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
2018-12-04胡莉英
胡莉英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重在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引导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好”的生活,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教师要从关注生活到反思生活、超越生活,引领学生在“回望”中提升生活经验,在反思生活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并在榜样学习中追寻更美好的道德生活。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道德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11-00-03
众所周知,传统德育课程存在过于强调知识形态道德教育的弊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针对这一问题,希望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转向生活的自主建构,引導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好”的生活——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涵养其德性。笔者有幸参与了统编教材和教学参考的编写工作,并深入课堂听取了大量课例。在此,笔者以“周末巧安排”一课为例,略谈感悟。
一、关注生活,在“回望”中学会向生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条件和必要准备。统编《道德与法治》将“向生活学习”视为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倡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重要方法。
“周末巧安排”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第2课。本课的编写意图是帮助学生学习合理安排短时段的闲暇生活。笔者在课前做了学生周末生活情况调查(300多名学生),总结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需求,提炼其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力求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其品德发展的桥梁,并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经验,实现更好的成长。
[教学片段1]
师(出示本学期校历):同学们数数看,一个学期有多少个周末?
生(齐数):20个左右。
师:我们的生活通常分为校园生活(周一至周五)和家庭生活(周六、周日)。校园生活由谁安排?周末的家庭生活呢?
生1:校园生活是学校老师安排的。
生2:周末家庭生活自由安排。
生3:我爸爸妈妈安排的。
生4:我没有安排,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师:回忆一下,你周末一般做哪些事情?可以与同桌交流。
生:同桌交流周末最开心的事情和最烦恼的事情。
师: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周末生活(就巡堂中发现的典型情况重点交流)。
师(出示调查情况柱状图):课前,老师调查了300位与你们同龄的孩子的周末生活情况。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周末生活有哪些烦恼和需求,是否和你一样呢?
……
课前调查发现,二年级孩子的周末生活通常是在家长的安排下度过的。其中不乏有睿智的家长作出科学安排,但是,大多数家长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和自身家庭教育能力缺失等,导致多数孩子的周末生活是随意的,欠斟酌的。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方面的矛盾正在逐步凸显。
因此,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回望”开始,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周末生活安排。知道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为校园生活(周一至周五)和家庭生活(周六、周日)两部分。校园生活由学校根据我们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安排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家庭生活则由于我们年龄小,一般由家长作出安排。借此,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在“回望”中找出过往生活的困惑,才能激发其寻求解决问题的热情,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实现生活经验的“反刍”。
二、“再现”生活,在反思中建构有道德的生活
良好品德是学生健全人格的根基,也是文明公民的标准。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逐步熟悉和理解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低年段孩子尚未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为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许多现场体验活动,向学生再现道德存在的状态,并进行现场引导,借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而“再现”生活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当下生活,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学生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生活。
“周末巧安排”一课的关键是如何合理安排,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判断周末生活安排是否合情合理;进而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优先安排重要的事情;能与老师、父母分享完善自己的周末计划,获得家人支持。为此,笔者在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孩子们在小组内演一演自己的周末生活,在判断其周末安排是否合理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哪些才是合理的。之后,开展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交流巧妙安排周末的金点子。
(1)独立阅读教材(怎样安排更精彩),思考:周末可以安排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如何巧妙安排?
(2)小组内交流,归纳要点,写在彩纸上。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将彩纸张贴在黑板上,并圈出要点。
师:孩子们,周末可以安排哪些活动?哪个小组来说说。
第一小组:我们觉得周末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可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到游乐园玩,逛书店。
第二小组补充:还可以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看望长辈。
第三小组补充:还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师:总的来说,周末可以安排学习、健体、休息、劳动等活动。要做的事情很多,那我们如何巧妙安排呢?
第四小组:我们小组讨论觉得周末可以多安排室外活动,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
第五小组补充:先做紧急而且重要的事情,也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安排。
第六小组补充:我们自己的安排要征求家长意见,得到家长同意后才去做。
……
师(小结):孩子们,我们慢慢长大,要逐渐学会安排自己的短时间闲暇生活,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替自己做主,让爸爸妈妈放心。
自主发展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往,我们过多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实践表明,道德教育更多的不是“教”的问题,而是“学”的问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而后,通过小组讨论并演一演,再现学生的典型生活情境。借此,引导学生自主辨析生活,学会在反思中发现“道理”,并作出价值判断,认识到周末可以做哪些事情,如何去做;不愉快的事情不做,并知道如何避免。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炼统筹安排的方法,自己做到周末生活“巧安排”。即科学合理,富有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其学会选择好的生活方式,自主建构有道德的生活。
三、超越生活,在榜样学习中实现更好的成长
在关注生活和反思生活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超越原有生活,实现更好的道德成长。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统编《道德与法治》力求克服榜样过于成人化,强调模仿、忽视反思等问题,强调选取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并强调同学间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观念。
在本课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采用了榜样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向往更美好的道德生活。
[教学片段3]
请学生观看视频: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张虹的周末生活短片。
师:看了张虹的周末生活,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觉得张虹的周末生活很丰富。
生2:我周末很多时间都浪费了。
生3:要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周末生活。
师出示张虹同学的周末生活安排表,请同学谈一谈安排周末生活的注意点。
生1:我觉得张虹的周末生活安排很紧凑。
生2:我觉得张虹把探望外公外婆和午餐结合起来,非常好,一举两得。
生3:我觉得张虹可以把检查作业放在前面一些,因为到了周末晚上再检查,如果发现漏做少做再补的话,有点来不及。
……
师出示名言1: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爱因斯坦(美国 科学家);名言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劝学诗 偶成》请同学谈谈对此的理解。(略)
师:学了这一课后,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教师用手机现场拍摄,转换到大屏幕上显示。之后,教师布置课程实践:与家长一起制定自己的周末计划,按照计划过富有意义的周末。
……
儿童生活的建构绝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正如涂尔干所说,“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借助爱因斯坦、朱熹等古今中外名人的深刻教诲,教师进一步引领学生超越原有的生活经验,厘清对周末生活计划的认识,产生自主规划生活意愿。而“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则是学生本课学习的小结,是一种顿悟的表达和新生活的开启。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外实践,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制定周末计划并实施,践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与设计。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引导孩子逐步学会替自己的生活做主。
当前,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多以兼职教师为主,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以内容载体,自然无法展现道德教育的魅力。个体道德发展源于每一天的道德行为,让我们共同努力,与孩子们一起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
(作者單位: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苏州 215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