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2-05宋亚岚
宋亚岚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机电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1 引言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相结合,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引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1]。目前,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已经渗透到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使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会使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种背景以及国家和各省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求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背景”结合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研究探讨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的开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修订与完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于2014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移动互联网方向,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是指开发移动互联网软件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论文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为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设置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于该校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是以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不能生搬硬套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而应该在此前提下对以往学术性、研究型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的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课程。并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定位,整合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专业已有的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课程体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 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PC互联网已日趋饱和,移动互联网却呈现井喷式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而“移动互联网”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出现,正是源于行业对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的迅猛增长。因此,大力培养移动互联网专业的开发人才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兄弟学校,我们了解了目前国内外移动互联网方向人才培养的特色。例如,美国、英国等众多知名高校均开设了面向移动互联网专业的开发课程,它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色:
(1)课程体系综合化程度较高,教学内容新,内容紧跟当前手机软件开发方面的热点技术。例如iPhone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移动设备操作系统。
(2)校企合作紧密,企业骨干深入参与到学校的课程授课中。例如苹果公司在大学主讲iPhone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并录制放到互联网供大家分享。
(3)强调实践锻炼,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
(4)教学设备先进。
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在移动互联网方向人才培养上呈现如下特点:
(1)师资力量不够,教师实践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去企业创办的培训机构进行继续教育才能上岗。
(2)教学设备不到位,硬件投入不足,导致实验难度大,开发环境的搭建和配置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目前极少数高校配置了苹果电脑,因此无法开设IOS课程。
(3)学校课程设置与企业没有接轨,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完全落到实处,效果不太好。(4)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5)移动互联网方向开设的课程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类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6)实践案例过于基础,没有突出实践性,实践教学不能适应“互联网+”的行业需求。
(7)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方向的教学体系结构还未形成[2]。
3 移动互联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
该课程体系结构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确定课程设置,不断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中设置小方向,以“一条主线、多方向发展”为思路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在移动互联网方向可以选择一门热门、可跨平台的语言课程JAVA为主线,其他方向围绕JAVA展开,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JAVAWEB方向、Android手机软件开发方向、Android测试方向、Web前端工程师方向等。
(1)课程总体模块结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移动互联网信息与技术)方向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程、实践教学4个模块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C语言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JAVA语言、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Web前端技术、Windows程序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软件工程、物联网技术、JAVAWeb开发技术、Android开发技术、ASP.NETWeb开发技术。专业限选课程分专业理论/技能强化课程组和专业方向/能力拓展课程组,其主要开设的课程有:Linux操作系统、JavaScript程序设计、UML模型、网络协议编程、HTML5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JAVA设计模式、Python应用基础。实践课主要包含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其主要教学实践课:C语言课程设计、C++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Web前端课程设计、JAVA综合实习、Windows综合实习、JAVAWeb开发综合实习、Android开发综合实习、ASP.NET Web开发综合实习、软件项目开发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图1 课程总体模块结构图
(2)"3+1"培养模式
该培养方案采用了“3+1”培养模式:前3年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进行综合项目实训及毕业设计,新的培养方案加大了课内实验学时,实践课程采用综合实训的方式,在“互联网+”模式下以中国大学MOOC(慕课)和腾讯课堂为教学资源,增加了自主学习的学时,最后学生通过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实训使学生具备企业级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软件开发能力。具体的课程体系构成和学分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构成和学分学时分配
占总学分比例课程类别学时(周数)合计学分合计实践选修160105.88%128128专业限选选修课程通识与自主选修课程实践教学84.7%48024必修理论课 32选修3923.23%240+39周11965802 208+39周100%88104总学分17039周专题讲座 0 0 / 学时(周数)分配课内实验6 /自主学习 0 5
4 “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方向教学模式探索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供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在“互联网+”模式下,利用互联网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例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腾讯课堂等。同时还可利用QQ、微信等方式建立课程群供学生进行学习交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理论教学模式探索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分解法等多种形式,同时在课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充足的教学资源让每个大学生坐在家里就可以听北大、清华以及国外的教师授课。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在线交流或在留言贴中提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加强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也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应该“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采用综合实训的方式,设置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实践环节设置情况表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每年将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轮流进企业学习,通过企业的实践锻炼,把企业实际的项目(或案例)分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企业真实的实际项目,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学校未开设的课程,补充课堂的不足,同时可与企业工程师在线交流学习,通过增加学生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例如,一个完整的JAVA项目将用到web前端设计、JAVA框架设计、后台数据库、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课程。相关专业的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在同一个学期采用同一个项目进行讲解,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的负担,又将多门不同课程进行了整合,让学生熟练掌握完整的项目的开发流程,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对项目进行整合。最后再将学生进行分组,选择一个课题,确定一个项目负责人,让几个同学共同开发一个实际项目,熟练项目的开发流程,掌握相关的开发技术,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5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为教育领域知识的传授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学生不但可以利用网络较好地掌握课堂内知识,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拓宽自己的课外课堂的知识视野,吸收多方渠道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该模式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要求较高,促使教师们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探索“互联网+”模式下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转变教学观念。因此,如何更好地驾驭网络,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将是未来探索的主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