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写作技巧分析
2018-12-03刘扬清
刘扬清
摘要: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寫作技巧独具匠心,既有极富表现力的个性化语言描写,以及简练生动、以形传神的人物肖像描写,又有别有一番意味的反讽手法和意蕴丰厚的重复艺术,多种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彰显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读之让人惊叹不已。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祝福》一文的写作技巧,旨在探索鲁迅先生写文的风格。
关键词:鲁迅 《祝福》 写作技巧
《祝福》一文,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首篇,作者以隽永洗练、生动传神的语言叙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表达了作者对受压迫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全文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个性形象鲜明独特,情节构思精妙得当,主题思想意蕴深厚,突出了作者出色的文字水平,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一、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
简练生动、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是鲁迅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成功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在《祝福》一文中,作者围绕人物艺术形象的遭遇,多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脸色和眼睛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祥林嫂的生活境遇、精神状态以及最终被迫走向绝路的苦难历程。
第一次描写:初到鲁镇时,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这是祥林嫂新寡后的辛酸写照,尽管生活困苦,但仍然对未来抱有一丝希望。
第二次描写: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时,她“头上仍然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失去了血色”“眼光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祥林嫂在鲁四爷家做佣人时的写照,这时的祥林嫂遭受了丧夫失子的厄运,历尽了生活的磨难,尝尽了人世的辛酸与悲苦,面临走投无路的境地,她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整个人陷入了黑暗的沼泽之中。
第三次描写:五年后,“我”重回鲁镇时,见到的祥林嫂是“眼睛窈陷”“精神更不济”“胆怯怕黑”“如同木偶人”“头发花白”,这是祥林嫂饱受丧夫失子痛苦折磨,又被社会中的人情淡漠所造成的凄惨写照,她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避如蛇蝎的人,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他人眼中,不幸的携带者。
第四次描写:在濒临死亡前,祥林嫂“脸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神色仿佛似木刻”“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在封建君权、族权、神权的多重迫害下,如同行尸走肉般,已变得麻木绝望,她已经全面崩溃了,毫无生存的希望。
纵观作者对祥林嫂的四次肖像描写,这已经高度概括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形象地揭示了祥林嫂是如何被封建思想和礼教一步一步折磨成“非人”的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这是对罪恶的封建礼教鲜明而无声的血泪控诉,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意蕴丰厚的重复艺术
重复是文学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它看似啰唆无趣,枯燥乏味,细细品之,实则是平中见奇,耐人寻味,意蕴丰厚,有助于烘托环境,推动情节发展,强化矛盾冲突,再现了人物心底的波澜,深化了主题意蕴。而在《祝福》一文中,鲁迅先生有多处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重复这一艺术手法,对人物灵魂进行剖析,可谓鞭辟入里。具体表现在:
1.祥林嫂的重复性言语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反复向他人诉说阿毛被狼叼走一事,开场白总是那句“我真傻,真的”,一次次不假思索的重复,涌出的是祥林嫂内心的痛楚和精神恍惚,说明祥林嫂内心深处产生了难以平复的巨大创伤,她认为是自己的照顾不周,才让儿子被狼叼走了,所以她陷入了极度悲痛的深渊中无法自拔。不仅如此,儿子是祥林嫂唯一的安慰,是祥林嫂希望的寄托,儿子一死,祥林嫂仅有的希望破灭了,这就增强了作品的凝重感和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在祥林嫂一遍遍地诉说后,人们由最初的“男人收敛起笑容,女人陪出许多眼泪”到“只值得厌烦和唾弃”,在重复的听祥林嫂讲述这一悲惨的事件后,大家的同情心没有了,有的只是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调侃、讥讽和嘲弄,揭示了旧社会人们的冷漠无情,突出了社会的畸形发展。
2.鲁四婶的重复性言语
年底祭祀,鲁四婶多次以“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的话语阻止祥林嫂帮忙,致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和心灵上再一次受到了打击和伤害,尽管鲁四婶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予以同情,但是在鲁四老爷的告诫下,她无意中充当了封建礼教的执行者和维护者,间接地导致祥林嫂走向死亡绝境。
3.描写“我”内心活动时的重复性语言
鲁迅先生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时,也巧妙地借助了重复艺术。其中,“说不清”一词反复出现,展示了“我”复杂矛盾的心理轨迹,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道德上对弱者的同情,但思想上麻痹、行动上软弱无力的一面。
三、别具一格的反讽手法
反讽手法是《祝福》一文中至关重要的写作技巧之一,作者巧借反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可谓别具一格,精巧绝妙。反讽的用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喜剧形式进行反讽,加强了人物悲剧的深刻性,深化了主题思想。作者在开篇就简练地勾画出了“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的新年气象,为鲁镇营造了一片喜庆、热闹、忙碌的氛围,这种祝福欢乐的景象与主人公“祥林嫂”凄惨死去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包含了作者强烈的反讽意味,揭示了鲁镇人情的冷漠麻木,同时增加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第二,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表现了作者极度的愤怒和悲痛。当人的感情发展到极致时,常常会以相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反话正说”的艺术手法,有力地反映了作者的鄙视、悲愤和厌恶之情。在《祝福》一文中,作者在表达愤怒和悲痛之情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反语,而这有着深刻的用意。如在描写“祥林嫂”到鲁镇西头的土地庙捐门槛事件时,作者写道:“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舒畅”“高兴”两个词语,是激愤和沉痛之语,是作者对吃人社会的辛辣讽刺和憎恨,祥林嫂抱着人生最后的希望去捐门槛,只是为了能做一个“正常人”,可是现实的无情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狠狠地将她推向了无尽的深渊,让她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第三,将反讽置于人物形象刻画中,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物“深处的灵魂”。作者在描写“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时,着重对其书房进行了一番描绘,尤其是那幅惹眼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对联的“缺位”,蕴含着尖锐的嘲讽意味,呵斥于无声,鞭挞于无形,不动声色地使道貌岸然的“老爷”原形毕露。
总而言之,《祝福》一文写作技巧高超而独特,艺术特征鲜明而富有个性,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凝聚了作者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的人生经验,值得用心去品读、思考和感悟。
参考文献:
[1]吴丽华.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J].教育探索,2016,(10).
[2]谭莉.论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7).
[3]崔绍怀.21世纪初期《祝福》研究综论——鲁迅小说《祝福》研究之二[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
[4]赵新顺.叙述层次制约下的言说边界——基于叙述学知识的《祝福》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3,(8).
[5]王顺顺.浅析《祝福》中的叙事手法、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J].开封大学学报,2011,(3).
[6]刘海波.挣扎在格雷马斯方阵中的祥林嫂——对《祝福》的另一种解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7]李伟.追求与挣扎的一生——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J].电影评介,2009,(20).
[8]陈冬梅.细读《祝福》——论创作技巧对《祝福》主题意蕴呈现的作用[J].名作欣赏,2009,(23).
[9]常丽纳.鲁迅乡土小说叙事中的多层次对话结构——以鲁迅小说《祝福》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8).
[10]孙红震.闪回:叙事主体内省的彰显——对鲁迅《祝福》的再解读[J].名作欣赏,2006,(20).
(作者系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中学高二41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