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为什么不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对J大学教师的访谈研究
2018-12-04邓明茜
邢 磊 邓明茜
高校教师为什么不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对J大学教师的访谈研究
邢 磊1,2邓明茜3[通讯作者]
(1.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2.上海交通大学 教学发展中心,上海 200240; 3.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文章以J大学5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总结了被访教师的教学特点,然后通过访谈法深度挖掘了被访教师采用新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文章发现,高校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取决于其所持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对教学的追求——其中,教师的受教育经历和新手期的机缘,会对其教育教学理念产生长远影响;而教师对教学问题的体察和态度、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追求。此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交流平台及行政力量,作为外部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据此,文章提出了促使高校教师使用新教学方法的建议,以期为新教学方法的推行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访谈法;影响因素
随着“教学互动性、学生主体性、知识建构性等教学理念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发展”[1],高校越来越提倡讨论法、研讨法、案例法、项目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2]。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在国外一些高校中首先得到应用并进行了效果验证,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受此影响,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新教学方法在高校的应用,但目前其应用存在规模较小、程度较浅、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全国十所高校6000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9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危机,大学生认为老师采取讲解式、搞“一言堂”的比例高达89.6%,83.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老师对教学的热情和时间投入不够[3]。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探讨高校教师为什么不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一 研究综述与研究思路
1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新”的教学方法为何未能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不少研究者探寻了其中的原因。如姚利民等[4]认为,来自教师的阻力主要有教学思想观念错误、教学方法改革的责任意识不强、教学方法改革的努力不够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能力不高;盛群力等[5]对浙江、上海等近十所高校的192名教师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般”;刘小强等[6]对3所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6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高校采用教学方法主要来自于经验,而非教学理论和知识,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教师采用新教学方法;彭美云[7]的研究则关注高学历新教师的上课表现,通过个案研究,她发现上课后不久,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其原因在于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很容易采用单一的讲授教学法。
上述研究成果虽然揭示了现象、解释了原因,但对具体有哪些因素作用于教师采用新教学方法的行为缺乏揭示。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进行了个案研究,以了解高校教师能否感知到新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进而探讨有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
2 本研究的重点与思路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以J大学5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访谈。J大学是华东地区以理工见长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当前正面临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转型的关键时期。访谈前,笔者已通过多种途径,对这5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进行了充分了解。在访谈过程中,笔者重点询问了5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并请他们描述自己的教学情况和期望自己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追问这5位教师采用了哪些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落实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及如何改变教学方法使其符合自己的教学理念。此外,本研究还深入探究了这5位教师所用教学方法的最初来源、所经历的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这5位教师的深入访谈,本研究收集到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整理出约10万字的访谈文字记录。通过使用关键词整理法提取出若干重要主题,本研究对这5位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文字描述,并对他们使用新教学方法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二 被访教师的教学特点
本研究访谈的5位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科研、教学、管理经历,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值得一提的是,5位教师的教学近年来均屡获学生好评,并多次荣获各级教学奖项。通过对访谈文字记录的整理与分析,5位被访教师的教学特点可总结如下:
表1 被访教师的基本信息
1 育人为重与教学方法的采用
Y老师和H老师在访谈中多次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Y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而H老师以培养学生卓越的思维水平为核心,他们的教学目标都直指认知素质培养。
Y老师自创了“暴露认知缺陷法”,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一段不断踩中“陷阱”的旅程,由此不断反思,完善认知能力。他以“选择最好的餐巾纸”教学活动为例,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确定分析要素—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的认知模式:如在“确定分析要素—科学分析”这一环节中,学生要首先确定“最好”的餐巾纸的分析要素,如吸水性、吸油性等,并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来进行检验。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提出的分析要素和设计的实验往往存在许多漏洞,如把纸放在水里泡,直到拎起来不滴水的时候去称重,貌似测试了吸水性,但没有考虑吸水的速度。照此实验,就可能会得出“打印纸是质量更好的餐巾纸”这一荒谬结论,由此通过反证,将学生的认知缺陷一一暴露出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此外,他还发展出了一套非常独特的“挖坑”习题法,即不断收集、识别各种认知障碍,并利用这些障碍,在习题中设计种种“坑”,然后专等学生“入坑”,再趁机进行教育,吸引学生针对问题开展探究学习。
H老师希望培养学生卓越的思维水平、多元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培养学生卓越的思维水平是核心。他认为,卓越的思维水平就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因果关系、抽象出规律”,“能让人抓住关键”;而提高思维水平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回答问题,寻找清晰的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学生卷入问题思考和探究,设计恰当的问题、运用合适的提问方法与技巧很重要。H老师指出,难以调动学生进行互动、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他愿意牺牲一点知识讲授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H老师还认为,培养多元化的视野,除了其本身的意义,还是提升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他引导学生不断用多元化的眼光去接触多元化的研究,认识到教科书的内容也并非定论,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应对其他学生的问难;他重视安排定期讨论和答疑,并且从不假手助教,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敢辩论的同时,以相对而言水平更高的导师思维直接点拨学生,帮助他们提升思辨能力、取得更大进步。
2 知识传授为重与教学方法的采用
和上述Y老师、H老师相比,其他三位老师在访谈中更多地表现出对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视:
Z老师关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她不断借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如通过使用电子答题器、微课等来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她也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现在知识获取的渠道太多、太容易,应该培养学生把知识串起来的能力”,这一认识促使她打破单一讲授模式、引入讨论教学,要求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文献调研等。
K老师的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这就需要在课时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采用“老师讲—学生做项目—老师评价”的大循环和“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老师评价”的小循环来实施项目式教学法:在大循环中,他通过案例来活跃教学,通过分享人生经验拓宽学生视野;在小循环中,他制作了精确到每个学生、每道题目正误情况的作业反馈表,并通过观察学生擦涂多遍的作业,对学生犹豫思考的过程进行解读,从而给出颇有针对性的反馈。
C老师认为获得知识是教学之本,他的教学具有传统讲授的特色,但是他把讲授的重点放在知识产生的过程而非知识本身,启发学生思考知识如何被发现,并且通过分析这个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为了提升讲授的效果,他还注重和学生交流,时常通过小幽默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总的来说,5位被访教师都或多或少表现出对学生个体长远成长的关怀,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关怀,拉近了他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与他们交流、乐于接受他们的教诲。
三 被访教师采用新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1 受教育经历
5位教师或多或少都提到自己在学生时代留下深刻感受的经历,这些经历通过他们现在的教学正在得到复制或修正——人生成长中的榜样教师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对象,而对过往教学体验的反思让他们努力避免成为自己眼中的“糟糕”教师。
Y老师提到:“我问老师问题,有能回答的、不能回答的,也有糊弄的,我心里其实会有自己的评判,……我的教学就是要尽力把我在学生时代曾经体会到的所有不好的感受克服过去。”H老师表示:“我最担心学生在大学四年都没有遇到一个自己欣赏的老师,……我自己曾遇到了一些比较好的老师,但是也有一些老师不那么令人满意。”谈到创造宽容的氛围让学生勇于挑战教师时,H老师认为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而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求学经历中导师潜移默化的行为示范的影响。C老师自己就毕业于J大学,他提到“认真备课,用心教学”这样朴素而深刻的教学经验就是从学院前辈身上学到的,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得以深入、加强。
受教育经历几乎基本奠定了5位受访教师采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但经验的片面性也使得一些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缺乏关注和了解。
2 新手期的机缘
新手期直面学生、适应课堂生存的挑战,使得新手教师在最初的课堂上几乎都呈现出表演权威教师角色、用讲授填满课堂的特点。从新手教师成长为相对成熟的教师,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机缘。如H老师在做助教时便在导师的默默影响下,从权威型转变为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这使得他正式走上教学岗位时少有新手的窘迫。Z老师主动走出去,借助交流平台,学习其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经验,由此试着走下讲台,和学生拉近距离。C老师和K老师则主要在反复授课的过程中逐渐加深感悟,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来提升教学效果,如C老师提到:“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去思考,那些大数学家为什么会这么想?慢慢地,我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K老师提到刚上课的时候由于迫切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故对学生的意见有些反应过度,但现在对教学已经有了自己更多的主张和坚持。
新手期教师迫于课堂生存的压力,会主动诉诸于好的教学方法或技巧来提高授课水平,并逐渐给课堂注入一些生动的元素,在知识传授中融入自己的价值观,以改变单一的课堂面貌,从而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因此,新教学方法在此阶段很容易进入他们的视野并被接纳和采用。
3 对教学问题的体察和态度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的教师仅仅给予关注,有的止步于思考,也有的积极采取行动,但少有人能突破外界阻力,通过应用新教学方法等去推动更大范围的教学改革。只有那些将教学视作人生重要使命的教师才会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主动将自己对生命、学科、知识的理解深深融入教学,追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
K老师提到,课程教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自己无力也无更多时间投入其中。
C老师对教育新思潮给予了关注,并且在教学中有意应用新教学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还存有不少困惑。如他提到自己注重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但对于师生互动他的态度又有些自相矛盾:“互动当然有好处,……但执行起来有困难,……学生也并不一定认可。互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关注课堂,但如果学生已经在关注了,那么还继续互动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对不对?”
Z老师最初为了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问题,尝试应用了答题器和微课,但却由此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使得她对新教学方法的尝试有所动摇。比如,她认为微课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知识点多而课时却很有限的问题,但学生认为课堂讨论由学生发言含金量不大,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并且,课外观看微课视频也因各种原因,并不能让所有学生都执行到位,所以在接下来的新一轮教学中,她又放弃微课,回到了原来的讲授教学模式。
H老师注意到J大学的学生每个学期课程多,且多为大课,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等)没有得到充分、深入的锻炼,因此他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应用了“大班教学+小班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可惜只开了几次课,就因为不合学校当时的管理规定而放弃,由此反映出个人教学理论与大环境的冲突。
和其他几位教师相比,Y老师更像是一位独自修炼的“老僧”,他不认为自己的教学存在大的困难和问题,也几乎不去挑战管理权威,而是圈定好自己的教学阵地,在此扎根下去并不断深入,在完善实践细节的同时广泛借鉴教育教学理论,以不断升华自己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4 对教学细节的关注
对教学细节的关注不仅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可能会孕育出新教学方法。而对教学细节的关注,要求教师将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虽然许多教师在实习教育阶段就能表达出对学生的学习、品德乃至情绪需求的关注,但往往要等到自己能适应教学的角色压力和负荷之后,才能真正地关怀学生。”[8]
K老师说以前自己喜欢重点讲学生普遍出错的问题,但现在更喜欢细致地记录每人每题的正误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如某个概念没理解清楚、某个操作没掌握通透等,而一旦跨过这道坎就能学好。教师在细致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就能看出这个学生到底有没有跨过这道坎,从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指导。
Y老师为了完善习题,设计了专门的答题格式,要求学生明确分析过程,答题后总结、思考分析过程和解题结果的一致性。他还会收集学生对题目设计的各种看法,包括难度、趣味性、意义和价值等,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对题目设计进行调整,如“某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我突然想到可以用这个问题‘欺负’学生,于是我立刻就把它变成了一道习题。”
H老师谈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关注到了一些教学细节而相应地做了一些改变:“以前我觉得思维很重要,后来发现好多学生能说但不会写,于是我对写作的重视日益增强;以前我觉得学生有个性,从来不在意他们是否迟到,后来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因为迟到而错过了很多机会,……所以,我开始强调学生在读、写、时间掌控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5 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
对于既承担科研任务又热心于教学的教师而言,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投入是一个大难题。H老师谈到自己从教的最初几年,为了科研和教学都不落下,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远超过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而最初几年自己对教学所做的基础性投入,还是影响了自己学术声誉的建立。Y老师提到自己年轻时志趣偏重于科研,但因为各种原因,教学反而逐渐成为更主要的任务,隐隐有所遗憾。K老师对教学见地颇深,但他也表示教学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而自己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很好地完成。
被访教师在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时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恰恰反映了教学科研任务并重的教师所处的窘境。仅靠教师个人对教学的热爱和对教学工作不计回报、不计得失的积极心态来搞教学,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有必要实现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的“平等对话”。
6 交流平台及行政力量的影响
各种交流机会和平台对教师的职业成长很有帮助——有利于开阔视野,了解行业新知和动态,接触并学习新教学方法。被访的5位教师都参加过学校及业内组织的教学交流会议并从中受益,他们把交流平台当作集智平台,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如H老师把自编教材带到同行读书会交流;Y老师把自创的基础认知能力教学法带到教学会议上交流;Z老师的做法也颇有代表性,她通过参加各种教学项目和交流活动来给自己施压,要求自己抓住学习机会,从中学习新知和新方法、提升专业能力;K老师和C老师虽然参与教学交流活动不算积极,但也都明确表示希望有更多机会参加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范例展示和技巧交流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力量对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具有双重影响:①正面影响,如H老师指出学校提供的教学建设经费支持十分重要,让他进行教学新尝试时可以拥有更大的自由和操作空间;Z老师提到,学校组织的教学改革活动让她明确了学习方向,并从多方面提升了她的教学技能。②负面影响,如曾担任过教学管理职务的H老师和Y老师均表示行政力量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阻力——H老师谈到,当年“大课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虽然开课几次以后被叫停,但上过该课的、现已毕业的学生曾写信给他,说这是他在J大学遇到的最好的讨论课;他还谈到僵化的财务制度不利于教师进行跨学科授课尝试,因为在课酬支付、发票报销等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Y老师表示对官方推行的一些教学改革活动持保留意见,认为某些教学改革活动是出于政治需求、行政需求,而不是真正出于教育需求、教学需求,甚至有的教学改革活动还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 结论
综合上述针对5位教师采用新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归纳出影响高校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3个重要因素:
①教师所持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其对新教学方法的尝试和使用。而教师的受教育经历和新手期的机缘,会对教师所持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长远影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会给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促使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避免成为“糟糕”的教师;而固化、片面的教育教学理念,则会阻碍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②教师对教学的追求(包括对教学问题的体察和态度、对教学细节的关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能否持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只有把教学当成自己人生的重要使命,对教学问题始终保持敏感,教师才会自觉自愿地、持续不断地在教学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才会主动去学习新教学方法,并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把握新教学方法的精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立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③外部因素(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交流平台和行政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如果不能得到与科研工作相当的评价与回报,教师就会对教学投入有所保留;如果缺少与外部的交流,教师就容易“坐井观天”;如果在运用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教师就容易出现动摇甚至很快就会放弃。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认为,为新手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尤其是通过参与式的培训方式为教师创造新的教学体验和反思机会;介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用的新教学方法,激发教师的教学理想;肯定教师的教学发现,建立与科研工作相当的教学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增加交流机会,提供恰当的外界干预和政策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在坚持应用的过程中对新教学方法予以不断完善,从而使新教学方法更合理、更有效。
[1][2]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0-29.
[3]吴艳,陈永明.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基于全国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高教探索,2015,(11):88-93.
[4]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4.
[5]盛群力,钟丽佳,张玉梅.大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知多少?——高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4):44-51.
[6]刘小强,陈明伟.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现状、特点与对策——基于3所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80-85.
[7]彭美云.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共性问题——基于13所高校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62-166.
[8]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9,(6):36-41.
Why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Not be Accepted by University Teachers——An Interview Research on Teachers of J University
XING Lei1,2DENG Ming-xi3[Corresponding Author]
This paper took five representative teachers from J University as research objects, firstly summarized their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deeply excavat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by them through the interview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doption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by university teachers was mainly depended on their personal teaching ideas and pursuit on teaching. Among them, teacher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opportunity as novice could have a long-term impact on their teaching ideas. Meanwhile,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teaching problems, and their attention on teaching details, reflected their pursuit on teaching. In addition, som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also affected the adoption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by university teachers to some extent. Based on this, some suggestions to push university teachers to adopt new teaching methods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expect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reform.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interview method; influencing factors
G40-057
A
1009—8097(2018)11—0093—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8.11.014
邢磊,北京大学在读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教师评价、教育技术,邮箱为xinglei@sjtu.edu.cn。
2018年5月25日
编辑: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