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实验活动的实施策略

2018-12-05徐长凤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方案实验活动

○徐长凤

数学课程中的“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内容领域。与其他内容领域不同的是:这部分内容并不承载具体的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程的一大亮点,它在活动类型、知识范围以及学习情境中彰显出的优势,使数学课程更加贴近课程改革的精神、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然而,我校在数学实验课题的研究中,对“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进行调查,却发现有以下现象存在:学生喜欢多,教师重视少;关注综合多,愿意实践少;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在此活动的开展方面还有诸多需改进提高的地方。

通过深入地研究,我们感觉到,开展数学实验活动,不仅要给予学生触摸数学的双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更深地积淀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让学生的指尖流淌出智慧。我们以为,不可以因为时间,“掐头去尾烧中段”,而要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全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一、让问题待得更久

我们都知道,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包括:提出问题、方案设计、开展实验、得出结论等步骤。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师生认为实验的后三步是主体部分,因而更重视,而对实验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却常常易忽略,采用的大多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的方式。实验过程中,甚至有时候学生会忘记了为什么而实践,俨然成了一个操作工。事实上,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反映。

爱因斯坦曾说过,“不是我比别人更聪明,而是我与问题待得更久。”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就需要让学生与问题待得更久。第一,在开始创设情境时,让学生提出问题;第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对同伴、对方案等随时质疑;第三,得出结论后,让学生由此及彼,引发新问题。

如《面积的变化》一课,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小海把一幅图画按5∶1放大后,画在墙上,为什么买了5倍的涂料却不够?学生在情境中自然提出问题,引发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实验,并不停地让学生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更合适?这样实验能得出结论吗?这样的结论正确吗?最后,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变化规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比如“体积的变化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等一系列问题。

二、让实验方案更清

对于一般的实验方案,我们的学生是有思路的,不过比较粗,不够全面。我们在学生实际实验操作环节时,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还有的学生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还是因为学生心里对实验方案不清晰。

要让学生带着更清楚的方案去实验,我们需做到:第一,教师不能因为时间原因,越俎代庖,而要放权,真正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低年级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口头方案开始,你想研究什么?可以怎么研究?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写出书面方案。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梳理,让学生有细思慢想的习惯。

如《大树有多高》一课,学生已经知道量出影长、竿高,再算出大树的高这几个步骤,我们不需在这方面和学生再纠缠。而是重点让学生去思考:“如何量才能更准、更快、更省事?”“需要带哪些工具,寻找的一根竹竿多长最简单(1米)?”“可以用什么代替这样的竹竿(米尺)?”“只有米尺一种工具可不可以?”“你最想量校园里哪棵大树?”“对天气有什么要求?”“什么时间合适?”在教室里,我们都觉得很简单,只要拥有比例的知识即可,到校园里才知道,学生动手之前只有多思考,实验方案思考越细致,实践之后才能少“盲目”。当然,这个内容,一节课不能完成,我们需要提前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

三、让实验过程更真

因为实验课堂时间紧张,我们教师更多地想让学生快速得到结果,比较喜欢比赛,看谁速度快,甚至有时候,直接指导他们怎样做更合适。事实上,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证实时不能忘记渗透证伪的思想。如:《面积的变化》一课,发现有的学生将平面图形按N∶1放大后,面积比是N2∶1,解读为,前项平方,后项不变,此时,立刻就有学生质疑,教师只需让他们重新举个例子,学生发现,证伪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而证实即使1000例符合,也不能保证第1001例还符合,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深刻。另一方面对小学生,我们要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情怀,要能容得下学生操作时的缓慢。

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后,在《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约粮食》中,对于“每人一天节约一粒米,全国可以节约多少粒”这一问题,学生心里很清楚,先了解一万粒米,然后再计算。可就是数一万粒米,学生在没动手时,想法一样,先进行分工,全班40人,每人数250粒,但是动手实践时却各不相同,有的一粒一粒数,有的怕忘记,数到中途用小纸条记录后再数,有的十粒十粒数,还有的用上了尺子,一个十一个十地

数,数好十个十就成一百……在第一次数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不仅慢,而且误差大;然后再组织学生第二次数,学生数得又快又好。有时候,实验中允许学生慢慢来,他们也会在过程中,不断优化,寻找更好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他们积累了经验,下一次开展实验时,他们可能不忙于动手,而是会先思考怎样做才更科学。

四、让实验结果更远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认为得到实验结论就完成任务,可以结束了。实际上此时,我们还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将学生带得更远。

1.引发新问题。

让学生从问题开始,带着新问题离开,可以课后开展进一步研究。如前面提到的《面积的变化》一课,课尾,学生可以从很多角度提出问题:可以从问题角度,由面积变化想到体积变化的规律;可以从实验方法角度,由举例验证想到是否可以推理证明;可以对结果质疑,由平面图形按N∶1放大,面积比是N2∶1,想到如果按M∶N放大,面积比又是什么;(M2∶N或M2∶N2)还可以从研究方法角度想,这样的方法,我们在研究哪些内容时见过(小数点的变化规律,运算律),还适合研究什么(探索规律)……

2.换种方式深入学习。

如:可以写成实验日记,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过《积的奇偶性》后可编成顺口溜(奇和偶,是朋友,奇中有了偶,乘积就是偶,只要一招鲜,就能吃遍天),还可变成班级墙面文化……

总之,我们教师不能因为应试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综合与实践”中,我们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既要给予学生触摸数学的双手,更要相信学生,让学生经历全过程,开展真学习,真研究,也要让他们的指尖流淌出智慧!

猜你喜欢

方案实验活动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六小”活动
烂脸了急救方案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做个怪怪长实验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