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课堂:引领区域课改新走向
2018-12-05邢台市桥西区教育局王晨霞谭宏旭
○邢台市桥西区教育局 王晨霞 谭宏旭
核心素养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最为微观、最为直接的方式。经过几轮课改研讨之后,邢台市桥西区决定打破模式化课堂的束缚,将“理念课堂”作为区域课改的新方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深入探索办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转化路径,引领区域学校向高品质发展。
一、以理念为统领,重构课改顶层设计
2014年,我区区属中小学在完成学校文化系统建构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将办学理念内化为师生行为的转化路径,区域特色学校发展逐步聚焦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2015年5月,我区承办第一届“两岸三地小学课堂教学重构研讨会暨邢台市桥西区特色学校U-A-S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现场会”,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专家教授,北京、台湾、青岛、杭州等名校长名师齐聚邢台,共议课改。在此次研讨会上,我区正式提出了区域整体推进“理念课堂”建设的构想,其核心主旨是“以办学理念为统领,赋予教师专业自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构现代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办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充分融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理念课堂倡导“去模式化”、主张将新时代教育理论和办学理念通过适当的策略和方法落实于课堂教学,我区提出理念课堂“三重三调”的实践导向,即在办学理念统领下,重学习规律,灵活调整教学流程;重学习策略,自主调整讲授方式;重课堂生成,适时调整课前预设。通过研究理念课堂的实施策略,形成从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研究,再通过理论研究指导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引领全区各学校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水区”突围。如:育红小学以“学习共同体,自主发展”为关键词的“人本课堂”,就是在元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三经”(课前——上接、课中——拓展、课后——下联)“四纬”(学——吸纳、理解,思——拓展、纠错,用——迁移、顺应,行——检测、修复)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自主发展;郭守敬小学“思维课堂”核心思想是“发掘学生深度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构建有问题驱动、思维冲突的课堂,让学生在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过程中发展思维,做会思考、有思想的人”,通过四项实施策略,实现了知识传授型、讲解型传统教学模式向思维型理念课堂的转变。
二、以项目为抓手,建立课改组织网络
为了使理念课堂实现软着陆,我区建立了与北京高校合作的研修项目,形成京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先后与北师大合作组建“卓越学校”项目组(4所直属学校),与首师大合作组建“变教为学”项目组(3所直属学校、2个学区),与北京教科院合作组建“可持续发展”项目组(3所直属学校、3个学区),涵盖区内所有学校。这种以“项目长期合作的方式、相对固定专家的指导、基于教师需求的跟进”为特征的区域课改组织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线教师理念落地难的问题。
1.建立机制。随着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入,区教育局和项目学校都开始意识到,合作并不能止步于在专家指导下完成的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向实践迈进、先进理念如何指导教学。于是,合作项目从宏观层面的内涵,即发展愿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特色品牌,逐步转向微观层面的内涵,即教师队伍、学生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
我区以组建专业共同体的方式,从三个层面建立理念课堂组织管理结构,以卓越学校项目组为例,北师大与育才小学、郭守敬小学、育红小学和金华实验小学等4所市区名校合作,一是理论指导团队,由北师大2位专家与这4所学校校长、区教研员组成,主要负责学校文化、课程建设、课改方案、项目学期计划、教师梯队培养等;二是学科专家组,由北京东城区教研室、石景山区教研室、朝阳区教育研究院、北京东城区和石景山区名校校长、名师8人组成,主要负责语、数、英三个学科组的业务指导与培训,每月组织项目学校开展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等专题研修;三是校际教研组,由4所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作为参与课例研究的主体,给学科组教师上示范课,定期参加专业学习,赴名校跟岗学习等。
2.因校制宜。区教育局所安排的活动一般都是统一的行政指令,面对的是全体学校,而合作项目更侧重个别指导,专家会依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和教师的教学困惑,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以北师大卓越学校项目组为例,从聚焦教师教学问题出发,制定了“三阶段问题导向探究模型”。第一阶段:诊断。首先进行问题收集,即每一位老师提出一个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小问题,然后归类分组,分出不同问题类型,形成问题探究团队和团队召集人(以领袖教师和骨干教师为主),团队召集人与团队成员对组内问题进行对话,确认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研修。分析,设计,从教材中选取若干适合小组讨论方法应用的课例,按照问题澄清结果,进行课例安排与集体教学设计;实施,观察,以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的方式,由做探究课的教师进行授课,团队其他教师聚焦式观察;反思,再设计,根据聚焦式观察结果,反思教学设计,然后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教学再设计。第三阶段:案例。针对问题,形成若干解决原则与策略的案例,建设本土化资源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专家会即时做出调整,即使在同一发展阶段,专家也会依据教师或校长参与活动的反馈做出相应调整。支持性的发展战略,个性化的发展目标,跟进式的专业指导,成为催生学校理念课堂建设的强大动力。
3.专业支持。课堂教学改革非一日之功,我区通过项目组的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系统的支持环境,为学校保持和增进发展动力创设恒定的外部条件。仅以2017年为例,项目组北京专家20人来我区指导教研活动32次,活动内容包括教材培训、课例研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理念提升等内容。由于高端专业人员的介入,教师得到经常性专业援助,学校变革实践的研究品质得以提升。随着项目学校教研密度的加大,区教育局及时制定全区大教研制度,以保证教师每周半天参与教研的时间。
三、以队伍为支撑,形成课改发展张力
理念课堂的实质是关注学习的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赋予教师个性化的自主教学空间,引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过程。
为此,校长们改变了校内教研机制和教学组织结构,通过扁平化管理调动教师课改的参与度;项目专家和学科导师给予持续的理念提升和方法指引,催生教师内在发展动力;教育局在业务培训、荣誉评比方面给教师创设更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项目组内建立起更为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强大的教师发展合力……我区着力在教师群体中构建学习文化,让教师在学习中反思自身问题,形成推进课改的集体责任感。专家指导下的高密度、高质量课例研究,贴近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课堂实际,更有效的激活了教师的智慧潜力,教师因学习而带来的能力增长,极大地影响着区域课改推进的深度和品质。
各学校在重塑教育理念、设定办学目标的过程中,其价值取向更加关注学校中人的发展,校长们开始有了学生视角、教师视角,“发展每个人 的个 性 ”,“ 适性扬才”正在成为学校的价值追求。从“共识”到“行动”的转化中,理念课堂架起了学校文化与师生行为之间的桥梁,承载了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落实到教学中、落实到师生发展的使命,真正推动了区域教育的高品质内涵发展。
发 展
课 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