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018-12-03赵国军
赵国军
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堂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一、合理创设情境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控制力差,行动能力强,我们应该利用这些生理、心理的特点,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教学呢?
(一)创设故事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笔者曾在一次外出学习时有幸听过一堂全国优秀教学展示课“前滚翻”。该教师利用学生对军人的崇拜心理,创设了“小小特种兵”的教学情境。在教学生遇到大风大浪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时,学生自然地把自己的身子团住抱紧,轻松地解决了“前滚翻”中抱膝团身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这种方法达到了既定教学目标。
(二)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走跑交替”一课时,有位上海的老师就合理地应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他在每个参加课例展示的学生身上佩戴了计步器,并且在课堂上安装了电子屏幕和投影仪。大屏幕投影仪上面清晰地显示了所有学生的实时心率、步数、练习密度和强度,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实时情况,学生练习情绪自然高涨,生怕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寓教于乐
人的身高体重、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显然是行不通的。作为一名成熟的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目标。这样在学生心中,教师是关心和爱护我们每个人的,学生也就乐于学习,学生学习就有兴趣了,教学目标就很轻松地达成了。
三、巧设疑问,活跃课堂
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活泼好动、爱动脑筋、善于提问的特点,我们应该利用孩子爱钻研的天性,在课堂上巧妙设置一些问题。教学中设置疑问是有效解决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郁,巧妙地设置疑问也是一門学问。通常我们教学时,会通过设置疑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凭借已知去探索新知与未知。在设置疑问时应讲究技巧,从难点、角度、衔接等方面去考虑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的关联及两者间的过渡,进而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一)抓住“难度”巧设疑
释疑解惑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从“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抓住“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如“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如果提出“立定跳远分为哪几步”这样的问题就太过简单了。而提出“立定跳远时两臂前后摆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就会通过反复的练习,用心去体会,最后得出:两臂做前后摆动是为了提高初速度,使身体最大程度从静止状态进入前进状态。这样提问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紧扣教学内容,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认准“角度”巧设疑
问题的设置应找准角度,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首先,设疑的“角度”要新颖,有启发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易于他们接受,并能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如:“行进间运球”与“原地运球”的区别在哪?让学生了解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他们在逐渐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深入领会两者的区别,进而得出结论。
(三)设疑应遵循“衔接”
设置的疑问应具有一定难度和跨度,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前后知识的前后关系衔接。如果设疑的跨度过大,学生就没有办法用已知的信息作出回答,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授“行进间运球”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原地运球”的技术动作,并提醒学生注意手指触球的部位、脚的站位、球的落点,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尝试“行进间运球”,并在练习的时候思考“行进间运球”和“原地运球”两者的区别,并说说“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思考,能初步说出“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最后笔者再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发展,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