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观”指导实践

2018-12-01叶翔凤杨擘

决策与信息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习近平

叶翔凤 杨擘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观”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其科学内涵包括认识观、总体观、底线观、人民观等,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的思想理论,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现实问题,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用习总书记的“三农观”指导实践,就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强起来;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让农村美起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农民富起来。

[关键词] 习近平;“三农观”;农村;农民;农业;农业供给侧;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C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12-0052-07

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的思想理论,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现实问题,形成了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与顶层设计。

一、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观”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的“三农”认识观

习近平的“三农观”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坚持唯物辩证法,就是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注重当前发展和长远战略统一起来,把历史方位与行动纲领统一起来,把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斗争和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

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1]

习近平从历史和他领导农村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深入思考“三农”问题。他曾经在陕北农村插队7年,之后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分管或领导过农业工作。由于这些经历,他对农业、农村、农民都有深厚的感情,对“三农”问题也有持续而深入的思考。习近平指出:我们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三农”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既讲大逻辑又说大众话,体现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洞察、对农民的殷殷情怀。比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等。这些生动语言,无不体现了习近平高瞻远瞩与深接地气的完美结合。這既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实践典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的新境界,更是指导中国“三农”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的“三农”总体观

“三个必须”是对“三农”工作基础性地位的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三个必须”,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三农”强、美、富与国家强、美、富之间的关系,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全局性问题,是对“三农”工作基础性地位的总把握。

“三个不能”表达了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重视的决心和态度。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这是从历史维度审视“三农”发展得出的重要规律,表明了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松劲的决心和态度,明确了我们党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宗旨使命。

“三个坚定不移”从全局角度明确了“三农”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三个坚定不移”在关键时期释放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强烈信号,表明了我们党坚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既是加快农村改革的响鼓重槌,也是推进“三农”发展的必由路径。

习近平的“三农”总体观,是指导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三方面的论述主题一致、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既有着眼长远的战略判断又有立足当前的政策部署,既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和发展,既有历史经验又有现实思考。这些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三农”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定自信和对亿万农民群众的责任担当,是指导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不能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改垮了”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底线观

习近平强调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他明确指出,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3]。这些思想彰显着鲜明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底线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提出“三权分离”,即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相互分离,回应了家庭经营本身的产权构造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经验总结,也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2016年4月,习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小岗村大包干等在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他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巨大变化,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3]。当前,农业农村是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政策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习近平强调,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四)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不搞强迫推进土地流转的人民观

习近平强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当分离,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鼓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习近平指出,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观”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好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观”,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关系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前景,对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在中央“三农”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主要农产品产量逐年递增,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基础依旧比较薄弱,农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发展差距。进入新时代,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力以赴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事关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事关国内需求的稳步拉动,事关農村脱贫攻坚战的完全胜利。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观”是战略高度、全局视野的“三农”论述,体现了对基本世情、国情、民情的准确把握。

(二)践行为民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光辉历史,正是由于在各个时期都能紧紧依靠广大农民,以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为农民群众不断解决实际困难,带领广大农民一心一意跟党走,才能使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村美丽面貌、满足农民富裕愿望,农民群众才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从而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指导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农业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转型期,农业发展面临着过度强调发展规模、环境资源压力增大、从业人员素质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要化解这一系列矛盾问题,推动实现乡村振兴,任何时候都不能对“三农”工作掉以轻心。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观”是对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强农惠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明了“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方法,必将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实现“中国梦”“强农梦”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5]。实现中国梦,“强农梦”是基础。薄弱的农业基础、陈旧的农村面貌、低廉的收入水平、巨大的城乡鸿沟,无法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天大树。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将农村稳定好、将农民引导好、将农业发展好,我们就把握住了“三农”工作的关键。

三、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观”指导实践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成效看“三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观”,就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村发展新旧动能转化,着力补齐各项短板,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强起来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现阶段农业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但农业供给质量不高的供需不匹配现状而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普通的农业结构调整有着本质不同,它不仅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同时也是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优化。从农业生产端而言,要稳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从要素投入、产品种类、农技推广、区域划分和主体结构等多方面发力,切实提升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大力倡导绿色理念,全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真正实现新形势下农业供需关系平衡。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做好“稳、进、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要立足经济社会全局,以“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农业农村发展基本任务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全力维护好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要大力深化农村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农村活力。

(二)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建设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3]。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持续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步發展。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村民享受公共服务满意度。要切实开展农村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积极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和绿色生产方式。要尊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乡风民俗,注重传承保护乡村优秀文化,努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形成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谐安定的崭新气象。

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广大农村地区与全国一同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要以习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农民分布散、村情差异大的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规划和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总体规划,按照村镇建设的独特规律稳步推进,努力扬长避短,注意保留乡土气息,维护原有内涵风貌,做到既看得见山水、又留得住乡愁。

不断完善农村不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基础设施,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各级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议事日程,加快农村稳步发展的步伐。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确保公共服务覆盖每个农村和农民工输入人口较多的地区,使每位村民和城镇新市民都能享受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3]。在农村地区开展精准扶贫要注重结合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经济结构,在当地发展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具有较稳定市场回报的绿色产业,提倡授人以渔,使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不二法宝。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和细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具体办法,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鼓足干劲。要建立覆盖更广、受益更大的社会保障网络,对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家庭要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同时帮助鼓励其他农村贫困家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收入可持续增长途径,确保每个农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述评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 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 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6-04-29.

[4]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19.

[5]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 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

[责任编辑:胡 梁]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农民习近平
耕牛和农民
农民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标题党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