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40年内陆市场的变迁
——以武汉商贸流通业为例
2018-12-05袁永友
袁永友 王 云
(武汉纺织大学 外经贸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一带一路新格局的发展,充满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市场变迁的逻辑告诉我们:外向型经济的演进推动着内陆经济面向国际市场,引进FDI,吸收、消化、创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沿海与内地协调发展是完全正确和非常及时的。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特别是商贸流通领域的变迁,推动了我国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折射出我国金融体制、外贸体制、价格体系、财政体制等方面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成功经验。本文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分析。
一、传统商贸市场的重生与开放经济的发展
1.改革开放初期的繁荣。20世纪初,随着汉口开埠,租界设立与铁路的开通,商贸流通业曾经繁荣于内地市场。改革开放后,武汉得益于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曾再度创造辉煌。以汉正街为例,改革开放给它带来了新的生命。20世纪80年代初,武汉70多个国优名牌享誉全国,由历史上小小的“汉口正街”演变为小商品市场的“天下第一街”,成为武汉商贸业发展的一张名片。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汉正街一夜之间闻名全国,电视剧《汉正街》也曾一度热播,汉正街以商贸流通发达的形象再获盛誉。尤其是它“买全国,卖全国”的经验,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对内搞活的典范”。
2.传统市场的凤凰涅槃。20世纪90年代,主要定位于农村市场的汉正街商业模式,不靠边不靠海的浙江义乌市场后来居上,义乌市场抓住中国加入WTO之机,将小商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和融合,“买世界,卖世界”,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其后它又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告别零售的坐商模式,探索出了“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成为内地市场学习追赶的对象。 据义乌海关统计,仅2017年前11个月,义乌进出口总值就突破300多亿美元,增长0.9%;其中,出口306亿美元,增长0.5%;进口4.7亿美元,增长30.6%。仅每年出口圣诞用品,市场份额占全球60%以上,主要出口到智利、美国、菲律宾、巴西、印度等国家。义乌市场从大型机械、百万元的生产设备到几克轻的发卡、几毛钱的气球无所不有,中东、东亚等地区的客户在义乌市场动辙采购上千万元的产品。
汉正街由大量的小作坊聚集,面积约1.67平方公里,靠一条条狭窄的巷子连接。2005年12月,汉正街永安巷的一场大火,改变了众多商贸经营户命运。此时正值中国加入WTO不久,在其后3个月的整治行动中,6600多家服装作坊被强制搬迁,从此汉正街规模化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今天的汉口北来源于汉正街70%以上的商家,坐落在武汉市汉口府河以北,面积约80平方公里,涵盖武汉黄陂区盘龙城、滠口街道和武湖街道等区域,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并已成为集鞋业、汽车等十大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国际化交易市场。约有6.4万户经销商在此聚集,小商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涉及360多个品类。汉口北不仅是汉正街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内地市场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陆国内外市场的融合和扩大。
3.内陆市场内涵的改变。武汉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提出“两通起飞”(流通和交通)的决策,但效果并不显著,内陆意识和传统体制的制约使其步伐缓慢,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但近几年武汉外向型经济主要指标全线飘红,增速高于全国,在中部地区位于前列,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成就显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新答卷,汉口北发展就在其中。2016年9月8日,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批准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15万(含15万)美元以下,并可在采购地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海关监管代码“1039”)使汉口北外国采购客商一时呈几何数量的增长,且大部分客商都来自“一带一路”国家。作为商务部重点培育的新业态试点,汉口北大力推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体等多种外贸新业态融合发展,一批散、杂、小的出口商品简化了报关归类,免征增值税,而且个体户均可参与,大大降低了外贸经营门槛。2017年汉口北实现出口额9.32亿美元,创造了武汉市外贸新的增长点,开启了“买全国、卖全球”的新格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武汉内陆市场的内涵和外延。
二、内陆地区改革创新和商贸流通业的引领发展
近些年来,武汉连续成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国(武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等与商贸流通业的引领是分不开的。
1.民营商业的国际化经营。随着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2004年12月11日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内地市场的流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随后的十余年里,内地外资零售企业高歌猛进,新增生鲜超市、折扣店、便利店、专卖店和各类专业店等多种业态。其中民营商业迅速发展,流通性店铺数量不断增长。汉口北集团有限公司是武汉著名的大型企业卓尔控股发展起来的全资子公司,也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拥有中国基建港口和卓尔发展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在国际物流等外向型经营方面优势突出,促进汉口北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国际交易市场。本土民营企业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武汉商品贸易结构升级换代。
2.外资零售业异军突起。从90年代起,国际资本瞄准了内地。武汉的商贸流通业从香港永安百货开始,不断进驻武汉。法国“家乐福”成为第一家“洋超市”的代表。2005年后,武汉市外资商业企业达到15家,营业门店达到109家。2007年武汉市外资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5倍于同期武汉市的GDP增幅,形成了外资商贸企业“越来越土”,本土商贸企业“越来越洋”的融合局面,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引领作用日益突出。2018年武汉招商活动突出“双招双引”向海外延伸,湖北武汉—英国商务交流会、武汉—伦敦首航暨经贸签约活动、武汉与英国企业经贸合作推介会、世界500强及知名外企招商大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系列等招商活动成功举办,掀起内地国际化招商热潮。
3.对外流通体制稳步改革的“三大步”。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武汉成为国家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先行区,“武汉速度”、“武汉实力”成为经济界的热词,内陆对外商品流通速度加快,对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在汉口北也表现突出。
(1)建立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包括工商、税务、商务、外管等涉外政务部门和货代船代、报关报检、翻译等涉外商务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紧密结合,奠定了贸易便利化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体系的基础;
(2)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包括海关国检联检大楼、查验平台、办事大厅、监管仓库等硬件建设和海关联网系统、场站管理系统等软件建设,为开放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举行对外推介会,拓展国际市场,放大试点效应。例如2016年底“汉口北—中西亚三国市场采购经贸洽谈会”隆重举行,50多个国家的外商包机而来,参加“汉口北一带一路外贸发展论坛”并踊跃签约。与此同时,外地民营商业与汉口北抱团发展。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广东圣地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山东临沂工程物资市场和河北白沟箱包城等与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联手经营,内地小商品市场国际化经营规模剧增。
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内陆市场变迁的经验分析
内陆市场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市场。如武汉半径1000公里左右区域几乎囊括了中国主要经济区,既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又是我国“第四增长极”的“重头戏”,改革开放克服了内地内向型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加快,积累了系列经验:
1.商贸业开放是内地获取经济增长能量的重要途径。商贸流通业改革领先,破除了“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改变了政府对商贸流通业的干预,包括劳动者就业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被普遍接受和倡导,让商贸流通业竞争从简单的规模竞争、价格竞争转向深层次的发展模式、经济效益和利润创造的竞争,增添了内陆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
2.外资和民营企业为引资目标塑造了市场主体。在市场对外开放中,招商引资无疑是重要的手段,而以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目标,与我国改革取向和建立市场微观主体的方向是一致的。它既吸纳了国际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又鼓励了国内商业企业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外资和民营企业的进入最终打破了内陆市场单一国有资本投资的格局,内地获得了商贸流通业发展所缺乏的技术、人才、土地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促进了生产业和服务业的升级换代。在资本环境上,内地商贸流通业发展进一步放宽了国内外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完善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国民待遇得到落实,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3.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了市场培育和服务体系成熟。内地市场发展和市场体系逐步成熟大大促进了与商贸流通业密切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商贸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等服务经济的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机电产品博览会、汽车博览会、光博会、食博会、农博会、网商会相继举办,越办越红火。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已初步形成了水、陆、空并举,口岸种类齐全、全方位开放的口岸格局。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数近300万人次,保持中部前列位次。中欧班列(武汉)共往返开行370余列,满足了客户多元化需求,全方位提升了内地对外开放层次。2017年武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3%,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5.1%,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发展潜力巨大。
4.商贸流通业运用大数据手段改变商贸流通格局。随着内地电子化手段的运用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内地和沿海商贸流通的差距日益减小,传统批发、零售和进出口的边界被彻底打破,企业效率不断提高,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监管手段加强,电子口岸的联网平台监管、“单一窗口”等贸易便利化举措不断推出,许多传统中间商存在自身价值和职能相应地变化,商贸流通企业更快捷、更高效地服务于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更好地满足目标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内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缩小了内地和沿海的发展差距。
5.商贸流通业为内地市场培育和集聚了充足的人才资源。武汉市商贸流通业发达,人才济济,不乏商业精英,分布较广,特别是在商贸流通业、服务、金融、物流、贸易、百货等领域,加之武汉高校众多,有充足的人才储备资源,是武汉商贸流通业发挥优势的保证。近年来,武汉发挥“校友经济”效应,促进高校院所参与商贸流通业项目合作,采取参股、技术转移、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养体系,挖掘了人才资源。相对于过去“孔雀东南飞”的人才外流倾向,武汉市推出的“资智回汉”项目和“百万大学生留汉”项目,为武汉挽留和集聚了大量人才,并对各类人才从住房,薪酬等各方面提供就业和创业条件,吸引了高端人才来武汉发展和创业,商贸流通业实施人才战略,为提升内地经济发展水平发挥了先导作用。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内陆地区在体制创新、市场建设、营商环境、企业规模以及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与沿海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合,将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内陆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