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声乐技巧学习的三要素

2018-12-03胡桂荣

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声乐技巧操作性控制性

摘 要:本文从歌唱技巧学习的心里定向的控制性歌唱运动的操作性,及心理控制运动的操作性等方面。对声乐学习有了更具体、更直观,更全面专业的认识。为学习者能尽早的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提供一个有益的平台。

关键词:声乐技巧 心理因素 歌唱运动因素 控制性 操作性

构建声乐技巧的三要素的学习是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声乐学习的全过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及研究和调研,并把歌唱技巧(气息、位置、喉头)等问题,设计成科学规范合理的运动动作,并且首先从心理的认知上, 又使学习者感受到可控制和可操作性和可视性的优长。

一、构建歌唱技巧形成的心理因素

歌唱学习技巧学习是以心理因素为基础的歌唱生理及心理的过程,近些年来,对有关歌唱运动技巧的学习过程的心理及神经因素的获得,及贴有歌唱动作记忆和对歌唱动作信息的读出等机理的研究有很大的进步。由于歌唱技巧学习是歌唱者的一种运动动作行为,所以在研究歌唱运动动作技巧的学习过程,要涉及相关文献的学习。如米迦·特林布尔摘录的《伟大的声乐技术基础》。如韩丽艳,蒋世雄译的【英】梅丽贝丝·邦奇著的《歌唱动力学》笔者著的《歌唱运动心理研究》,鄧树勋、洪泰田、曹志发主编的《运动生理学》等。并从中研究从歌唱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探究歌唱运动中的记忆力、控制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等。力争打造声乐技巧学习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的理论。

1.构建声乐技巧学习的记忆神经因素

随着对声乐技巧学习记忆的神经因素研究的深入。学习者认识到歌唱学习和记忆的神经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歌唱者只有明确了歌唱运动动作技巧的记忆神经的特点。在声乐学习的记忆神经的研究中,把歌唱学习分为可见型记忆和不可见型记忆。从声乐学习理论的认知心理学上,把前者称为文字语言场景和条件因素的记忆,后者称为感知和运动动作技巧记忆。歌唱运动动作技巧的学习属于不可见型记忆。这种记忆看不见摸不着,但具有自主反射性质,要想建立不可见型记忆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歌唱运动动作的操作性练习和积累。不可见型记忆主要表现为有目的的执行一定的歌唱运动动作任务,并且反复多次的操作执行歌唱运动动作任务,直到把曾经做过的和曾经练习的歌唱运动动作的内容记忆下来。不可见型记忆是形成歌唱发声的最主要记忆,直到把这种歌唱运动动作记忆练习积累成长时性歌唱运动记忆。构建声乐技巧学习就是以不可见型歌唱运动动作记忆为核心,并以歌唱运动动作的长时性记忆为体现。

2.构建声乐技巧摒弃负面的心理因素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者在学习中,应尽量克服和消除负面心理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在摒弃负面心理因素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以下几点的学习。首先要加强脑神经的兴奋状态,在构建歌唱运动动作中,大脑神经兴奋点越高,兴奋就越容易向身体肌肉扩散;兴奋点越低,身体肌肉扩散就越弱,在歌唱中,大脑的兴奋点直接影响歌唱运动动作的操作性及操作性记忆,构建声乐技巧的学习过程就是构建有操作性的歌唱及有操作性歌唱记忆的过程。只有建立有控制性和有操作性的歌唱,才能摒弃负面心理因素影响,所以说大脑神经应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是摒弃歌唱过程中负面心理因素困扰的重要条件。其次,利用多种正面的正确的反馈信息,构建正确的歌唱运动动作的操作性记忆,并且凭借操作性歌唱。特别是培养肌肉本体感觉运动动作记忆。它对构建声乐技巧的形成尤为重要。也很容易的形成歌唱运动动作技巧的动作定型。还能使歌唱动作的细节也准确无误。在有负面心理因素干扰刺激时,歌唱运动动作的精准度也不会受到影响。最后还要消除恐惧性的负面心理因素。歌唱者在歌唱时经常会有害怕心理和产生恐惧性的负面心理的反射,所以在初学时应采用降低歌唱教学的难度和高度,尽量排除学生的负面心理因素。在歌唱者对歌唱动作有初步体验时候,应该及时对歌唱动作的规范性及准确性进行肯定。这样,歌唱者就建立了优美动听的歌唱声音。这时歌唱者便消除恐惧害怕的负面心理因素,并增加了规范完成歌唱动作的信心和能力。

二、构建歌唱技巧形成的运动动作因素

歌唱运动动作技巧学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在歌唱技巧学习的初始阶段,歌唱的心理控制性和动作操作性暂时还没有稳定和建立起来,还很难完成操作性歌唱。即表现出歌唱动作僵化,该收缩紧张的肌肉不能紧张收缩,该放松的肌肉不放松。所以,建立歌唱运动动作的动觉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1.构建歌唱运动的动觉监督

歌唱与发声的动觉监督即有心理的认知特征,又有动作调控作用。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凭借听觉可以认知监督喉咙是否打开是放松还是紧张,气息支持的深与浅,还要监督歌唱运动的着力张力感及起始指向等等。这些都是歌唱者在歌唱活动中监督调控的运动信息反馈。歌唱者通过听觉及运动感觉接收器,传入神经输送到大脑皮层,进行加工处理监督并对各发声器官的运动感觉下达指令,并借助注意、意志、想象等协调合作。共同构建有动觉监督的科学规范的歌唱活动。

2.歌唱中的运动动作分类

(1)共鸣腔体的协同运动动作的合作

(2)腰腹肌肉群运动动作合作

三、歌唱过程即心理控制歌唱运动动作的过程

口传心授是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它是从听觉、视觉这最简单最便利的渠道去获取声音信息,这个信息恰恰是建立在歌唱者的监督控制肌体运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控制操作正确的歌唱运动动作才能建立正确的歌唱声音。所以说监督控制歌唱运动动作的正确性、准确性是声乐学习的最佳途径。

1.歌唱学习的控制与操作的主被动关系

歌唱运动动作操控的主被动关系,是结合沈湘大师提出的《歌唱要素的主被动论》的教学观点。它的研究体现了在歌唱运动动作的操控中,心理因素是处于主动的首要的控制地位,而有关歌唱发声的肌体运动动作操作因素是处于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如歌唱时形成气息的腰腹的横向运动,操作形成共鸣的牙齿,颧骨和鼻咽的协同运动的操作等等都是被控制的被动从属的地位。它们的运动动作操作都是受心理意志控制活动主宰和支配的。人们经常说“用心歌唱”“用脑袋歌唱”就是这个道理。控制操作歌唱运动动作质量越高,形成歌唱技巧的质量就越高。

2.构建声乐学习的可控性的运动操作

歌唱运动技巧学习是建立在可控制的有操作性的基础上完成的。如在歌唱中练习喉咙打开的时候,我们只要控制操作喉咙吸气时会厌处有一团凉气的动作。喉咙就打开了。在歌唱训练中让学生反复练习控制操作在吸气时,喉咙会厌处有凉风的动作感觉,并反复控制操作喉头吸气的运动动作,直到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就解决了歌唱时,强调喉头落下打开的问题,在完成喉头打开的基础上,我们在进行下一项控制性的操作性练习。如我们把半打哈欠的运动动作加入到喉头打开的操作中。这就即控制操作的喉头落下打开的问题又控制操作了半打哈欠时声音挂上位置并从面罩出来的问题,只要准确的控制操作半打哈欠的运动动作状态,声音就能挂上位置并且能从面罩出来。如此累加控制操作性的训练,就建立了有控制性,有操作性的整体歌唱的运动动作体系。在声乐教学的心理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声乐技巧的学习,是建立在复杂的一连串的歌唱所需的肌体运动动作的控制操作的过程中。学习者控制掌握了歌唱技巧之后,如果不经常的练习(不予强化)就会出现生疏的情况,以至于不能完成控制性操作,不能完成控制性操作的原因,除了学习者心理和身体原因外还与学习者的控制性操作的运动感觉记忆消退有关系。为了避免控制性操作的运动动作时,由于泛化现象会出现很多多余的错误的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尽量抑制错误的运动动作的操作。建立否定控制、不强化它的控制。同时控制操作强化清晰的正确的歌唱运动动作,肯定它,反复控制强化它。通过强化控制操作正确的歌唱动作,加速了正确的歌唱运动动作的控制操作的熟练程度,推迟了和抑制了歌唱的控制性操作的运动感觉记忆的消退。

总之,构建声乐技巧学习的三要素是结合声乐教学中的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其研究实质在于整合歌唱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的实用性教學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声乐教学。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胡桂荣.歌唱运动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体育学院统编教材.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赵静.美声教学中的“非声乐技巧”[J].中国音乐艺术,2007(10).

[5]蔡觉民.运动觉与体态律动教学过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1).

猜你喜欢

声乐技巧操作性控制性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论社会保障绩效治理的操作性路径
杜威“反省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操作性另解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技术与情感
声乐技巧在少儿声乐中的运用
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招生考试指标的研究
初探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作用
浅谈如何处理声乐演唱和技巧的关系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少年拓展基地操作性研究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