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可治的高黏血症
2018-12-05孟昭群
孟昭群
年逾花甲的周大爷,最近常常觉得胸闷、头晕,视力也变差了,看东西模模糊糊。经过检查后,指标显示血黏度偏高,周大爷被告知得了“高黏滞血症”,应该尽快治疗。周大爷心中十分纳闷,这是一种什么病,怎么会得这种病呢,又有什么危险呢?
高黏滞血症又称为高黏血症、血液高黏滞综合征,俗称为“血稠”,就是血液过度黏稠了。高黏滞血症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代谢性疾病,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该病是由一种或几种血液黏滞因子升高所造成,主要表现为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高于正常水平。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高黏滞血症是由于血液中脂质过高,造成血液过度黏稠。血液黏稠度在临床上简称为血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滞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血液黏度是保证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当人的血液中脂质过高,超过正常标准时,即造成血黏度升高,血液变得黏稠,血液流动缓慢,大量脂质、脱落的内皮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使血管狭窄,机体组织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当血液黏度继续增高,到达一定程度时,即可引起血液在血管内淤积,易发生凝血,血液便会出现凝聚块,或者红细胞聚集成串,丧失应有的间隙和距离。血液中红细胞在通过微小毛细血管时的弯曲变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循环阻力增大,微循环血流不畅,造成血管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许多其他系统的疾病且如引起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冠心病、脑梗死、肾衰、阻塞性肺疾患病情加重等,因而有效地控制高黏滞血症是防止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及其他疾病的重要途径。
高黏滞血症多发于中老年人,因为中老年人的血管壁弹性逐渐减退,管腔慢慢变窄,加上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随着年龄增加也可发生改变,所以细胞容易相互紧贴靠拢,就会引起血黏度的增高,从而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中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增高与血浆中所含的蛋白质(球蛋白、纤维蛋白)和脂质(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增高有关。已经证实,高脂血症者容易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另外,当血液中含有较多异物(如血管内壁脱落的上皮细胞,附着血管壁内脱落的类脂质等)时,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就聚集在异物周圍,并把它们包裹起来,这样便容易形成血栓而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速度,加重血液黏稠程度。当这些血栓逐渐增大或突然流入一根较细的动脉时,就会把血管堵塞,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导致脑梗死,心肌梗死、梗塞性脉管炎等。
高黏滞血症引起的人体不适不是很明显,所以常被人们忽视。其实,血黏度增高也是有其早期“信号”的。一般来说,高黏滞血症有以下几个早期症状。
1.早晨起床后感到头晕。休息了一夜,应该是神清气爽、大脑清醒的。血黏度高的人,早晨起床后却感到头脑晕乎乎的,无精打采,思维也不清晰。而吃过早饭后,大脑会逐渐变得清醒;晚餐过后,反而精神状态最好。此时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是血液黏稠的信息。
2.吃完午饭就犯困。如果午饭后觉得又困又累,眼睛睁不开,身体很疲倦,需要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都打不起精神来。这是因为午饭后胃肠蠕动加强,血液循环加速,血黏度高的人大脑血液供应不足出现的典型症状。
3.蹲着干活时胸闷气短。血液黏度高的人多为肥胖者,平时下蹲都很困难,根本不能蹲着干活。这是因为血液过于黏稠,血液循环供血不足,使肺、脑等重要器官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憋气等机体缺氧的现象。
4.出现阵发性视力模糊。血黏度高的人血液流通不顺畅,一些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充分供给视神经,使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导致阵发性视力模糊。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自己存在上述症状,就说明体内的血液黏度可能比较高了,应及时去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治疗。
高黏滞血症是可防可治的,但预防应重于治疗。平时应采取以下措施,避免高黏滞血症缠上身。
1.戒烟限酒。经常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降低血液流速,减少血流量,导致血液黏稠。长期大量饮酒则会损伤肝脏,影响肝脏对脂质的代谢,增加血黏度。
2.坚持锻炼。经常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打羽毛球、游泳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及体内脂类的代谢,降低血黏度。
3.保持心情愉悦。情绪也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多和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适当的发泄,不要憋在心里。
4.要多饮水。水堪称速效稀释剂,饮水要注意时机,早晨起床后、每餐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饮水较好。最好每天饮用2000毫升水,最理想的水是20℃~40℃的温开水或淡茶水,其张力、密度、生物活性都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液,有利于冲洗血管,稀释血液黏度,保持体内血循环顺畅。
5.多吃能稀释血液的食物。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具有阻止胆固醇吸收,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功效,血栓就不容易形成。豆类中富含卵磷脂,可软化、抑制血液中的胆固醇,改善血液黏稠度,稀释血液。玉米、燕麦、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海带及山楂、草莓、菠萝、柠檬等食物也应适当多吃。
6.注意饮食合理调配。饮食清淡,少荤多素,动物内脏及脂肪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食之过多,可使血液黏稠。一些甜食含有大量的甘油三脂、反式脂肪酸,都会使血黏度增高。还要控制饮食,每餐应吃七八分饱,防止血液中的脂肪和糖类过多。
7.定期检查。中老年人要注意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查看血黏度的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8.药物治疗。如果血黏度偏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进行控制,可服用一些抗凝、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物,如益心酮、肠溶阿司匹林、蝮蛇抗栓酶等,或服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片、川芎片、当归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