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略”培养小学生语感
2018-12-03严晓佳
严晓佳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到底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要明白字词的情味和意义,仅仅依赖查阅字典词典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多思考和留意,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这样才能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直观和快速是语言的特点,语感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得到。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和练习时要基于每一节课和每一本教材来进行。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
一、引导品词析句,促进语感发展
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基于语言的情境进行品味和揣摩,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悟文字的内在情感,使他们的语感得到积累和丰厚。针对教材里面的文章,教师要仔细斟酌里面的关键词语,通过“调一调”“补一补”“漏一漏”“换一换”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领悟词句的意义,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金子》这一篇课文里面有一句话:“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在这句话中有“不无”“唯一”和“真金”这三个关键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通过“漏一漏”的方法故意将这三个关键词漏掉,让学生先读一下,对其中的表达效果进行体会。然后通过“换一换”的方式使他们的体会得到加深。例如,将“不无”换成“非常”,将“唯一”换成“一个”,将“真金”换成“金子”,在对比中让学生领悟到用词的精妙之处。“不无”是双重否定,将彼得内心的得意和喜悦的情感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唯一”表现了他的成功是独特的;“真金”意指精神财富,意思是说要通过辛勤耕耘,土地才能够产生财富。最后,教师让学生“补一补”文章的留白处:彼得看到了那些什么都没有得到的淘金者,他会怎样劝告这些人呢?大家认为彼得为什么能够成功,秘诀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深层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高效的语文学习,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触摸文本意境,促进语感发展
语言表达与写作实践均是基于字和词的,字和词就像是底座或托盘,文章就像是宝塔,宝塔是离不开底座和托盘的。教师通常会发现学生写的作文非常枯燥,缺乏美感。正如饭菜缺少佐料不会可口一样,文章的表达缺少内涵丰富的字词又怎么会出彩?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面很多的文章都包含着深层的意境,而文章的意境是通过关键的字词表达出来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意境,如此一来,学生进行文本品读时才能够走进其中,才能让他们和文本展开深层的对话。
例如,《荷花》这一课中作者对荷花的姿态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便是文章的关键语句,特别是“冒”这一字,为文章增添了很多美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大家想一下文中的‘冒字可不可以换成其他的字呢?”一开始,学生认为能够找到别的字对其进行替换,有的学生说道:“可以用‘生字来替换‘冒字。” 还有的学生说道:“可以用‘露字来替换‘冒字。”在学生完成讨论之后,笔者让学生对替换后的语句进行仔细的品读,学生发现“冒”字完美地描绘了荷花的动静之美,其他的字则达不到这种效果。
三、体验文本情感,促進语感发展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依托,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读者通过阅读文章便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富有情感的文章才会吸引人,情感是一种“软实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品读时,要合理地揭示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丰富学生的体验,使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和文章的情感交流能力,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展开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性的品读,借此来让学生对文章的深厚情感进行体悟。文章表达的是将军和士兵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战士和动物的情谊。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时,让学生仔细地品读了文章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品读文章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仔细品读一下课文的第二段,品读完之后指出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句话。
师:为什么使用了“悄悄地塞”这一词来进行表述?
生:原因是那个时候的粮食非常缺乏,战士的粮食都不够自己吃的。
师:同学们对“悄悄地”这一词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生:让我感受到了彭德怀对马的疼爱,他对马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他对自己的战友也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
文章是由字词构成的,情感让文字富有了活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进行品味和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