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天津市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分析与思考
2018-12-03薄云,李捷
薄 云,李 捷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唯一内容。对于未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众多地方高校来讲,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群)建设、转型发展以及新工科建设还是其目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词。天津市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教育转型发展政策实施推进情况的一个缩影,它所折射出的问题,包括国家政策本身的价值导向、地方政府和高校实施过程存在的惯性思维、认识误区和实践偏差,不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
一、“双一流”背景下天津市属本科高校发展的关键词
天津市属本科高校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办学历史相对较长,规模体量小,多由单科性院校发展而来,办学特色突出,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因长期以来办学思维的僵化与历史惯性,天津市属本科高校也存在着地方高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办学封闭化、无法很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通病,迫切需要转型。自2015年国家提出实施“双一流”建设以来,天津3所市属本科高校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于未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的其他高校而言,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系列教育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转型、新工科建设仍是其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词。
(一)转型发展
国家政策对转型发展的切入角度起初并非教育,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即便被写入专门的教育政策文件后,论证视角也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职业教育视野中的转型发展。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从“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2]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开始成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3]此后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于转型发展的解读均以职业教育作为切入点。二是普通教育视角中的转型发展。《意见》的颁布使转型发展的解读视角从职业教育扩大到普通高等教育。尽管地方高校的认知角度存在差异,但从国家政策来看,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据此,天津市也制定了《关于推进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部分有改革意愿且有一定办学基础的市属本科高校,采取整体转型、部分院系或专业(集群)转型等方式,开展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工作。在政策的合力推动下,天津不少本科高校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学校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党代会、教代会决议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形式予以明确。为提高高校的专业水平和对天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贡献力,2017年天津市教委从全市普通高校中遴选出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和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自此,天津市属本科高校的转型工作开始有了项目推动和经费支持。
(二)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建设
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天津有3所市属高校——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12月,天津市也公布了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其中“一流学科”面向部属高校和市属本科高校,来自天津17所市属本科高校的40个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占总数的一半;一流(培育)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则全部面向市属本科高校,分别有3个学科和81个学科(群)入选(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此外,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天津市还实施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项目,对“双一流”建设进行整合。根据相关文件[4]要求,天津市属本科高校结合各自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陆续编制《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方案》,分别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编制天津市“双一流”建设实施项目及具体建设方案,推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自此,天津市的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建设也有了项目抓手。
表1 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建设的高校分布
资料来源: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文件《市教委关于公布天津市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的通知》(津教委办〔2017〕130号),天津市教委网站。[5]
(三)新工科建设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大背景下提出的新工科建设,更侧重于工程教育,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并试图通过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质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基础上,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统筹推进新工科建设改革工作。为促进天津地方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天津市属高校也根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要求,跟踪总结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2018年3月教育部认定的首批612个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天津科技大学、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商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院和城建大学等均有项目入选,工程教育,尤其是先前具有良好积淀的工科类学科专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平台。但因实施时间较短,其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
二、天津市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推进情况分析
2016年笔者曾跟随课题组先后调研了天津10所市属本科高校(不包含独立学院),对高校转型的基本思路、转型路径、制约瓶颈、主要困难和问题等进行深入了解,2017年和2018年又分别对先前调研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追踪研究,了解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和转型发展情况,希望通过调研得出对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建设性的、针对性的研究结论与启示,进而指导地方高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天津市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政府推动下高校共识基本达成
为应对地方高校发展中的历史惯性和僵化思维,国家对转型发展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而且不只停留在宏观引导、顶层设计上,还从转型方式与具体路径上加以引导,《意见》就列出了12个具体任务、6大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来引导转型发展,保障转型的顺利实现,甚至提出“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学校类型定位和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学校章程、党代会教代会决议的形式予以明确” 的要求。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天津市属高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类型已逐渐明晰。从被调研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发现,虽然对“应用型”心存顾虑,但是他们对于应用型发展已基本达成共识,具体就人才培养类型的表述来看,学校一般不会直接提出“应用型”,通常会加上一些修饰语,如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性应用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或者“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虽然有所变通,但“应用型”培养目标已经得到了体现。
(二)高校转型发展推动冷热不均
虽然在文本层面,天津市属本科高校关于“应用型”发展已基本达成共识,甚至部分学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应用型”办学之路,但在实际调研访谈中,受访人员对“应用型”办学达成的共识度是有差异的。有的学校达成的共识度较高,尤其是校领导,抓住变革的有利时机,迅速作出反应,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就是这类高校的代表。因对政策的高度敏感性,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3年就积极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该联盟虽然是地方高等学校发起成立的民间的、学术性机构和协作组织,但因教育部推动,还是吸引了众多高校参与。无论是成员之间提供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还是与国外学术组织和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中,该大学表现都非常活跃,使学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增。但对天津不少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暂且不说行动计划,仅就关于转型发展的共识度就小得多,不少高校所达成的共识仅限于校级领导,中层领导及普通教师存在一定的抵触排斥情绪,全体教职员工上下达成一致的相对较少。在具体落实上,有的高校虽明确提出转型,但进展缓慢;有的高校甚至根本不提转型二字;有的高校尽管一直比较注重应用型,但是在转型政策面前,反倒畏首畏尾,认为“应用型”相比“学术型”低人一等,直接提出向“应用型”转型会让社会对其产生误解。转型发展在天津市属本科高校中存在严重的冷热不均现象,而现象背后则是办学基础、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差异。
(三)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开展转型之路新探索
高校转型发展需要产教融合支持系统的保障,无论是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还是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的建立,都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为此,天津部分市属本科高校,尤其是具有行业办学背景的开始了转型发展道路的探索。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此为依托,先前具有行业办学背景、后因管理体制改革而淡化行业办学特色的高校开始利用其与产业、行业的密切联系、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不断向行业靠拢,整合优化行业优质资源,并将此发展成为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隶属于原中国轻工业部、国防工业局、商业部等部委的天津科技大学与北京工商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组建的“京津冀轻工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天津城建大学与北京建筑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立的“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组建的“京津冀心血管精准医学联盟”等。因行业属性较强,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学科设置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优势,这类高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探索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此外,研究生教育的转型是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相比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壮大。目前,在各高校所录取的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基本达到了1:1,相比转型发展之前,部分高校的这一比例甚至还出现了“倒挂”现象,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研究生录取总数的比例达到60%。
三、对天津市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反思
(一)观念先行: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二元对立观
目前,天津市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之所以推进缓慢,正是因为高校的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校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市属本科高校对转型发展普遍存在认识误区:从国家政策出台和具体推动部门来看,最早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要求的教育政策文件是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是在职业教育框架内谈转型发展,2016年初提出的产教融合项目也是由职业教育司而非高等教育司牵头实施,甚至2017年颁布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中,转型发展也只是作为“职业教育产业融合工程”的具体举措而提出,这不免让高校产生“向应用型转型就是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想法。而地方政府虽然根据国家规定出台制定实施方案,但更多地是对国家政策的传达与解读,在结合地方教育发展实际、打消地方高校的疑虑方面并未做太多工作。
目前高校的疑虑主要集中在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两个维度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具体包括:(1)在办学层次上,认为“应用型”是高职的定位,向“应用型”转变和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会降低学校的办学层次,影响学校多年积淀下来的办学声誉,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学校的生源和毕业生就业。(2)结合天津的办学实际,在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大背景下,市属本科高校会认为,地方院校转型与职业院校“升格”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向应用型转型就是向职业教育靠拢,而职业教育目前仍停留在本科教育层面,且社会地位不高,转型就意味着学校要降格发展。可以说目前之所以部分本科高校选择“观望”的谨慎态度,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二元对立观。这就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引导高校正确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地方普通高校转型是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大框架内的一部分,转型发展既不是降格,也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原有办学理念的重新调整。[6]应用型本科归根结底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边界正在逐渐淡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普通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层次。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引导高校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打破社会各界对学术性教育的迷思和对职业教育的误解,跳出“应用型就意味着不搞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会削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误区。只有转变认识,统一认识,才能激发高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政府统筹:架起社会、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桥梁
虽然2015年国家就已出台《意见》,但就实际推动情况来看,“双一流”建设是一种国家荣誉,转型发展更像是政策扶贫,无论从舆论宣传力度还是社会关注度来看都比“双一流”建设小得多,推动也明显缓慢。直至2017年8月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才首次对应用型高校建设专门立项予以支持,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是历史的突破。但从覆盖范围来看,该项目首批仅支持31个项目,尽管投资力度较大,但对全国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实属杯水车薪,辐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天津的推进速度几乎与国家同步,也是于2017年8月才公布入选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的高校名单,其中天津工业大学等15所市属本科高校的145个专业入选。因目前实施还尚未满一年,这些专业转型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也未完全发挥出来。
“转型的责任在地方”,无论是观念的引导还是实践的推进。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于“谁应转、谁先转、转什么、怎么转和如何评”等来保障转型发展顺利推进这些具体问题上,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首先,政府应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整体目标框架内来统筹考虑、谋划布局。其次,鉴于实践中产教融合、教师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单凭高校自身根本无法解决,政府应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财务、人事部门的协调,实现多方联动,减少内耗。最后,政府还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的规划引领,通过“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尤其要利用好评估这一教育指挥棒的作用,引导高校明确办学方向,理清办学思路,坚持应用型、特色化发展道路。此外,政府还应强化社会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创新。调动企业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而为我市本科高校形成“校地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造条件,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转型发展的新氛围。
(三)高校抉择: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寻求变革
关于向应用型转型,尽管市教委提出天津市属本科高校可采取整体转型、部分二级学院或专业群转型等方式转型发展,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地方高校,尤其是先前没有太多行业企业背景的本科高校都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难免存在畏难情绪。但高校对此还是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双一流”建设只是当前国家和地方整体布局的一部分,转型发展已然是大势所趋。诚如有学者所言,“(对具体高校而言)要处理好国家整体布局的‘双一流’建设任务与高校整体建设的关系。国家布局的一流学科建设并不是高校重点建设的全部”。[7]对于天津市属本科高校而言,“双一流”建设并不是所有高校发展的重点,而“向应用型转变”则是我市教育深化改革,包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一个时期,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天津市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上下应统一认识,处理好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充分利用好天津市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群)建设以及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平台,对接主导产业,长远谋划学校发展。改变“等、靠、要”的传统思维方式,主动寻求变革,在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上,找准自身与企业双方利益的结合点,推动企业积极介入教育过程。对于具有行业办学背景的高校,还可以尝试着使因管理体制改革而与行业中断的联系得以恢复,积极向行业靠拢,回归行业,重塑办学特色,探索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