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018-12-03陈浩宇
陈浩宇
科学素养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等要素,其中观察素养是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之一。教师应立足科学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动力、能力和耐力,涵育学生观察素养,夯实科学基本素养。
一、点燃观察兴趣,蓄积观察动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观察兴趣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对观察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强大的观察动力。“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要点燃学生观察兴趣,必须精心设计观察材料,要基于低年级学生立场,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的科学材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观察欲望,让他们爱上观察。低年级儿童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具有较强好奇心强,在科学教学中选择具有真实性、生活性、结构性、趣味性的观察材料,以诱发學生投入到观察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发现物体的特征》一课中,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实物,如苹果、橡皮、乒乓球、积木等材料,同时考虑到材料的结构性,选择苹果时考虑到有青色和红色的,有大有小。在选择积木时分别选择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不同形状,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较好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体的特征。在教学《观察一种动物》中,挑选了生活中常见的蚂蚁和蜗牛,这两种小动物既具有典型性,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为他们积蓄观察动力。
二、点化观察方法,涵育观察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观察能力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基本功。较强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要帮助获取科学的观察方法,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终身学习意义非凡。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观察阅历浅、经验少,未能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要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
“实践出真知”。观察方法的习得不能光靠教师的说教,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基于观察活动,在科学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机会,提供观察经历,让他们在亲自观察体验中获得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态度,实现观察能力的自我提升。在开展观察活动时,要做到让学与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进行观察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点化学生观察方法。在学生自主观察时,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观察时间,让他们获得真实而深刻的体验,促进他们历炼观察本领,涵育观察能力。
在教学《发现物体的特征》一课中,做到引让结合。在出示物体后,没有让学生自由观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描述?有的认为可以说颜色,有的认为可以讲形状,有的认为可以说轻重,还有的认为可以描述物体的粗糙、透明情况。在初步讨论后,再让学生分别观察各种物体,描述它们的特征。由于先前的指导,学生不但知道观察什么,还懂得如何观察,他们自己总结出“看、摸、闻、掂”的观察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如,在教学《观察一种动物》时,在观察蜗牛活动中,许多学生把蜗牛拿在手上玩,却不知道如何观察,相机指导,带领他们先观察蜗牛的全身,再观察蜗牛的腹足、触角,教他们学会先整体后局部进行有序观察,从而能够准确科学描述蜗牛的特征。
三、点亮观察心灯,润养观察耐力
拉封丹说过:“耐心和持久胜于激烈的狂热。”耐力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观察毅力。低年级学生在科学观察中往往耐力不足,一般凭借一时的喜好去观察,“三分钟的热度”。短暂的欢娱过后便转移或分散注意力,尤其是对一些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任务,常常半途而废,不能将观察进行到底。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耐力,需要点燃他们的观察心灯,要使他们感受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价值,激发他们观察的内在活力,使他们由衷地喜欢科学,从而迷恋观察。通过一些中、长期的观察活动,去磨练学生的观察耐力,蕴育他们观察的耐心与恒心,培养执着的科学探究精神。
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注意力时间较短,在润养学生观察耐力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激励与鼓舞。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可以将观察任务进行适当分解,组织学生分阶段观察,教师分期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观察情况进行分析和点评,激发他们的观察动力,让他们尝到观察的乐趣,享受观察的成果,为观察注入持续动能。
例如,在教学《给动物建个家》一课中,要全面客观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在课堂中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的,如蜗牛怎样吃食物,喜欢吃什么食物,这些问题的探究时间较长,需要在课后的饲养过程中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和收获。笔者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耐力,每隔一个星期就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一次,对观察仔细、有新发现的学生进行表扬,为他们加油助力,逐步提升他们的观察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