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体意识 回归学生本位

2018-12-03陈锦云

江西教育C 2018年9期
关键词:春联图式言语

陈锦云

每个儿童都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观察世界、体悟生命的方式与成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大都已经具备了鲜明的儿童视角和儿童意识。而不同的文体样式,其与儿童视域相连接的价值点是不同的,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在基于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深入考量儿童本位的教学价值,才能让阅读教学彰显出浓郁的儿童气息,保障阅读教学的方向性。

一、从内容走向文体,阅读教学因“体”走向丰富

所谓文体,即文本外在显现出来的文本样式和体裁特点。传统教学中,教师不管面对怎样的文本,都采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无疑会陷入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事实上,不同的文体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遴选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别。

二、构建儿童本位下的文体阅读新框架

教师要充分结合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帮助学生强化阅读体系的有效建构。

(一)紧扣语言本质,铺陈文体阅读的言语图式

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内在需要形成与文本相适应匹配的言语图式。文体类型的不同,最大区别就在于文本的语言。

例如在《少年王冕》这篇小说的教学中,笔者从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三个核心要素展开教学。在情节教学中,教师分析小说的结构,引导学生体验作者详略安排的巧妙;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则紧扣文本中的语言细节,提炼出王冕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的性格特征;而随后在聚焦“暴雨之后的荷花”的环境描写时,教师则将环境描写与故事发展的情节、人物的生平遭遇和个性特征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在小说创作中,环境描写的双重作用。

纵观整篇课文的教学,教师紧扣小说体裁的特点,从三个核心要素出发,剖析整体文本,构建出完整的教学内容,并将小说的言语图式融入其中。但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学生主体言语图式的唤醒必须要借助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可以将小说的体裁特点进一步放大,并将其与其他体裁的文本进行深入对比,引导学生建立文体阅读的基本模式。

(二)依托信息内容,修缮文体阅读的内容结构

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构起全新的言语图式之后,教师还需提供一定的内容图式,丰富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对内容感知能力的提升。与言语图式不同的是,内容图式主要指学生对文本内容所展现主题的文本背景掌握的程度。

例如苏教版第五册(上)第五单元中,编排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三篇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可以借助必要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呈现课文描写的景象,然后再进行主题研讨,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实践,在增加间接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促进内容图式的生成与丰富。

三、释放学生天性,让阅读教学彰显生命活力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中心,更是归宿。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尽管体裁丰富多样,但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作者萧红借助种菜、铲地、浇水等儿时的趣事展现了与祖父生活过程中的快乐与自由。整篇课文的语言质朴而真挚,彰显出儿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天性,充分地展现出儿童独有的生命气息。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以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对学生进行所谓的人文教育,造成对文本内容背道而驰的“误读”。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引领学生在朗读体验、动作演示、揣摩心理等环节中不断走进文本,使得整个课堂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气息。

笔者认为,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言语图式和内容图式,文本解读并不是对文本进行生硬的分析与感知,更不是要将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而是要引领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尝试着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欣赏内容。

又如在教学《春联》时,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中国这一传统的文学样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对其对仗的言语句式、平仄的韵律节奏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在学生初步掌握對联的知识点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对春联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在专题实践活动中开展“诵春联、背春联”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深化了对春联特点的感知,丰富了积累。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以开放的视野和眼光,将语文教学从课堂逐步引向课外,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摈除成人的视角,回归儿童本位,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不断走向丰满、壮丽的境界。

猜你喜欢

春联图式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新春联
新春联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关于冬天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