合适的产能走出去。我们民营企业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投资,2016年就达到了将近2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倍多。”一位泉州市领导干部对未来的发展方案如数家珍:不断升级的消费者市场,正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泉州提出了创新泉州、智造泉州創新引领发展这个第一动力,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国智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两大试点为契机,推动转型升级。

“此时潮平岸阔,且看风正帆悬。”离开泉州时,朝霞正艳,犹如鲜红的刺桐花,燃烧成迷人的火焰。泉州港上,一艘艘轮船正从远处徐徐驶来。而那一排排整齐的刺桐树,正像奔跑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人,整装待发谱写新的传奇……

猜你喜欢

晋江泉州改革开放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晋江之变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晋江小吃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不等式的应用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