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药材有效供给机制研究
2018-12-04刘英金龙新祝琪雅谭杰扬刘强
刘英 金龙新 祝琪雅 谭杰扬 刘强
摘 要:推进中药材有效供给是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满足消费多元化需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路径选择。为深入了解中药材供给的现实情况,总结中药材有效供给的典型经验,以首批湖南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新化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药材有效供给的条件和模式,探讨其运行机制。结果表明,新化县形成了创新组织、搭建载体、产销对接、建设品牌、产业融合等推进中药材有效供给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中药材供给主体结构、拓宽供给渠道、优化供给市场结构、提升供给支撑能力等政策建议助推湖南省中药材有效供给进程。
关键词:中药材;有效供给机制;新化县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10.005
Abstract: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supply mechanism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was an important path of suppor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improving farmers income, satisfying the diversified demand of consump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progress and summarize the typical convergence experience of suppl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 paper was conducted with Xinhua county as a case which was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coun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lanting base in Hunan province, an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the new models of the effective supply mechanism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Xinhua County had formed the effective supply mechanism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novating organization, building carrier, docking production with marketing, building brands, integrating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effective supply mechanism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 paper provided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supply proces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Hunan province, such as optimizing the composition of supplied principal parts, broadening access of suppl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supply market, and enhancing supply of support capacity.
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ffective supply mechanism; Xinhua County
中藥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材产业在健康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药材供给相关研究较多集中在竞争力评价[1-2]、适宜性评价[3-4],道地药材形成机理[5]等方面,也有学者从产业组织模式和空间分异视角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6],部分学者从优化布局、种植与加工、组织经营、流通与销售等方面提出了中药材发展的对策建议[7]。
湖南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产业也被列入湖南十大特色产业。然而,随着湖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实践的不断创新,需要对其进行总结来推动有效供给理论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湖南省优势产区的中药材有效供给。为了解湖南中药材优势区供给现状,总结典型经验,课题组于2017年11月对首批湖南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新化县的中药材供给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中药材有效供给条件和供给模式,对其供给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湖南中药材有效供给路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1 湖南中药材供给现状
1.1 湖南中药材供给数量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湖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8.4万hm2,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5.34%,种植规模居全国第11位,其中种植面积在6 667 hm2以上的中药材种类有玉竹、莲、杜仲、厚朴、百合、金(山)银花等;全省中药材产量为59.84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6.45%,全省中药材产值为126.8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8.22%,仅次于云南省,位居全国第2位。2006—2015年间,湖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55%和1.12%(图1),与此同时,中药材产业区位商却一直低于1.0(图2),说明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区位优势不明显。由此可见,湖南省中药材产业有规模,但集聚度不够;有发展,但速度不够。 1.2 湖南中药材供给市场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8]。从中药材及中成药类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价格=100)来看(图3),2006—2015年间,湖南省中药材市场与全国变化趋势基本趋同,呈波动变化特征,说明湖南省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平稳,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目前,湖南省建设了邵阳廉桥、长沙高桥两个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和靖州茯苓、湘潭湘莲等在全国范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药材集散地,为湖南中药材的仓储、商贸等环节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茯苓、玉竹、百合、黄精等在全国享有盛名,诸多中药材的品牌效应为湖南中药材市场的供给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1.3 湖南中药材供给空间分异特征
根据湖南省的山系分布和区域小气候特征,全省可划分为五大区域。一是湘西北武陵山区,主要包括龙山、武陵、麻阳、溆浦、慈利、桑植、花垣、吉首、新晃、洪江等地,区域内栽培种植的主要大宗中药材有百合、白术、玄参、黄柏、厚朴、杜仲、金银花、葛根、龙脑樟、茯苓、吴茱萸、天麻、黄精、白芨、重楼、玉竹等;二是湘西南雪峰山区,主要包括新邵、隆回、新宁、武冈、新化、涟源、双峰等地,主要大宗中药材有金银花、百合、厚朴、杜仲、黄柏、玉竹、青钱柳、黄精、五加皮、栀子等;三是湘南南岭山区,主要包括安化、邵东、靖州、双牌、道县、桂阳、安仁等地,主要大宗中药材有枳壳、玉竹、苦参、百合、茯苓等;四是湘中东罗霄山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株洲县、茶陵县、湘潭县、耒阳市等地,大宗中药材主要包括湘莲、厚朴、白芷、杜仲、茯苓、丹参、生姜等;五是湘东北丘陵地区,主要包括平江县、沅江市、浏阳市、石门县等地,大宗中药材主要有白术、枳壳、木瓜、栀子、厚朴、杜仲、金银花等。
2 中药材有效供给模式与案例
新化县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位于雪峰山北段的东南麓,具有多种生态环境并存的典型山区特色,享有“湘中药谷”的美誉,是湖南省主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县。201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万hm2,总产量21 080.5 t,形成了以金银花、玉竹、百合、天麻、厚朴、杜仲、栀子、黄精、五加皮等为主要品种的生产格局。近年来,新化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按照“政府引导、产业带动、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思路,集中全要素优势,从供给主体、供给载体、供给环节、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益等方面入手建立了良好的供给机制,推进中药材产业逐步向产品多元化、生产组织化、产业链条化方向发展,具体经验做法如下。
2.1 组织创新实现供给主体有效整合
2.1.1 建立垂直一体化的纵向经济组织 全县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改变传统的以药农为主的分散种植方式,建立了以中药材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企业、协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紧密联系的垂直一体化的经济组织。2003年,新化县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县级中药材专业协会——新化县中药材协会,主要开展药材生产、科研、技术服务,培训药农8 000余人,引导农民组建了16个农民专业合作药材经济组织。目前全县已有专业合作社13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发展社员4 516人,带动农户5 860户,家庭农场50家。供给主体之间逐步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主要模式有:一是药农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出资入社或参股企业,参与盈余分配;二是企社制定可分配方案,合作社按盈余总额的60%根据成员与合作社的产品交易额比例返还,企业按股份享受红利;三是按照出资入社或入企的方式,合作社通过成员大会设置出资额,按出资总额享受35%的剩余盈余分配比例,企业按股份分配红利。
2.1.2 建立产学研优势互补的横向经济组织 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科技和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引领者。全县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积极促进农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中药材产品。新化县绿源农林科技公司、新化县鑫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新化县颐朴源黄精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植物园、湖南中医药大学、贵州大学、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科研合作。2014年多家单位联合参与的“多花黄精林下栽培及种子繁育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科技成果鉴定,成果国内领先。
2.2 搭建供给载体实现供给集聚效应
产业园区是聚集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全县拥有省级中药材特色产业园2家,其中新化县天华中药材产业园,是以“厚朴、天麻、金银花为主要特色,多种中药材种植”的综合性中药材产业园区。该园区已建成中药材种苗繁育和加工综合基地10 hm2、核心种植示范基地200 hm2。2015年园区实现产值3 600万元,园区内受益农户450户,受益人口1 560人,人均新增收入2 885元,帮扶160户贫困户530人实现脱贫。在园区的示范带动下,近年园区周边种植中药材农户达800多人,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 hm2,实现产值1 600万元,种植中药材农户已实现稳定增收。
2.3 产销对接实现供给环节高效流通
2.3.1 优质药源基地与多元化的销售市场无缝对接 新化县中药材交易集散中心运营能力不断提升,现经营店铺60家、经营企业5家、个体户50多家、从业人员303人,年经营额1.8亿元左右,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中药材产品销售經纪人。同时邵东廉桥中药材市场、广东王老吉药业、湖南九芝堂药业及韩国外商是新化县发展中药材的主要市场载体,其中,广东王老吉药业成为该县金银花用料的主要企业,新化县的玉竹也享誉韩国市场,成为了主销市场的优质药源基地。
2.3.2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新化县开展“互联网+中药材”行动,依托绿源农林科技公司,整合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资源,打造彰显新化特色的“新化道地中药材”电商网络销售平台,培育“新化道地药材”区域性共享品牌,探索铺建“电商”+“店商”新模式,一方面提供现代销售服务,另一方面还能实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动态,不断提升新化道地中药材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通过网络销售年营业额突破2 000万元。
2.4 品质和品牌保障供给质量
2.4.1 企社带动开展规范经营 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直接承包或组织社员承包农民土地及山地连片种植,推行“统一提供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配送和农机服务,统一加工和贮藏,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高效运作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基地生产规模化、加工商品化、销售品牌化,从产业链条各个关键环节来保障中药材供给质量。
2.4.2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全县先后注册“湘惠”、“奉家山”、“颐朴源”、“梅山玉龙”、“梅山汉”等20个中药材商标。其中“奉家山”九蒸九晒黄精获2014年中国中部农博会金奖、“湘惠”金银花茶获绿色食品认证、“颐朴源”黄精获有机食品认证等,具有新化特色的中药材产品品牌逐步形成。新化县将借助“新化黄精”申报地理标志认证的契机,重点把新化黄精打造成“湘九味”中药材知名品牌。
2.5 产业融合实现供给效益增值
2.5.1 产业链纵向延伸 新化绿源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以药食两用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为主的综合型企业,为“林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湖南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 937万元。公司采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承包土地约533.3 hm2,建成了上梅镇“枫林中药材种苗基地”、槎溪镇“万宝山林果药种植示范基地”、“药食两用健康食品”加工基地、“湘中特产总汇”销售门店,较好地发挥了从种苗、种植、初精加工到市场营销全链条的产业集聚效应,其中“万宝山黄精种植基地”被省林业厅授牌为“湖南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公司开发的“破壁灵芝孢子粉”、“九蒸九晒野生黄精”、“仿野生紫鹊界天麻”已逐步成为全省知名特色农产品。目前,新化县共有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中医药经营企业2家,年销售额上亿元企业1家、1 000万元以上企业和合作社11家。产加销链条的不断延伸,有力地促进了药农稳定增收、产业健康发展。
2.5.2 产业间渗透融合 新化县充分挖掘梅山文化价值,将中药材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现有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基础,发挥石冲口天龙山、大熊山荣华侧、天门麦坳村等旅游资源优势,建立药旅基地,大力拓展药膳食材、中医药养生康体和观光药林等新业态。
3 政策启示
3.1 优化中药材供给主体结构
3.1.1 强化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企业是产业链的重要主体,要支持龙头企业应用新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精深加工,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主动适应和引领中药材产业链转型升级。
3.1.2 构建新型中药材产业组织 加快培育农业现代供应链主体,建立横向经济组织和纵向经济组织合理有效匹配的纵横交错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9-10],充分发挥不同经济组织的优越性,促使企业、农户、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多元化主体相互之间合作、渗透和交叉融合,激发产业活力。
3.1.3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企业(科研机构、协会)+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社保”、“药农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与药农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将企业与药农从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雇佣、土地流转,转变为全产业链的合作共赢关系。
3.2 优化和拓宽中药材供给渠道
3.2.1 加强农商互联 密切产销衔接,探索创新服务农业生产营销新方式,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促进流通环节节本降耗增效。借助“双创”和“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加强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越的电商平台和运行环境,推动中药材产业与电商平台的融合[11]。
3.2.2 促进药旅融合 强化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渗透融合发展,开拓中药材供给新途径。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中药材生产优势区,充分利用中草药种植的观赏价值,对外开放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宣传和传播中药文化,提供中药材旅游休闲商品以及康复养生、休闲度假、中医教育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构建集“景观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产业体系[12]。
3.3 优化中药材供给市场结构
3.3.1 强化专业市场的提质升级 加强中药材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与升级改造,推进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两个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建设,加强加工包装区、仓储区、中药材交易区、质量检验区、电子商务区等功能区建设,搭建产地溯源信息平台,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将其转型升级为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专业市场,提升市场服务半径。
3.3.2 加强区域特色的专业市场建设 按照交通便利、物流配套、产业匹配、地域特色明显的原则,在湘西南雪峰山区、湘东北丘陵地区、湘南南岭山区、湘西北武陵山区、湘中东罗霄山区等五大区,每个区域重点打造2~5个地域性强的湘产药材特色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注重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形成辐射全省及周边省市的中药材商贸集散地网络体系。
3.3.3 强化重点市场与市场多元化并重 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由于市场的集中,贸易风险会随之加大,应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稳固发展亚洲传统市场,拓展欧洲和北美洲新兴市场。
3.4 提升中藥材供给支撑能力
3.4.1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通过加大农业科研投入[13]、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提高中药材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质量监测等环节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
3.4.2 提升品牌支撑能力 大力培育知名品牌,打造“湘九味”品牌药材,夯实与湖南省中药资源自然禀赋相对应的中药材产业重要位置[14]。未来湖南省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品牌发展、协同发展是关键,建设湖南省中药材全产业链综合信息库、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中药材种植计划与市场需求匹配,来提升湖南省中药材供给侧信息的获取能力,助推湖南省中药材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李宝军.供应链视角下甘肃定西中药材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4.
[2]邴芳,陈强强,窦学诚.基于市域视角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竞争力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 2016,47(5):759-765.
[3]郭兰萍,黄璐琦,蒋有绪,等.2种不同模式中药适宜性区划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6):718-721.
[4]石磊,黄璐琦,郭兰萍,等.基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国厚朴生态适宜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6,51(6):449-453.
[5]黃璐琦,郭兰萍,华国栋,等.道地药材的属性及研究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44-46.
[6]丰培志,常向阳.中药材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中药饮片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5):55-63.
[7]陈强强,唐正兴,李国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集聚与驱动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1):145-153.
[8]田成诗. 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ARCH模型的实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4):49-50.
[9]陶群山, 魏骅. 产业纵向一体化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机制分析——以安徽省大别山地区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31-38.
[10]陶群山,丰志培.组织创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以中药材产业为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3(5):27-31.
[11]马海涛,李强,刘静玉,等.中国淘宝镇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7(9):118-124.
[12]刘水良,吴吉林.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7,24(2):77-82.
[13]张宏建.提高湖南特色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1-63,74.
[14]曾建国,陈松,向波.以“湘九味”为代表的湖南省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10):1355-1358,1375.
[15]韩国彪,张金焕,段怀明.山西省大力发展中药农业的建议[J].山西农业科学,2010(1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