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8-12-05张莉
张 莉
(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山东 泰安 271000)
泰安市作为旅游城市,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相比,与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其资源优势相比,还有较大提升潜力。因此,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促进其繁荣发展,对于提升泰安市经济水平,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泰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常态下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科学性指导性不够。对于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只对中心市区做了规划,没有具体到各县市区,缺乏总体布局。一方面,缺乏与国际、国内旅游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没有发挥该市国际营销和旅游集成服务功能。另一方面,缺乏内部合作,市与县及各县市区之间在项目建设、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方面合作与交流较少。在产业发展方面,仅对汽车产业、旅游产业等几大产业做了整体的分类布局,但在落实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同时,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应该是一体的,在二者如何融合发展方面,缺乏相适应的配套和支撑。
2.现代服务业整体规模较小。泰安市现代服务业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产业规模层次较低。虽然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 550.4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达到46.7%,但必须明确的是,这些比例是在该市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达到的。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经济增长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均在70%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相对于全国、全省来看,也低了4.9和0.6个百分点,与省内先进地市济南、青岛相比,也分别有12.2和8个百分点的差距。泰安市服务业建设项目虽多,但是投资规模普遍较小,缺少在省内、市里有影响的大项目,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项目。
3.服务资源优势开发利用不足。泰安是旅游城市,拥有泰山这一世界级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旅游业理应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相关旅游项目联动性不强、旅游产业链短导致泰山旅游仍处在“门票经济”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对地方发展的贡献非常有限。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品牌包装,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完全发掘出来。同时,还存在着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休闲娱乐的场所较少等原因,缺乏泰山周边休闲观光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遗产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导致游客在泰城逗留时间较短,“睡济南、爬泰山、吃曲阜”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4.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中,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泰安市现代市服务业发展迅速,人才数量却增长缓慢,缺少像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等领军人物,成为发展瓶颈。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尤其是对文化旅游、文化体验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技研发、创意产业、品牌建设等生产型服务业来讲,人才队伍的规模和层次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就泰安市目前的情况看,服务从业人员大部分仍集中在传统服务领域,对精通信息技术、现代管理和动漫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经营方式比较落后,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智力支持。
二、新常态下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扩规提档,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依托城乡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十三五”规划和全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制定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区、文化娱乐区和各类特色产业区,重点打造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龙头,带动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乡镇这一连接市区与农村重要枢纽的作用,推动现代服务业园区尤其是商贸、物流、观光农业等向周边县市延伸,积极扶持宁阳县、东平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构筑以城区为中心、连接周边、功能互补的网络型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框架。坚持走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之路,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现代服务业布局和结构,明晰功能定位,规划建设和培育一批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资源环境节约的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和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市区和各县市驻地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服务业资源,尽快提升产业规模、层次和比重,打造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切实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发挥各级各类园区的集聚效应,加快优质项目填充进度,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实现现代服务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科技成果向园区集成,土地指标向园区集约,财政税收在园区积累。
2.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首先,依托现代高新技术,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创造新需求,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其次,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加强与驻泰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鼓励其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建立农业科技联盟,积极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打通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米,直接把农业信息服务送到农户家中。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初步建立食品安全领域分级标准,逐步实现“种、养、加”全程标准化、智能化运行,保证上市产品的每个环节都可跟踪查询。打造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机设备装备服务平台、农产品供销资讯平台等,探索促进资源集聚和共享的有效方式。再次,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等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中大型企业,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保留利润最高的前端和后端作为企业的母体,逐步把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对这些产业门类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发展层次扎实推进“二产三产化”进程。
3.深化改革,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扎实推进泰山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主动性,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完善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使其成为推动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垄断行业的改革。加大行业开放力度,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泰安市现代服务业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迈进。鼓励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发展,形成充分竞争力的市场格局。二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特别是科技、教育、培训、文化、卫生等行业,加速转变为面向市场的服务型企业,建立人才基地,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整合各单位的人力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着力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放宽服务业投资准入标准。三是建立现代服务业推进机制。解放思想,进一步强化各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力量,通过现代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现代服务业绩效考核制度,在全市科学发展年度考核中,通过督查和考核,确保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和目标落到实处。
4.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带动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优化泰城和各县市驻地服务业空间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服务业资源,尽快提升产业规模、层次和比重,打造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切实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学习借鉴省内外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的成功经验,立足泰安市服务业发展比较优势,根据各县市区地理位置、产业优势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集中突破,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量。新泰市依托煤炭产业优势,培育壮大上下游产业,打造出山东岳华能源储备物流有限公司、山东立业机械装备公司等一批极富有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于肥城、新泰、宁阳、东平四县市,相对来说第一、二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加快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泰山区、岱岳区及县市的中心城区,繁荣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批零餐饮业、文化及相关产业、体育产业、家政服务、教育培训业等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形成各县市区错位发展的局面。
5.人才兴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撑能力。一是注重培养人才。全面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培训工程,促进企业再培训中心建设。根据区域产业优势,探索设立境外培训基地,努力形成多领域、多方位的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二是引进人才。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信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和动漫设计、旅游管理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吸引政策,吸引人才聚集。引导符合泰安市产业发展趋势的旅游会展、文化体验、科技研发、创意产业、品牌建设等现代型、生产型服务业企业“以项目吸引人才,以人才提升项目”,面向国内外广泛吸引人才。对在泰工作的高端人才实行激励机制,设立高端人才奖励基金,对各领域人才实行分层、分类多形式多渠道的补贴、奖励,确保各方面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
[1]王仰东,谢明林,等.服务业创新与高技术服务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顾乃华,陶锋.现代服务业知识干部读本[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3]高新民,安筱鹏.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