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思维差异在句型表达中的显性显现
2018-12-02王柯
王柯
摘要:汉英两种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显性表现形式和载体,汉英语言不同的表达模式和句式体现了汉英的思维的差异,思维的差异在表达上的体现主要在于汉英表达中主语的差异、定语顺序的差异、重心的差异、被动语态的差异等。
关键词:汉英;思维差异;句型
一、汉英主语的差异
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句子是思维语言表象化的信息排列组合系统,句子是思维线性的存在形式,东方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注重意的传达,即意合,东方人注重直觉、悟性、含蓄、委婉。西方人注重分析、逻辑、理性。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可见思维对语言有着决定性作用。老子曾提出“人是万物的主体”的人,庄子也在《齐物论》中提出“万物与我为一”,孟子的儒家思想中也提到“万物皆属于我”。这种源远流长的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对汉语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汉语经常直接就此陈述主体,因此汉语中存在很多隐去主语的句子。
东方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悟性”,“含蓄”,在汉语中的体现就是汉语中存在隐形的逻辑和主语,不强求语言外在形式,对语言的理解也要从抽象或潜在含义中理解,而不是外在形式上。这些从中国古诗词中得到更深刻的体现,汉语诗词中常省略主语。如: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四句话当中,第一句松下问童子完整的表达是“我”在松树下问童子,汉语省略了“我”这个主语。这句话翻译成英语是I asked the lad under the pine tree.在英译的过程中添加了主语“I”。第二句言师采药去完整的表达是“童子”言师采药去,汉语省略了“童子”这个主语,翻译成英语是:The lad said the master had gone for medical herbs.在英译的过程中添加了“The lad”作为主语。第二种情况是隐含的主语,这种情况要靠解码的方法深刻解读作者意图并找出暗指的主语,这深刻体现了汉语意合的特征。
风
解落千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如果不看诗的题目的话,四句诗没有一个主语,需要读者自己解读。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历来提倡“悟”,以“意”贯穿,这一重要体现就是汉语大量存在无主语句子。汉学家王力说过:“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所以中国语法以达意为主。”(陈安定:5)。汉语句子的表达以达意为主,常存在主语省略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汉语虽然没有古诗词含蓄,但汉语的意合特征及大量省略主语的句子。如:
1.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和茶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Liquor and tea are necessities in the life of Chinese people.
2.现在全世界各地都在学习中国功夫。
Nowadays,Chinese Kung fu is being learned all cross the world.
3.最能代表中国功夫的是太极拳。
Tail chi is the best representative of Kung fu.
4.下雨了。
It is raining.
二、汉英定语顺序的差异
由于汉英民族不同的基因物种的区别,这些区别不仅体现在外貌上,还体现在不同的思维上。除此之外,汉英民族不同的地理、历史生活环境、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文化模式和社会政治制度也造就了两种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表达风格与形式的内在规律离不开最深层面的思维本体。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在本质上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织在一起的活动”。
英语民族在语言上反映为中式理性思维,讲究局势的完整性、逻辑性,大多有完整的主谓宾,句子的复杂化会通过明显的连词、介词等在主干基础上扩充、叠加。汉语中“我”为小,英语思维中“我”为大,理为大,这就体现在定语顺序上的区别。汉语思维曲径通幽,英语思维直截了当,所以,汉语经常先说时间、条件等修饰词。英语思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往往先说中心词,然后说限定修饰词。
1.您可以向我们咨询任何您感兴趣的产品。
You could consult any product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with us.
在这句话中,中心词名词product在英译中放在了定语前面。
2.中国给数百万在线零售商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销售商品的机会。
China provides opportunities to millions of online retailers to sell goods at very competitive prices.
在这句话中,在英译的过程中,名词opportunities 放在了修饰语的前边。
3.英语是一门容易学但是难精通的语言。
English is a language which is easy to learn but difficult to master.
在這句话中,定语中有动词时,一般用定语从句做后置定语。
4.现在农村和山区的儿童可以与沿海城市儿童一样上音乐和绘画。
Children from countryside and mountain areas can enjoy music and painting class like the children in costal areas do.
在这句话中,“农村和山区的”儿童这个表达片段,儿童是名词中心词,“农村和山区的”是定语,在英译的过程中,将名词放在了定语的前面。
三、汉英句子重心不同
萨丕尔在其著名的《语言论》中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思维只不过是脱去了外衣的语言”,“语言形式的无限变异,也就是思维的实在过程的无限变异。”。汉语语言思维含蓄、委婉、喜铺垫和渲染,所以汉语局势多重心在后,修饰在前。英语思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眼点放在句首,再附加各种修饰和条件。汉语“悟”性思维,喜欢从侧面说明问题,先阐述主体发生的环境、条件、时间,因而形成了先因后果,先时间后事情,先环境后发生,客观叙述在前,性质评价在后的句子表现形式。
1.学好英语是重要的。
Its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在这句话中,评价词“重要的”在汉语中放在了后面。而在英译过程中,“important”放在了前面。
2.我们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各国人民应该共处,这是正确而必要的。
We believe that it is right and necessary that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should live side by side.
由上述句子可见,汉语的习惯是叙事在前,表态在后,英语的习惯是表态在前,叙事在后。汉英重心的区别反映了汉英思维的差异。
四、汉英语态的差异
孔子强调“悟性教育”。老子强调“无”中生“有”,庄子强调“得意忘言”。而英民族注重分析、形式、论证。西方哲学家往往同时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作为研究的对象,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提出的三段论也有逻辑演绎推理的范畴。西方哲学历来与自然科相结合,这也表现在语言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所谓“形合”就是主语句子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并有连接。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他说:“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hensive),而西方则是分析的(analytical)”。(陈安定:276)。汉语思维注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主客体相互融合,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发出有意识的动作和行为,在语言表现上,汉语常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所以句式句义呈现出隐含式。如:
教室打扫干净了。
The classroom has been cleaned up.
这句话隐含的是,“谁”把教师打扫干净了,或教室被“谁”打扫干净了。所以在英译的过程中,要按照英语的思维习惯,把隐含的主语补充出来,这时就要用被动语态来表达。汉语主体意识强,导致汉语多主动语态句子,少被动语态句子。英语讲究语法,注重分析和逻辑,思维讲究理性和精确,所以英语不仅重视时态,同时注重主谓宾的完整。汉语中隐去的主语,英语在表达时多会加上,所以就大量存在被动语态的句子。如:
1.相传,在明清期间,茶馆遍布全国。
It is said that,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tea houses could be found all over the country.
在这句话中,“相传”用了被动语态,注重分析与逻辑。“茶馆遍布全国”改写成了被动语态,以此强调茶馆的重要性,也保证了英语表达的完整与严谨。
2.人不可貌相。
A person cannot be judged by his appearance.
3.英语之夜推迟到了下周六。
The English evening has been put off till Saturday.
英语之夜是一个活动,是没有生命不会发出主观动作的,这个时候英语之夜作为主语时,就要翻译成被动,说明英语之夜这个活动被谁执行和发出的动作。
4.这些基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购买书籍,使116万多所中小学受益。
These fund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ids and to purchase books.
基金是没有生命的,基金的使用只有依靠人,所以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基金被人使用,当“基金”无生命的物体作为主语时,就应当处理为被动。
参考文献:
[1]Rutherford,W.Second Language Grammar:Learning and Teaching[M].Harlow,Essex;Long2 man Group U K Limited.,1987.
[2]余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4]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王力.王力文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6]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