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咏叹调《偷洒一滴泪》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处理

2018-12-03贺飞

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喜歌剧男高音语言

贺飞

摘 要:男高音咏叹调《偷洒一滴泪》唯美的音乐时至今日仍然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值得我们对其继续研究和实践。在演唱所有歌剧咏叹调时对其背景和音乐内涵的理解都要做到全面、准确和深入,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原汁原味的歌剧艺术魅力。咏叹调《偷洒一滴泪》在音乐上也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平民化”的方式去刻画男高音的角色与人物形象。这无论是对于浪漫主义歌剧艺术而言都是一种成功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也对演唱者的歌唱技术与艺术处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艺术作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侧重不同。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歌剧艺术,乃至声乐艺术的真谛。

关键词:喜歌剧 男高音 《偷洒一滴泪》 歌唱技术 情感把握 语言

19世纪中期,欧洲音乐开始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以往的传统被逐渐打破,自由主义精神在音乐中逐渐突显。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歌剧作为意大利音乐生活中最重要的音乐体裁与形式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与革新,喜歌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歌剧类型应运而生,而意大利著名歌剧作家多尼采蒂便是喜歌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尽管与威尔第和瓦格纳相比,多尼采蒂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显得并不是那样的耀眼夺目,但其艺术作品所蕴含和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时至今日仍然能够深深的影响我们,感动我们。歌剧《爱的甘醇》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之作,而其中的著名的男高音咏叹调《偷洒一滴泪》可谓这部歌剧的点睛之作。从男高音歌唱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咏叹调歌唱技术并不是要求最高,人文内涵也不是最为丰富,但纵观浪漫主义时期的男高音咏叹调,能够拥有如此美妙音乐旋律的,能够如此直接打动人心的,可谓是鲜有匹敌,而这种唯美的音乐时至今日仍然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这实在是诚难可贵。文章着重从作品演唱风格把握的角度,在发声技术、语言精准度和音乐表现等方面,结合自身多年的演唱教学经验,进行全面的论述。

一、咏叹调《偷洒一滴泪》的艺术背景分析

咏叹调出现在整部歌剧的第二幕第二场中。被爱人阿迪娜爽约的乡村青年内莫里诺再次相信了江湖郎中的鬼话,买了一瓶能够让其得到爱情的神水,也就是所谓的“爱的甘醇”,但却因为自己身无分文,只好从军,用入伍所得的酬劳来支付价值不菲的所谓的“药费”,这时的痴情青年内莫里诺失落、伤心不已,再次在劣质法国红酒的作用下唱起了这首著名的咏叹调《偷洒一滴泪》。正在此时,他心爱的姑娘听到了他内心的倾诉,幡然悔悟,从军官手里赎回了自己爱人的从军“卖身契”,重回爱人怀抱。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和推断出,这首音乐唯美,甚至伤感的咏叹调在本质上并不是百分百的像其表层音乐所表现的那么的哀伤,而是颇有一些“哀而不伤”的音乐意蕴。多尼采蒂无疑具有更高的艺术视角和更高的艺术审美眼光,在连贯统一的戏剧氛围之中,插入一首如此优美的咏叹调作品,不但没有破坏整体的音乐情绪,反而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音乐对比,产生了完美的艺术效果与艺术魅力。很多演唱者由于对于这部歌剧的背景,以及咏叹调的整体艺术设计思想与艺术思维没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往往会浅显的表现方法来诠释这首作品,这无疑是不能够真正展现出这首作品的精髓和真正艺术价值与魅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只针对这首作品,在演唱所有歌剧咏叹调时对其背景和音乐内涵的理解都要做到全面、准确和深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展现出原汁原味的歌剧艺术魅力。

二、咏叹调《偷洒一滴泪》的音乐分析与演唱风格理解及处理

作品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特征,音乐抒情唯美,体现出作曲家鲜明的个人艺术个性、审美倾向与艺术魅力。咏叹调为 bd小调转bD大调,再转bB大调,节奏为带有舞曲倾向的6/8拍,这种富于对比性的调式和节奏组合更加印证了唯美、哀伤的音乐情绪,在自身深处也蕴含着轻松与诙谐的音乐情绪与艺术特质。

咏叹调由巴松、竖琴和弦乐的拨奏组成的前奏把整个乐曲的基调带入凋零的忧伤,音乐的画面徐徐展开,暗暗悲凉的氛围笼罩着男主人公。“Una furtiva lagrima”,歌曲首句歌词的“U”母音音高直接从f2开始,这对男高音的发声技术要求较高,它处于男高音的换声点,关闭技术要求很成熟,否则声音容易挤压或者音色表现“空洞”。“lagrima”意大利语是“眼泪”的含义,重音记号的附点节奏,要求我们演唱要准确且富有情感,把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quelle festose fiovani”唱到这里,情绪应该提升,男主人公还迷幻在自己的爱情世界里,要体现出疑问的感觉,注意高音降a2的演唱,技术上气息要完全给予充分,男高音的金属音色要布满你的面罩。随后的乐句情绪又转为忧伤苦涩的状态,好像自己无可奈何接受了自己的想法,音色上保持张弛有度的状态。第20、21小节“che piu cercando io vo”这两小节的演绎不能按照谱面的节奏进行,换气点应该“cercando”之后,而21小节“vo”应和22小节“ma”连接在一起,不能停顿在此换气。如此音乐处理完全基于意大利语语言本身情感的表达。 21小节有一个由弱渐强的符号,声音在这一小节实现高度的控制,喉咙此刻要充分打开,气息也由弱渐强把音量推出去,歌唱情绪要波动起来,22、23两小节可以理解为这首咏叹调的一个小高潮,男主人公内心炽热的情感要完全得以释放,所以无论是声音的输送还是情感的表达演唱者都要充分调动起来。22至24小节还需要注意两个演唱要点,“si”的音高要由f过渡到ba,这种演绎更多是符合意大利语语言的逻辑性,而众多男高音歌唱家们也都是这么做的。在第一段落的最后两次出现“lo vedo”歌词,歌唱语气要坚定没有丝毫犹豫,男主人公深信女主人公是爱他的,在最后一个“ve”我们可以做渐慢处理,谱子上虽然没有“rit”标记,但众多歌唱家似乎都达成了共识,这样的处理方式也符合音乐和剧情的需要,内莫里诺在这里唱出了爱情的幸福感。

作品进入27小节是再现部分,音乐情感的把握与之前没有太大差异。第40小节歌词“di piu non chiedo”连续的音符递进结构,演唱时要注意音乐的连贯性。从42小节至44小节歌词翻译为“天啊,我多么幸福,美满的爱情多甜蜜!”男主人公的内心情感逐渐达到高潮,自己真实的爱情得到最后的倾诉,演唱时仿佛像神灵祷告一般,声音和情绪要很好地控制住,为即将到来的高潮做准备。45小节主人公用一连串的华彩乐句渲染这自己跌宕起伏的爱情世界,这个小节也是全曲的最高潮。笔者这里想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华彩乐句咬字归韵是建立在元音“e”。这个元音不好唱,我们聲乐学习中“a”、“i”、“u”元音练习较多,而“e”、“o”元音练习较少。很多学生和演唱者歌唱时把“e”都堵在自身的口腔中,喉咙和咽部没有有效的支撑和打开,面部的共鸣无从谈起,也影响了高潮部分音乐情感的抒发。第二个问题是谱子学习的问题,华彩语句是由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开始学习切勿快速演唱,一定放慢速度带有颗粒感的学习每一个音符,反复练习,慢慢提高演唱速度。最后的歌词“si puo morir”是由两个七和弦组成,控制好音准,音乐上形成强弱对比。在高音bb2过后一切好像都静止了,内莫里诺微笑着唱出“damor”,很自信的确认这份爱情终归会属于我。咏叹调演唱到此结束。

上述部分,笔者围绕着咏叹调的歌唱技术以及人物音乐情感进行了阐释,关于作品的语言方面我们这一段落单独进行讲述。众所周知,多尼采蒂是意大利的作曲家,他歌剧创作所采用的脚本语言大都是意大利语,《爱之甘醇》也是其中之一。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说过:“我们唱的歌词如果吐字不清,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还会给观众带来反感。”可见西洋美声唱法对歌唱语言的准确度也是十分重视的。咏叹调12小节字母组合“gl”,我们称之为舌面腭音,发音着力点是舌尖、下齿和舌头的两边,发音时舌齿之间的接触既灵活有产生摩擦。重点指出“gl”和“l”发音是有明显区别的,不少歌唱者混淆了两者。二合元音也是贯穿了整首歌词,例如“suoi”、“gio”、“piu”、“loi”、“tei”等,演唱时两个元音都必须清晰地发出来,然后按照“组合发音”的语音规则将两个元音组合起来,切不要将两个基本元音同时发出而成为汉语的“整体发音”现象。双辅音又是意大利语的一大特点,正确适度的发音可以增强唱腔的节奏感和韵律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品中的“occhi”、“quelle”,发音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强度大,具有明显的阻塞感,延续时间要长,口腔张力大,口型变化较明显。要想把作品中意大利语唱到准确无误、原汁原味,需要注意的方面还很多,笔者只是列举了几个容易出错的知识重点,更多语言规则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掌握。总之,美声声乐作品根植于西方文化的体系中,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西方各国的语言,每一种语言在发声技术和方法上没有孰优孰劣,只有风格上的差异。同时这也给我们演唱者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习一首外文作品时,语言必须要下功夫去了解和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拼读模仿,否则作品内容的阐述就会不准确不到位,作品内涵的高度也会被限制。

多尼采蒂歌剧《爱的甘醇》中的经典男高音咏叹调作品《偷洒一滴泪》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与魅力绚丽夺目,在异彩纷呈的男高音歌剧咏叹调中为自己取得了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古典音乐舞台上上演频率最高的咏叹调之一,同时也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研究思维方式和角度,无论对于任何声部来说,声乐作品的演唱技术与艺术价值都是一个多维的命题,艺术作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侧重不同,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能够跳出长期以来声乐演唱中固有的所谓“唯技术论”误区,才能真正掌握歌剧艺术,乃至声乐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尚家骧,邓映易译配.外国歌剧选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郑茂平.声乐语言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喜歌剧男高音语言
可爱的红(为男高音而作)
浅析法国喜歌剧
语言是刀
阳光下的中国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喜歌剧《拉克美》音乐中的“异域主义”研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