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连接的审美心理根源及其实践意义
2018-12-03刘晓慧
刘晓慧
摘 要:音乐表演的连接性创造了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在音乐表演实践中,音乐表演主体身体的连接提供了音乐表演的基础,主体与作品的连接展现了音乐表演的内容;主体与欣赏者的连接实现了音乐表演的价值。探究音乐连接的审美心理根源对音乐表演的实践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做出总结。
关键词:音乐连接 审美心理 主体 实践
音乐表演实践活动是综合的连接艺术,是主体身体各器官的连接协作,更是主体意识对身体各感官的觉察和关照。在音乐表演中,音乐表演者与音乐作品结构形式和情感内容构成了系统的连接过程,展现了音乐表演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与互通。探究音乐连接的审美心理根源对音乐表演的实践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理論与实践层面上做出总结,从而能够更深入地把握音乐艺术实践的情感心理特征。
一、音乐表演中的主体连接
身体是音乐表演的第一个工具,是表演者情感外化的物质载体。在音乐表演的各项实践活动中,除了重视身体局部主发力点机能的训练以外,更要重视对身体整体结构的认识、身体整体连接在音乐表演实践中的作用,一个展现了连接、平衡、伸展的身体空间不仅为表演者的表演技巧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表演者情感外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和情感通道,从而大大增强音乐的艺术表现效果。
解剖学原理认为,身体各器官的正位、顺位,身体的整体连接协作,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无论是声乐表演的站立姿势,还是钢琴表演的坐立姿势,我们都需要建立正位、连接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训练,为音乐表演做好身体准备。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告诉我们,肌肉是稳定和保护骨骼的重要外衣,有向下的力就有向上的力,有向前的力就有向后的力,有内侧的力就有外侧的力。大脚趾下踩,足弓上提;腿外侧向下,内侧上提;尾骨向下,胸腔向上,力的方向始终是相反和对抗的,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协调与稳定。在理解解剖学和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带着对身体框架结构的清晰认识,这样才能逐步建立协调的身体连接。具体来看,协调的身体链接包含如下步骤,首先,建立手与肩关节的连接。锁骨向两侧展开,胸腔上提,顺着锁骨展开的力量绕到肩后,使背部斜方肌下沉,肩膀向后,肩胛骨内收向前,并向两侧扩展,大臂肌肉上提,稳定在肩关节内,手臂下垂,内侧力向下,外侧力上提,手指与肩关节想象成两点并连接一线,让力量贯穿始终,让手臂呈现有力而不紧张,松弛而不懈怠的警觉状态。其次,建立双脚与髋的连接。在手指和肩关节连接的情况下,大腿后侧用力上提,使骨盆稍稍前倾,推动脊柱向上与肩关节连接,平衡大腿内外侧,使两腿稳定在髋关节内,脚外侧下踩,足弓顺着大腿内侧上提,想象头和脚的两个点,分别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展,力的传递使全身连接,并以脊柱为中心,身体横向向两侧扩展、延伸,创造身体横向的空间。这样,就创造出一个纵向延伸、横向扩展的身体空间,身体就像大山一样建立起牢牢稳定的根基。比如,在钢琴表演中,手指是钢琴弹奏的原动力、主发力,手指的技巧训练是主要的,但手指的弹奏离不开稳定的身体结构和稳定的身体支撑,手指在身体深厚根基的状态下,在一个顺位、平衡、扩展、延伸和稳定的结构中,更有利于训练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速度与力度,这样才会使手指游刃有余,弹出的声音柔和而有韧性,松弛而有张力。同时,这期间每一组协调平衡的力,也会建立起我们身体的平衡与协调,从而更有利于音乐作品的演奏。如果整个大臂脱离肩关节之外,手指的弹奏长期处于无支撑状态,这样的钢琴演奏不仅声音效果毫无支撑、虚无缥缈,还会造成手指、肌肉的伤害,使肌肉紧张、酸疼,造成缩肩、高低肩,甚至影响整个背部肌肉、脊柱健康。在弹奏高难度和强有力钢琴曲目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借助于身体的有效连接所展出的力,建立稳定的骨性结构和肌肉力量,这不仅对手指的弹奏起到稳定的支撑,有效提高钢琴演奏效率,而且还会保护我们的手指。在声乐表演的站立姿势中,双脚稍稍分开与肩同宽,建立平衡的状态,身体的整体连接对声音、呼吸起着重要的支撑和稳定的作用,同时,稳定的身体连接所创造的身体空间也有利于呼吸的循环和演唱时共鸣腔体的使用,起到强健呼吸系统的作用,使血液顺畅到达身体各处,调动能量循环往返,使声乐表演在一种舒适顺畅的情感心理中进行,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稳定和谐的身体连接除了身体器官协调之外,还需要主体情感心理的有效调适。首先,稳定的身体连接是建立在身体具备一定觉知能力的基础上,身体能感受到骨骼、肌肉、皮肤的存在,会调动局部的肌肉,激活觉知。再通过不断的身体连接的练习,让身体产生记忆、储存记忆,建立身体的条件反射功能。其次,稳定的身体连接还需要唤起身体机能的觉醒,让身体、感官、情绪、和意识逐步驯服并可控制,从而不断增强机体的能力和专注力,然后过渡到更为复杂精进的表现形式。最后,稳定的身体连接还需要意识与身体感官的情感调适,头脑观察到身体各器官,与各器官进行交流,感官得到满足,此时,主体的意识不考虑过去和未来,处于放空状态,使审美专注力得以产生。当意识被主体驯服,音乐表演的主体会直接迅速感知到,甚至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被艺术唤醒,身体、感官、意识和心灵都得到净化。脑科学研究表明,整个身体组织和结构中有无数专门配置的感觉神经终端,来回应特定种类的刺激,包括接触、压力、疼痛、快乐等情绪体验。{1}这对于音乐表演中的身体连接也有重要的启发,在音乐表演中,稳定的身体连接需要情感体验的支撑和刺激,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刺激会被身体的感觉器官收集,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深处的特定位置,大脑感觉动力表层放松后,对身体、大脑和器官的觉知会进一步唤起情感和体验,从而使作品的情感意蕴外化为音乐表演的情感性,这正是稳定和谐的身体连接所起到了艺术展现效果。
二、主体与的作品连接
在音乐表演中,身体连接不仅是音乐主题发展的动机,而且是音乐作品呈现的重要的中间枢纽,这主要表现为稳定的身体连接能够更有效地把握作品的特性,从而使促成音乐作品内部的旋律、节奏、乐句、乐段与和声等基本要素的连接,体现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则能够为我们呈现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布局和情感风格。有的研究者指出,在音乐作品中,这个连接指的是:“乐章中的一个音乐片段,它似乎没有自己的可识别的主题特征,而看起来是要从一个具有‘确切意义的片段导向另一个这样的段落,例如奏鸣曲式乐章中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之间的过渡段落”。{2}表演者要建立与作品音乐组织形式的连接,要会分析作品的基本曲式构架。传统音乐作品其基本曲式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单一部:是最小的曲式结构单位,一般用(A)表示,由二至四个乐句构成,如经典的起承转合句式,第一句是乐句的动机和主题材料,第二句承接对主题句的发展,第三句引入新材料,第四句对主题句的重复、呼应或再现。除此之外,还有单二部(A+B)单三部(A+B+A)(A+B+C)(A+B+A) 奏鸣曲式:这是一种大型的器乐体裁形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在对比统一变化发展的原则下,戏剧性的冲突是常见的因素,乐章结束前调性对比要返回主调并解决。回旋曲式:由主部和插部交替组成,主部出现不少于三次,插部不少于两次,分五部回旋(ABACA或ABABA)和七部回旋(ABACABA);变奏曲式:在主题的基础上,通过节奏型变化、叠加和弦、采用琶音、八度、加花等各种手法对主题进行变化。通常主题发展的手法有重复:一般是对乐段在同一声部和音高的重复;模进:分为旋律、和声和八度音程在不同音区的重复,有上行模进和下行模进、调内模进和转调模进。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音响在起句与应句有序的交替和对位中进行,产生声音此起彼伏的效果,声乐中的轮唱就是采用卡农的形式。在音乐表演实践活动中,对音乐作品组织形式和结构布局的分析与连接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对作品内部连接方式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对音乐表演的总体结构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乐谱的记忆,更有助于对音乐作品深层意蕴的理解,让音乐的表演发挥游刃有余,这是音乐表演中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
把握音乐作品内部结构的连接还影响音乐形象的塑造。音乐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如果说音乐的形式是人体的骨骼结构的话,音乐的内容就是人体的血液、肌肉和灵魂,音乐作品内部结构连接的把握是音乐形象塑造的核心环节,比如,广为熟知的肖邦《降D大调第十五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中著名的#5,象征着深夜连绵不断的雨滴在窗外敲打,并以八度、和弦叠置、模进对#5加以变化,多处使用渐强和重音记号来突出雨势的加强而达到乐曲情绪的高潮,最后在单旋律下行中表现雨势减弱,最后一段清新优美的旋律,雨渐渐停息,万物归于平静,情绪上深深的强弱对比,让人久久回味。再比如中国传统筝曲《渔舟唱晚》,乐曲开头长连线的乐句表现了优美如歌的旋律,使用上下滑音、回旋音、颤音,运用音符力度的强弱对比、音区对比,使音色圆润饱满,塑造了水天一色、清新幽静的清晨美景。乐曲中间脍炙人口的主题旋律,表现了渔民自由自在、快乐无忧、歌唱生活美好的幸福場景。乐曲的高潮段落是一段由慢渐快的模进段落,紧接着在主旋律添加上滑音和双托加以重复变化,情绪上更加激烈,情感更丰富,表现了鱼儿活蹦乱跳,渔民捕鱼大丰收的热烈场景,最后一段自由的刮奏使乐曲过渡到尾声,以一小段乐句为乐曲的结束句,仿佛看到了四处的村庄升起了烟火,渔民们在夕阳西下,愉快满足满载而归的场景。音乐形式与音乐的情感存在着对应和折射关系,表演者对音乐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并使之内化为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才能演绎出深入人心的音乐作品。
三、主体与欣赏者的连接
欣赏者使音乐作品的价值最终得以实现,经过欣赏者鉴赏后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音乐作品,因此,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连接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音乐作品的传播、价值和影响。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形式是作曲家对生活原型的高度概括、对情感领悟后的升华、对人生哲理的抽象表达,音乐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无语义性、不可视性,体现了感性和理性的变化统一。在审美心理的层面上,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连接,是在一种潜在意识状态下实现的。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要擅用“同呼吸、共情感”的原则。呼吸与情感是音乐表演的灵魂之所在,将音乐表演者、作品和欣赏者的呼吸、情感连接起来,以音乐为纽带,才能实现表演者与欣赏者心灵的共颤,达到精神上的互通。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表演者要用精美的音乐表演紧紧抓住欣赏者的灵魂。音乐表演是音乐的二度创造,表演者在遵从原作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发挥情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身心投入作品的情绪,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内化,以精湛的表演技能,与作品融入一体,淋漓尽致的将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出来,向欣赏者诠释,用音乐作品打动欣赏者。其次,音乐的情感是开启欣赏者情感大门的钥匙,将表演者、作品与欣赏者的情感通道连接起来,才能实现三者的情感循环和共鸣。第三,情感和呼吸是连接身体、意识和音乐的桥梁。生命在呼吸之间,音乐艺术也在呼吸之间。如果没有呼吸的参与,就没有音乐艺术。音乐作品中具有舒缓抒情风格的曲目,要从横膈膜底部开始吸气,柔和均匀的让气息流动起来;呼气时,保持胸腔的打开,稳定缓慢的释放气息。随着气息的带动,声音流畅、均匀和稳定,身体的能量也随之流动。音乐中的跳音练习,需要短促、有节律呼和吸交替进行,使呼吸的节奏与乐曲轻松、热烈的意蕴融为一体。最后,音乐中短暂停顿休止的地方,意味着情感和意境的延续,更需要加以雕琢,才能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在音乐表演中,主体要全然投入音乐的意境和氛围,克服大脑、身体和神经的紧张,保持心意的平衡与稳定,此时声音虽静止但意境在延伸,学会屏息的艺术,音乐就会因短暂的休止而更添艺术的魅力。主体呼吸的节律与作品呼吸律动的契合,赋予了音乐生命的动力、能量和色彩,在音乐表演中才能吸引欣赏者的呼吸也参与进来,三者呼吸的统一,身心节律的一致,才能统一音乐感受的步伐。
在音乐表演中,主体与欣赏者的连接还体现在音乐家的个性表现上。音乐家的个性表现在音乐表演中的渗入,使音乐表演的情绪和价值呈现不同的特征和效果。一种是音乐表演者利用个性特征的优势,使音乐作品的效果更具穿透力,情感更具张力,更能感染欣赏者,带动欣赏者的情绪起伏,并抓住欣赏者的内心节奏紧跟表演者的步伐,两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演出结束后,情感还久久存留在欣赏者的内心不能离去,而且长久的影响着欣赏者的情绪和行为。例如罗马尼亚的女高音歌唱家安吉拉·乔治乌在舞台上突出显示了她收放自如的艺术表现力和全能型的歌唱能力;完胜的嗓音、高雅的身姿、深邃的情感;时而如歌如泣、时而热情奔放;陶醉的舞台表演令人难忘。她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擅于将欣赏者引入自己塑造的艺术境界,吸引无数欣赏者为之震颤。指挥家乔治·索尔蒂曾经高度评价乔治乌,“这个姑娘太不可思议了,她能做到一切!”另一种是音乐表演者过度张扬的艺术个性和不合时宜的表演风格,为了吸引欣赏者的关注,以哗众取众为目的,表现出各种行为艺术,往往破坏了音乐的效果,扭曲了艺术形象,错误地传达艺术理念,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风气,引起欣赏者的反感,使两者的关系进入不协调的阶段。
音乐表演的形式美是音乐表演中建立音乐表演者与欣赏者连接互通关系的情感纽带。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3}非言语沟通是一种辅助语言,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手势、身体姿势,动作和音乐表演者穿着的服装都传达了一种信息,因为音乐表演者在演出中会与欣赏者有一定的空间距离,非言语的沟通就会显得极为重要。比如,面部表情就是一种“世界语言”,从面部肌肉最易辨认表演者的情绪体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目光”,欣赏者容易读懂音乐表演者的微妙变化;手势和身体姿态反映了表演者的个性特征;表演者的服饰表达了乐曲特定塑造的角色和感情等等。安德烈·里约在小提琴表演中运用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热情地引导欣赏者进入音乐的境界,轻松活泼的演出方式强烈感染着欣赏者,欣赏者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想参与到音乐的表演中来。里约在表演中会与欣赏者、乐队互动交流,他的多场演出无论男女老少、全体观众经常会出现跟唱、打节拍、翩翩起舞的互动场景,气氛热烈,格调高雅,欣赏者们露出愉悦、享受音乐的表情和状态。这是主体与欣赏者的连接的理想效果。
音乐的表演环境大多在音乐厅和群体的环境中进行,公众环境和群体效应也对主体与欣赏者的连接起到重要影响。在公共的场域的音乐表演能引起全体欣赏者心理的感应和情感的传达,形成全场欣赏者情感的互通交流。音乐表演实践把握“群体效应”和群体环境,利用公共场域的影响功能建立表演者与欣赏者的心理连接,是音乐表演不可忽视的因素。
音乐表演实践是连接的艺术,是主体各机能协同运作的结果,是头脑作用于各感觉器官,并与各感官交流的过程;是将主体身体感官、意识、呼吸、情感与作品意蕴、欣赏者和表演的工具交融连接、外化为各种音乐表演形式的过程;是与欣赏者双向交流、倾诉的过程。在音乐表演实践中,我们不仅需要训练身体技法,更需要熟悉和把握身体连接的情感心理因素,以培养我们内在觉知的敏锐性、注意力,促进身体各部位的平衡、协调,并获得坚韧的意志力和进取心,最终达到演奏中的“身心乐合一”的境界。
注释:
{1}艾扬格,付静译.艾扬格调息之光[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
{2}阳军.试论音乐作品中连接性结构的形态及其功能[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4).
{3}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