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经》古韵 传习写作精髓
2018-12-03朱春梅
朱春梅
在小学教学中,《诗经》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最多让高年级孩子背诵几篇作为文学积累,然而细心的语文老师如果多读读《诗经》,深入地了解《诗经》,就不难发现:《诗经》之所以经典,除了华丽的辞藻外,那高超的写作技巧对今天的小学生来说依然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一、诗经的写作手法
诗经名篇《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采用“比”的手法 ,“以彼物比此物”,乍看是写一群老鼠,但是细细品味,发现其实是用硕鼠来比喻一群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三句对秋景反复描绘,浓重渲染,表现出深秋苍茫、空寂、悲凉的氛围,将诗人苦求不得的心境衬托得淋漓尽致。这种环境的铺陈对人物心境的表现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就是起兴的写作方法。
《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转为白话文就是“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这首诗用极其直白的叙述,也就是“赋”的手法,将痴情小伙子对爱人依恋至深、如痴如醉的样子展露无遗。
二、诗经写作手法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赋比兴”写作手法的运用在《诗经》中比比皆是,正是这些写作手法的恰当运用使《诗经》中的经典美文流传至今。那么,假如能将这些写作技巧正确地教授给学生,一定会使学生的作文脱离模式化枯燥化,变得鲜活起来。所以在教学时,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比”是今天常见的“比喻”,在作文教学时,这是最先传授给学生的常用技巧。在教学写人叙事写景的作文前,先进行专项比喻练习,给学生一个人物活动场景、一段事情发展过程、一个景物片段,练习如何正确使用比喻使事物、场景鲜活起来。如作文《我的自画像》,让孩子对着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长相,抓住最有特征的地方,思考如何用比喻的手法把它描述出来。学生展开想象,写道:“我的眼睫毛特别呵护眼睛,像一层绒绒的长帘子遮着眼睛,眼球躲在里面像个乖娃娃。”写出了自己眼睫毛长、眼睛亮的特点。“我的鼻子像個裁判站在中间,高挺的样子可威风了。”鼻梁高挺的特点跃然纸上。孩子们感受到了 “比”能让自己的作文趣味陡增,也因此对写作充满兴趣,处处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在比喻中更加鲜活。
在写作时如果仅仅告诉他们“赋”是铺陈直叙,那么学生的写作必定是单调乏味的。教师要告诉孩子“赋”的奥妙还在于铺陈排比,可以让文章更生动,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如在《迷人的秋景》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将《君子于役》读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感受排比手法的运用效果,了解排比有加深情感的表达、增加文字的韵律美的作用。之后,学生在写作时特别留意用“赋”让自己的文章增色。他们写道:“秋天美得醉人,高粱羞红了脸,大豆笑咧了嘴巴,棉花露出了雪白的肚皮……我爱成熟的秋天,你瞧,稻穗乐弯了腰,云儿朵朵悠悠飘,天空蓝蓝把脸洗,稻穗金黄把腰弯,高粱红红脸儿羞。”“赋”的写作运用使孩子们笔下的秋天充满童真童趣,作文更富有诗意和美感。
“兴”是最委婉也是最复杂的一种写作技巧,让小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兴”也最能赋予文章意蕴,激发读者联想。在《设立一个节日》作文课的教学中,为了避免平铺直述,可以这样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妈妈的‘起床国歌又响了。‘哎——我躲在被窝里拼命拉扯着眼皮,连打哈欠的力气都没有。这时,爸爸又在我耳边唠叨:‘快点儿,今天还要考数学呢,赶快起床醒醒神。我绝望地洗漱好,吃了一点早餐,走在路上脑袋里全是试卷和作业。我边走边想:投胎做人有啥意思呢,每天与课堂和作业相伴,生活还有啥盼头,一点自由都没有。”写到这儿,其实作者的意图还不是很明朗,然而早晨起床紧张的序曲已经让读者对他的生活心生同情。于是,接下来,他笔锋一转:“一只小鸟从旁边的树梢飞往蓝天,飞过时,‘叽喳叽喳的叫声在我耳畔回旋,这不是在说‘自由自由吗?对了,我就要设立一个‘自由节。”到此,小作者的意图终于明朗了,点明了文题,给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作了解释。
《诗经》虽久远,但恒久的经典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写作中学生如果能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法,一定能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