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文化 共话诗意校园
2018-12-02王红
王红
摘要: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学校教育是一个理想的场所,让孩子们书声朗朗,耳濡目染,日熏月陶,共话诗意校园,何愁经典不传承?而如何有序的创造这种文化氛围,却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我和本校的语文教师为此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
关键词:经典文化;诗意校园;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诗经》一开口就把诗歌诵成一部我们民族的圣经。示爱则唱“关关雎鸠”,婚嫁则歌“桃之夭夭”,思卿则吟“在水一方”,盼君则鸣“悠悠我心”……将儿女情长与天地山河咏唱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唐诗,平仄之间,绣口一吐,盛唐风流便跃于纸上。宋词,从诗经的高山流下,从唐诗的群峰泻出,让大宋王朝灼灼其华,姹紫嫣红。元曲继承了唐诗宋词的清丽婉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低吟浅唱。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就这么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吟咏至今,其形式之精湛,技巧之高超,音韵之优美,节奏之动人,感情之丰富,哲理之深邃令人叹服。
语文,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母语教学的基础课程,语文,在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它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2017年9月,全国中小学统一了语文教材,这是一个极为明智的举措。可以说,语文的春天来了。新编教材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加重了文言文,包括古典诗詞的分量,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初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如何提升这一阶段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得到的。随着新教材文言文分量的加重,文言文阅读,特别是诗歌阅读,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以“诗教文化”为主题,以“诵读经典、涵养气质、浸润生命”为核心价值观,秉承“诵读古今美文、传承中华文化、培育爱国情怀、丰富人文素养,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宗旨,进行了教改尝试,现将相关体会总结如下:
一、营造氛围,构建诗意校园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为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教育,突出“诗教文化”的主题,我们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利用各种平台,精心设计了一些校园诗词景观,将名人事迹、名人哲理、古代诗歌……随时展出,着力打造诗韵校园环境,真正做到进校园即见诗联,时时处处都有诗联相伴。
(一)国学墙。我们学校的整体环境“朴实、雅致”,诗意随处可见。我们把“桃李竞芬芳,于斯为盛;杏坛多俊秀,惟此有材”制作成对联,悬挂在校门口。把“一片忠义心,明月照秋水”“义襟赒梓里,孝养备兰陔”“结茅覆短椽,仁风追太古”“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百礼既至,有壬有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宣扬“忠”“孝”“仁”“义”“美”等传统道德规范的古诗词制作成液晶屏,张挂在学校主干道两边的宣传栏里。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励志名句制作成横幅,把“伯牙绝弦”“孟郊思母”“推敲”等古诗词故事制作成宣传画,张挂在办公楼、教学楼、科教楼、食堂等回廊的墙上。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每一处草木都成教育资源,每一块砖瓦都体现引导和熏陶,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国学诵。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利用晨读课、语文课、课外活动课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朗诵活动。有单独朗诵、男女轮诵、多人朗诵;配乐朗诵、舞台朗诵、视频朗诵等。特别是情景式朗诵,朗诵之外,混合有影像背景、声光配合、后景人物剪影构图等,有时小品表演、舞蹈演出穿插其中,花样繁多,令人叹为观止。学校还利用广播音响,每周一、三、五中午休息,开展10分钟的“经典诵读”,让学生享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三)黑板报: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是班级的文化墙。各班都精心安排了“唐诗、宋词”板块,荟萃了经典诗联、名人佳句;时常展示学生创作的诗联佳作。我曾经的学生岳嘉汉同学曾在初中毕业的前夕,写下了一首诗《谢恩师》: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春种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280班的一幅幅对联佳作:“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川。”“青龙跃邵水,雪峰坐资江。”“黄莺鸣翠柳,灰燕剪春风”……更是令人叫绝。
二、多方合力,打造诗意教师
诗教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此,我们教师大力开展读书活动,老师们先购买古典诗词知识手册阅读,掌握阅读语感及常识,延伸自己的知识视野,再以丰富的文化底蕴,演绎生动活泼的课堂,带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让学生在广阔的诗意空间里自由驰骋。我们还通过“师徒结对”,采取互帮互助、相互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学校还邀请诗词创作的专家作专题讲座,从而打造出了一支充满诗意的教师队伍。语文教研组长莫劲光老师的课堂谈吐优雅,风趣幽默,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课堂感觉如沐春风。青年骨干教师钟琳的语文课语言优美,妙语连珠,情感丰富,充满了诗意,学生随着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而动容。
三、诗意教学,呈现诗意课堂
我们的课堂是充满诗意的课堂。老师们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经典诵读”,形式多样,课堂活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精彩的导语常常把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更让他们品味知识之花的芬芳,采撷充满魅力的智慧之花。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何种文学体载的教学,都可以将诗词教学灌输其中,开启诗意熏陶,我校青年教师姚武解在教小说《驿路梨花》一文,进行拓展延伸,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内容,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班上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动脑,纷纷相对:“古道枯叶时时落”,“雷锋精神代代传”,“山坡野草年年绿”……这样诗意的课堂,谁还会觉得语文课单调无味呢?
四、搭建平台,创设诗意创作环境
我校利用“雪松文学社”这个平台,将全校文学爱好者吸引来,重点进行诗词教学讲座及文学创作活动。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诗教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活动,教师明白了怎样写诗,该如何指导学生写诗。学生学会了写诗,创作兴趣大大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校园古典诗词创作小幼苗:朱媛、杨玲媚、邹军、刘震宇……这批“小小诗词创作家”,他们的作品不少作品都发表在《邵阳日报》、《科学新报》等上面。朱媛同学的《踏春》“春草池塘鱼正肥,青烟细雨人忘归。犬吠哇鸣声不尽,牧童嬉戏燕相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借传承中华文化传统这缕东风,我校师生诗意文化初见成效。教师中,涌现出了一批古典诗词创作能手,他们的作品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邓小鹰老师的《一字诗》“一山一水一片池,一天一地一轮日,一光一影一弯月,一颦一蹙一相思”发表在《邵阳晚报》上。
五、开展活动,丰富诗意课余生活
在唐诗宋词谱成的音律里翩翩起舞,在诗詞接龙的游戏中品味余韵,在师生对诵的氛围中升华校园诗情,在百人的诵读中感受美文……这就是我校学生课余生活中的“诗意”景象。我校的经典诵读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在活动中,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成长”,“在朗朗读书中与古人对话”“在学习现代文化知识的同时,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2012年,我校学生的经典诵读节目获市特等奖。
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是炎黄子孙,祖国创造、流传下来的经典灿烂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传承。有名人曾说过“一个有诗意的民族,定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而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者、人类灵魂工程师——老师,我们更是责无旁贷。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电子产品充斥社会的每个角落。读书,特别是读纸质书,倒成了一件奢侈品或说不入时的代名词,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说一句:孩子们,丢下那些电子产品,拿起我们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给自己寻一僻静处,读一读我们祖先的经典诗词,欣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绮丽,品味“种豆南山下”的闲暇,感受“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体会“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追寻“断肠人在天涯”的足迹……定会让你的心灵如沐春风,定会给你浮躁的心寻得一处澄净的理想场所。走在这条远离尘嚣而充满诗意的路上,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定会扑面而来。虽然前方“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柳暗花明又一村”终将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