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2018-12-05魏世君
魏世君
(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系统模型建立
1.1 变量设置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为基础[1-4],结合甘肃省皋兰县土地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根据土地利用分类模型[5-6],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共设置有11个变量,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中变量设置说明 hm2
1.2 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f(x)为规划目标年研究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选方案设计
根据预测,模型的灰色数是白色的,即种群的灰色范围为45 313~50 196,平均产量的灰色范围为2 370.00~2 842.05 kg/hm2。上限分别为下限和中间限。将该值应用于灰色线性规划的算法框图,并对模型进行求解。人口产出具有3个条件:①产出最低的人口;②产出最少的人口;③人口与产出。根据这3个价值,得出3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见表2。
表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供选方案 hm2
2.2 优化方案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没有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人口控制不够,导致人口过快增长,耕地生产没有明显改善。为了保证县域居民的基本需求,耕地数量明显增加。换而言之,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强度有所增加。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整顿,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域和水域变化不大。未开发的土地开发量大于开发项目2和3的数量。因此,如果选择方案1,难点在于未使用土地的过度开发,因复杂的开发过程、巨大的财政和物质资源投入,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如果人口自然增长,2020年总人口将无法实现如此大的增长。在计划生育的严格控制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在方案3中主要依靠农业部门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条件下,增加耕地的平均产量。由于耕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因此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所以方案3中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和矿用土地的面积都是3个方案中最多的,从而不需要过多地对土地进行开发。在备选方案2中,各种土地用地类型的数量都是处于备选方案1和备选方案3之间的。在备选方案2中,人口的规划数量处于人口灰区间的中间值,这与皋兰县实际的人口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耕地的平均产量也是每株植物灰色区域的中间值。农业技术不断完善,耕地资源得到恢复。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前提下,林地面积适度减少。为了发展当地畜牧业,适当增加牧场数量和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天然牧场。本文提出的方案2是皋兰县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佳优化方案,也是皋兰县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佳方案。
3 结论
本文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项目评价的3个主要指标,并根据实际组合来选择相对最优值。本文旨在减少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各类土地的生产率。在保证皋兰县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生态效益显著提高。灰色线性规划法可用于某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经过分析,结果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