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模式的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实践*
2018-12-04陆东东耿文光管月泉
张 禾 陆东东 耿文光 管月泉 陈 雷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实践*
张 禾 陆东东 耿文光 管月泉 陈 雷
(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5)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阐述高校体育“互联网+”学习平台建设具有促进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网络环境的实践价值,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制作技术等技术来阐述高校体育“互联网+”平台的构建模式,以促进当前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模式;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体育工作写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主题,提出了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等一系列要求。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出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总体思路、目标作了深入阐述,并就落实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体育工作的监测评价体系和加强领导做了明确的部署。2014年5月23日教育部再次下发《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评估、年度报告及相关标准进行明确,国家从政策层面将建立更加长效的管理和考评体系。
1 高校体育工作及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1 高校体育工作现状
随着国家及社会层面对体育教育、体育事业的重视度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断完善,依据国家现行高校体育课程多元目标设置的政策要求,体育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方面。第二,建立了更完善的高校体育行政管理目标。如高校体育部组织结构改革设计构想图所示,建议高校体育部采取三级管理制,即正副处级领导——各专业项目管理分室——教职工。在实际工作中,采取聘任制和竞聘制相结合的形式,破除多级管理制度带来的效率障碍,突出教学和科研机构的专项业务特点,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效率。第三,倡导体育课堂教育与课外锻炼相结合。一方面,当前高校体育工作不断创新,从广义的课程观考察,设置具体的课程形式,区别设置具体的课程核心目标,通过专业的老师授课丰富了学生体育课堂教育。另一方面,当前高校体育还创新设置运动俱乐部课程内容,在保证专业化的体育竞赛队伍外,还倡导大众参与的运动竞赛训练目标,践行社会服务的体育场馆运行目标,通过引入资本运作竞争机制,将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与社会健身娱乐需求相结合。
当前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要求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大学体育的教学理念没能及时调整,仍将教学目标集中在活动教学,对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重视不足。大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以及体育运动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此外,当前高校体育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扰,如师生比严重失衡,体育老师的教学工作量超负荷,体育管理工作繁琐,管理手段落后等。由于一直沿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单一对体育老师的积极性促进不足,体育教研成果的产出相对不高。
由于以上的种种困扰,高校的体育工作经常会以完成教学工作量、完成各类群众体育工作、组织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完成学生体质测试等常规工作任务为基本目标,体育老师及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和体育工作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2014年12月对南京部分高校近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其中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作用不大,但同时又有学生把体育课作为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主要运动方式。根据学生体质实际测试情况,一次达标率不超过78%,二次达标率也不超过80%,离国家的85%的合格率目标尚有差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工作量巨大;二是体育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三是体育教学效果与实际要求尚有差距;四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模式难以适应或达到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五是增强学生体质停留在口号层面,尚无成功的经验和办法,难以落地实施。
1.2 在校大学生主要特征
当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是社会中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群体;喜欢变化、个性自我,他们不囿于成规、讨厌被约束,他们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变迁的中国,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土著”民。与70、80后对比,90后具有鲜活的个性;与同龄人相比,每个个体又有差异化,每个90后都有个体独立、鲜明的个性。在他们眼中,娱乐是天性的释放,是让自己更开心的生活方式。高达56.1%的90后会关注娱乐新闻,与80后对比则更为明显,80后聚焦在社会民生、时政、法制;而90后则是聚焦在娱乐、文化、体育。“90后”们希望通过自己来表达,只想“为自己代言”。他们比以往的任何一代人对友情、爱情、亲情都有更强的需求和表达诉求。于90后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距离,彼此是否兴趣相投。他们更多地希望基于“兴趣图谱”去寻找符合自己个性的圈子,将线下的社交圈在线上更大程度地转化。“90后”们拥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这是不同于以往世代的成长环境赋予他们的。绝大部分都怀有“创业梦”,更希望能够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
90后比主流社会所认为的更加理性、务实,也更有规划。他们的“理性”显得更加客观,既不完全是从自我角度出发,也不是完全听从别人安排,而是回归到了内心的平静,这也正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这种理性可以激发人们去重新追求精神层面的境界,使他们开创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能够帮助90后群体规划生活、规划未来、聚合更多生活功能的互联网产品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1.3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校信息化从启航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多年的发展全国各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从最新的调研数据来看仅2012-2013年间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总投入近30个亿,每校年均软硬件投入在千万级以上,所有院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均已经起步。高校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基本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但据了解的情况看,各高校专用于体育教学与管理的业务系统基本没有,体育信息化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高校的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仍然处于原始的手工加电子表格的方式。因此,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也停留在基础起步阶段,已无法满足新一轮体育教育改革的需求,推进我国高校体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已成为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
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紧紧抓住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逐步建设相对完善的体育管理应用系统支撑,改善现有的体育教育教学和工作模式,积累高质量的业务数据和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让体育教学工作更科学有依据,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手机APP采集学生基础运动信息,同时将体育教学、体育运动锻炼指导等相关信息随时送到学生手中,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个性化、体育锻炼的科学化。使学生的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延伸,实现课内外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体化;同时通过科学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为体育教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让体育老师的工作更有效率。
2 “互联网+”模式的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
2.1 “互联网+”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是建设覆盖全校师生的体质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学校所有师生体质数据的管理与应用,改变现有体质数据采集模式,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提供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实时分析。二是建设学生体育理论考试在线学习与考试系统,让学生“学”与“考”相结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体育理论考试,同时解除体育老师试卷批阅的大量工作。三是建设体育技能考试实时记分系统与体育考试自动算分系统,让老师实时记录上传单项体育考试成绩,实现学生单项考试成绩的一次录入和学生成绩的自动计算,让体育考试不再繁琐,将老师从考试的记分、录分、算成绩的大量工作中解放出来,还更多的时间给老师,也规避了学生体育考试过程与体育成绩之间的诸多不规范因素。同时通过系统建设让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机。真正实现体育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督促、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四是建设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逐步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使用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同时向社会开放将有效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与社会价值,提升学校体育设施的社会服务能力。五是建设体育工作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体育教师、高水平运动员基本信息和管理,同时建设体育赛事自动编排系统,提高学校大型体育赛事、运动会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六是建设学生体育信息应用APP,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查询与分析、体育锻炼的咨询与指导、体育场馆查询预约、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自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监测与数据采集等。
2.2 “互联网+”体育信息化实现的有效路径
2.2.1改进管理、促进教学
提供完善的应用系统支撑,改善现有的体育教育教学和工作模式,积累高质量的业务数据和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让体育教学工作更科学有依据,让体育老师的工作更有效率,同时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的建设,使学生的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延伸,实现课内外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体化;提高教学与管理工作效率,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抓好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其“互联网+”思维,构建新型体育教育模式。
2.2.2多元化服务于学生体质健康
以大数据、云服务为依托,利用手机APP,紧紧抓住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以O2O的方式将体育教学、体育运动的体育锻炼指导等相关信息随时送到学生手中,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个性化、体育锻炼的科学化。
图1 “社会—家长—学校”共同驱动的学生体质健康服务
2.2.3高校体育“互联网+”学习平台构建模式
本文提出的高校体育“互联网+”学习平台的核心设计思想是以学校学生体质达标为驱动的延伸服务,通过学生体质健康云服务平台的建设,让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体育管理所用,同时建设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相关应用系统,提高体育管理工作效率,释放体育管理者与老师的工作量,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监控,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决策与分析,以云服务的方式让数据支撑体育教学、学生课外锻炼、领导决策以及家长的关注、从而逐渐形成“社会—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驱动学生体质健康服务。
项目建设充分考虑学校的现状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预期,在解决现有矛盾的情况下,优先建设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向学生提供体质健康APP客户端,以云服务的方式逐步满足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围绕核心建设思想,主要服务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人群:
一是学校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管理部门:以SAAS模式建设的体质健康云服务平台全面支持移动和PC级应用,配合APP的连接使用,完成以体质健康云平台为纽带的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管理。即在学校端完成学生体测数据的采集和师生管理交互以及相关业务分析,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网完成学生体测数据的上报和本校数据下载。
二是体育教师队伍:以云服务的方式向体育老师提供学生基本信息管理、体育课程管理、体育场馆服务、体测过程及数据采集等服务,通过学生体质数据及体育考试成绩的分析让老师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体质状态,以APP为纽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真正做到个性化的体育教学。通过体育技能考试实时记分系统与体育考试自动算分系统的建设,将老师从传统考试方式中的记分、录分、算成绩的大量工作中解放出来,还更多的时间给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机,让体育考试不再可怕。真正实现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督促、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
三是广大学生群体: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设计的移动应用APP,将为学生提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的功能强大又好玩的交流平台,利用APP学生将得到学校更多更及时的通知及上课提醒等服务,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各自的运动心得和运动常识,完成体育课外锻炼监控与数据管理,及时了解自身体质状况,制定自身的体育锻炼计划、与家人分享各自的体育锻炼数据,得到科学的运动处方和运动营养指导,自组织各类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或小范围比赛,方便地进行校内外体育场馆预约,找到专业的体育教练,及时得到体育老师的专业化指导等。
四是学校体育部门管理者:将第一时间得到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及分析报告,随时掌握体育场馆利用情况、学生体育课程成绩报告及分析、学生的运动兴趣等,为体育课程建设、场馆建设、体育管理等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真实的数据支撑。
五是学生家长群体:将实时与自己的孩子分享各自的体质健康数据,交流体育锻炼与运动方法与心得,了解孩子在校的体育运动情况及体质健康状况。APP应用将成为学生与家长紧密沟通的桥梁,也成为与孩子情感交流的纽带,成为督促学生在校进行科学的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
表1 “互联网+”模式体育平台建设模式
主要服务对象“互联网+”体育平台云服务 体育管理者主要包括运动运动场馆建设决策、体质营养决策服务、学科统计分析三类服务。 体育教师提供体育教学过程管理与服务,主要包括体育运动管理、师生健康服务、统计分析等。 学生服务提供体育锻炼过程中与学生相关服务,主要“发现与动态、体质达标、运动圈、我的运动服务”等。 学生家长通过APP应用实时与自己的孩子分享各自的体质健康数据,交流体育锻炼与运动方法与心得,了解孩子在校的体育运动情况及体质健康状况。
3 结论与建议
信息化构建是高校体育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必然趋势,基于信息化建设对提升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高校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体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建设任务,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优化体育工作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虽然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只要积极探索与创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依托“互联网+”模式,并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等方面综合入手,一定可以从本质上推动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诺日布斯仁.高校体育信息化APP软件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9):227-229.
[2]张晓萍,王庆妍.“互联网+”与高校体育场馆共生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10):5-9.
[3]董建国,郭彬.体育信息化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对的策略探讨[J].运动,2016(04):66-67.
[5]薛龙,陈茜.高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设想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1):112-117.
[6]张剑威,汤卫东.基于MOOC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1):72-78.
[7]陈欣,管月泉.用信息化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09-110.
[8]吴燕.基于信息化解析高校体育信息服务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4):4-6.
[9]樊汶桦.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信息化教学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17(2):85-88.
Practice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E Based on the “Internet-plus” Mode
ZHANG He, etal.
(Nanjing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Jiangsu, China)
*南京农业大学校级教改课题,项目编号:803437,《基于“互联网+”模式的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张禾(1964—),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