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对分课堂给中职语文接上专业的“翅膀”
2018-12-04鲍桂芳
鲍桂芳
为了提升中职语文的教学效率,多年来各种课改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不少专家学者也各抒己见。代表性观点有两种:其一是21 世纪初提出的中职语文教学要与专业课紧密结合,为专业教学服务,结果导致语文教学放弃了自己的根本地位;其二是近几年提出的语文教学应摆脱专业教学的桎梏,恢复语文的根本地位,但学生又不买账。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边缘化现象日趋严重。
合理的课堂教学改革要考虑学习群体、教师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职教语文不仅要保有语文的“本”地位,也不能丢掉其特有的“职教”特色。应当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对接,与当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步,促进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将“职教”和“语文”有机融合起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对分课堂给中职语文接上专业的“翅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与专业学习对接是中职语文焕发活力的前提
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因材施教”经典教育思想,也是古今中外普遍公认的教育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着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脱离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首先,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起点低,他们可以说是以分数论成败的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义务教育的九年时间里,在家长和师长的循循善诱、威逼利诱下,学生对于传统语文的学习已经比较厌倦,甚至有抵触情绪。
其次,他们觉得读职业学校,自然是把学好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当作第一要务,而当前的语文教学显然不能为他们找工作增加多少实际的显性砝码。这种错误的想法使他们更加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从“不想学”走向“不愿学”,上课走神、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教师也因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教学的热情慢慢减退,中职语文教学陷入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语文教学同样不能忽略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抓住学生兴趣的翅膀,“投其所好”地组织教学,选择教学重点,凸显专业性与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与素质导向性有机统一的职教特色,使职教语文和专业课程形成双向服务关系。这样,当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不仅能增强语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还能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进入社会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发挥作用时,中职语文教学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二、对分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是展现职教语文特色的保障
“对分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提出来的,它融合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大理念,将教学环节分为三个步骤:讲授、内化、讨论,核心是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一半让学生讨论。其最大魅力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内化环节,就是让学生吸收了讲授的内容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对分课堂虽然最初针对的是高校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实用价值却更高。
1.对分课堂让师生都能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对分课堂能生成更加积极有效的课堂,它综合了传统课堂和讨论课堂的长处,既强调教师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首先,同样是实行先教后学的教学顺序,对分课堂上的“教”是提纲挈领式的引导,教师只需把握基本框架和重难点,而非传统课堂事无巨细地“满堂灌”;其次,同样是强调师生、生生互动,鼓励自主学习,对分课堂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独立学习,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之后,再回到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这样,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对等”性变革,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师生都有了自己对等的权利和义务,这样的课堂才会积极有效。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学习心理不稳定,自控力不强,需要教师事先把知识脉络和重难点讲解清楚,帮助他们理解吸收。尤其是面对难度较大的课文时,如果一味地推行先学后教,他们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从而产生放弃的想法。讨论式课堂的“即时讨论”违背了心理学规律:学生还未完全接受理解新知识,很难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讨论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传統课堂相比,对分课堂的讲授时间大大压缩,也刚好是学生生理、心理上可以接受的。把讲授和讨论间隔开来,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内化知识,发现问题,促使讨论顺利进行。
三、对分课堂成为实现语文和专业对接的平台
1.实现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多元化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对分课堂的预设要求教师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从具体班级和具体学生参与课程和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角度出发,掌控每一具体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方向。学生因知识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不同,专业方向各异,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专业方向,将原来的知识体系打乱,选择符合学生专业和培养方向的课文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利用对分课堂精讲和留白的讲授原则,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宏观指导,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并引导学生如何从所学专业的角度去内化吸收。
如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找到各文种和专业学习的结合点,有侧重地加以教学,如电子商务专业可加强商业广告、说明书等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会计专业可强化单据、经济合同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写作,等等。笔者在对烹饪班的学生讲述“广告”这一应用文时,先堂上指导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掌握广告的写作格式。课后通过“对分易”平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平时上烹饪实操课的小组为单位,给自己在烹饪实训中制作的糕点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商品广告。隔堂讨论时每组展示作品,通过师生、生生互评后选出最佳作品为产品代言。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应用文在专业课中的实用价值,学习应用文的兴趣浓厚了,写作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
同样,在学习一般课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法,结合不同专业布置典型任务,迫使学生为了完成典型任务,认真吸收讲授的内容,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最后,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分课堂真实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为提高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奠定了基础
笔者以经典课文《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文本分析:本文语言优美,文笔细腻,是朱自清的名篇,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美文,属于现代文阅读散文单元。课文的知识点有作者的情感分析、“通感、博喻”等修辞的使用、古典诗词《采莲赋》《西洲曲》的了解、4~6 自然段优美语言的欣赏及背诵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把握的。
学生情况:照以往的经验,学生普遍表示对本文“不屑一顾”,还有很多奇谈怪论:有说作者矫情,堆砌辞藻的;有说清华园的荷塘根本不是朱自清笔下的模样,作者在造假的;更有不少学生嚷嚷“我们又不想当作家,学散文最没用”等等,不胜枚举。教师只好硬着头皮将一篇经典课文讲完权当完成任务。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决定改变以往的套路,利用对分课堂来完成本课的学习。讲授新课前,先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同学们相信吗?学好这篇文章,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专业能力,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更是大有裨益。”大家虽然嘴里说着不信,心里还是挺好奇。授课环节,笔者引导学生重点欣赏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体会本文的语言美、修辞美、意境美,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三个班(烹饪、旅游、计算机)提出了不同的作业要求:一是讨论分析作家的情感;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将本文的语言美、修辞美、意境美结合各自专业完成一份“对口作业”。
课后,三个班的“对分易”作业平台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大家“亮”出教师在堂上讲过的知识或感受最深、最受益的内容,以及借助网络查找到的朱自清先生“心里颇不宁静”的种种缘由,并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列出自己已经明白的但感觉别人还存在疑惑的地方来挑战别人;还纷纷就本小组完成“对口作业”遇到的困惑请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充分体现了对分课堂作业“亮考帮”的特色。
隔堂讨論课上,三个班的同学分别交上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作业。如烹饪班有小组运用“通感”和“博喻”的修辞手法给自己制作的各式点心和菜肴取了一个个雅致的名字,配上优美的文字解说做成PPT课件;旅游班的同学充当小导游,来了一段《踏月荷塘行》的解说词;计算机班的同学更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录制了《月下荷塘》的微课,展示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让大家获得美的享受。同学们在共同探讨和互相点评中获益匪浅,还有人表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不如意时不妨学学朱先生借景抒怀。
3.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拘谨的教学环境,让学习不囿于教室和教材
教师事先在堂上的精讲和泛讲,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课堂教学后,坚持课堂的开放性,让没有了课堂压力的学生,能够从容地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思维方式、作息情况,充分调动所有有利因素继续学习;隔堂讨论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拓展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促使他们自己想办法,积极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同时也降低了教师机械性、低层次的教学负担。
四、结语
特级教师于漪给语文教学创设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对分课堂门槛低,操作简便,既强调教师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的出现,无疑给“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中职语文教学指引了一条新出路。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