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12-05于菲菲
于菲菲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山东淄博255033)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途径
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看,先后经历了三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从1956年党的八大第一次提出,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新认识国情后,回归到了党的八大的认识框架,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二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载入党章,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一直坚持这一论断。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再次作出重大判断,这既是重大理论突破,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反映。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美好生活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转变的战略选择
十九大报告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现在进入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对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历了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的十九大做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判断,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大逻辑下,针对国际国内环境新变化,特别是发展条件新变化做出的新的重大判断。发展阶段发生转变后,必须有新的经济体系与之相适应,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即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转变的战略选择。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做出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报告提出要坚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现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七大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同时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二、深刻领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报告用这段话阐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概括起来,就是“贯彻一个理念,坚持两个优先,抓住一条主线,推动三大变革,加快四个协同,健全三有体制”。
“一个理念”,即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两个优先”,即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条主线”,即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由静态供需平衡向动态供需平衡的跃升。
“三大变革”,即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四个协同”,即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把科技、劳动力与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协同投入实体经济,必然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衔接和产业优化发展。
“三有体制”,即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任务
(一)战略措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并且部署了2016年如何推开“三去一降一补”。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17年定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十九大报告又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并且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目的就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一是建设制造强国;二是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三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来激励创业创新。
(二)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表明我们党把实施这一战略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任务:第一,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第三,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第四,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关键是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
(三)重要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提出新的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次提出的新的农业农村发展总要求,是在过去十多年实践和新农村建设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高的、面向未来的要求。具体任务是:一是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创新治理思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四)内在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区域发展上反映比较突出,也是中国结构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系统化。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且重心更偏向于老少边穷、西部和东北地区。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为重点的区域发展。在国内区域发展方面,补充了“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代替了跨国倡议“一带一路”,这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又一次变得突出,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在区域上的一个反映。四是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五是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五)制度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切实地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十九大报告,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进一步聚焦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两个方面。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总结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提出的,是针对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提出的。报告中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第一,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三,市场准入管理和“放管服”改革;第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第五,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第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第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第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六)必要条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所以,中国要想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在推动开放格局的形成中,我国正在向全世界传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也是在向国际社会做了进一步的承诺,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一是针对开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是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建设。三是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四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纲领,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和目标。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贯彻形式,将为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最坚实的物质支撑、机制支撑和发展理念支撑。
[1]何传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1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0/content_5248899.htm.
[4]武国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与新亮点[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总纲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6]黄群慧.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与管理,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