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大学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比较及启示

2018-12-01王小辉王文虎陶林娟

计算机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程课堂教学

杨 雨,王小辉,王文虎,陶林娟,胡 姣

(平顶山学院 计算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0 引 言

2017年9月,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实施方案及建设高校终于尘埃落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如何在未来的竞争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且有竞争力的一流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创造型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重大的科技发现、ESI高被引用论文等大部分来自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与它们的本科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目前我国正处于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考试形式已经制约着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双一流”建设以及应用型大学转型必须要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借鉴和学习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它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优秀做法[1-4],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科研、“双一流”学科等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课堂教学的不同

1.1 教学材料

美国大学的大部分课程一般不指定固定教材,教学内容灵活,授课教师学期初都会推荐若干参考书,下发阅读材料和课堂材料,基本上就是主讲教师自己组织的知识点案例、自编讲义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或科研成果,学生所学内容相对比较新颖和前沿,课程设置更贴近社会实际[1,5]。相对地,中国的课程一般采用固定的教材,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时候与现实需求衔接得不是很好,从而导致学的知识用不上,本科毕业生不如技校生,大学教育定位、毕业生技能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匹配,毕业生就业难。

1.2 课堂容量

相比较而言,美国大学每节课的课堂内容量比较少,大约是中国目前比较普及的PPT授课方式容量的一半,但美国教育更注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发散、实践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中国课堂偏重讲解理论,实行填鸭式教育,对于知识点强压注入。美国高校工科专业实验性课程比重和内容知识量比较大,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国内的实验性课程差别较大,学生必须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用心思考才能做好每个实验[6]。国内的课程实验中,学生大多照着实验书上的内容,依葫芦画瓢即可做出,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1.3 辅助教学系统

美国高校基本都有专门的综合辅助教学系统,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专有账号(ID),用于登录学校的各个系统。教师可以在系统上发布相关课程信息、讲义、作业、相关课外读物等,学生可以在线查看、下载相关读物及提交作业。学生一般要在课前阅读大量的课外资料,课业的时效性很强,超过截止日期将无法提交作业,因此全部课程拿A并非易事[7-8]。国内大部分高校很少有这样专门的教学辅助系统,从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探究性活动的实践。

1.4 师生互动

美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比较活跃,提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推理及动手能力。这与教师身兼“导演”和“演员”双重身份,学生却是“观众”的中国课堂有所不同,美国教师更像是“导演”和“评论员”,学生才是“演员”。经过课堂问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及综合素质,将学生个性与当前社会现实紧相连,进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1.5 做笔记

美国课堂上,学生有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对于课堂上的案例、衍生知识、待验证理论等都进行详细的分类记录,并在课后予以解决。中国学生记笔记的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停留在教材上画画重点,很少对重点问题进行思维发散分析以及实践论证,导致对理论背后的真实原理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创新。

1.6 互动主体

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是美国课堂的特色,其中互动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美国学生敢于表达,对于不懂的知识点及时向教师发问,教师现场解惑,课堂气氛宽松活跃[9]。在中国,大部分学生性格比较腼腆,机械式地接受填充,“不懂、不会、不问”是我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1.7 考核方式

美国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是由平时出勤、当堂quiz测试、课堂讨论、课堂游戏、案例分析、平时作业、结课汇报、期末考试等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期末考试多半采用半开卷形式,教师会允许学生带一张有该门课程相关知识点内容的草纸,因此它侧重于边学习、边检验,从而保障学习效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10]。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一般是把期末考试作为评判该门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学生在考前一周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备考,从而导致总体学习效果不理想。

1.8 注意力

在美国,大多数课堂秩序比较好,学生自律意识强,基本上没有玩手机的,而中国课堂“低头一族”很多,上课过程中学生大多只是被动接受。在美国,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为课堂继续下去充当着相应的角色,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整个教学活动中[9-10]。

1.9 诚 信

美国学生考试基本上不抄袭,因为比较重视诚信教育,考试抄袭的代价也比较高,而且美国一般是半开卷考试,同时平时作业和表现占了很大比重,所以基本上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自己能拿到多少分。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需要反思,无论是考试制度,还是考试形式方面,都值得向美国借鉴。

2 课后实践的不同

2.1 办公时间

美国教师的办公地点相对固定,每个教师都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办公室,每周的办公时间都张贴在办公室门口,方便学生提前预约。中国高校在硬件条件方面相对不能保障,课下很难找到教师辅导。如何配套这方面的资源并建立坐班制度,以便学生课后预约,同时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助 教

针对大部分比较薄弱的数学课程,美国高校一般聘请高年级的学生或者研究生当助教,除了免除他们的学费外还额外发放一部分津贴,他们只需没课时在实验室为其他同学提供辅导,这样既巩固了助教的原有知识,又丰富了自身阅历[2,11];既节约了教师时间,使得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又发挥了助教在师生间的良好纽带作用。在中国,助教存在和发挥实质性作用的高校相对不多。

2.3 调 研

大部门美国教师的课业经常涉及调研实践,通常情况下3~5个学生组合为一个team,每个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对理论知识进行加工与梳理,然后搜索资料,深入一线了解具体情况,建立对应的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2]。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中社会调研环节却较少,有时候出于安全角度怕承担责任,从而省略掉相应的调研环节,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从而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4 参与国际会议

美国高校从本科生阶段都逐渐融入科研中,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院系也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会议,给予补贴(汽油补贴);美国大部分学校专门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基金,这样既能尽早开阔他们的眼界,又能使学生获得一些科研经历及人脉资源。在中国,学术会议也只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这样不利于相关领域知识的衔接以及创新思维的尽早培养,我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出台相应的措施。

2.5 多元化就业渠道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因而具有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学生处处都透露着浓厚的爱校情结,喜欢穿带学校logo的校服。美国学校经常组织优秀校友返校活动,通过这样的渠道,一方面能够全面了解返校校友的就业去向及现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积极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优秀校友的交流,可以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而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的发展。中国也应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2.6 图书馆的利用

在美国,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发挥到了极限,学生课下时间经常去图书馆学习,而且图书馆开馆时间很长,晚上能开到凌晨。图书馆内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学生可以随时休息或进行集中讨论[7]。中国学生除了考研或者期末考试前,平时入馆率相对较低,一方面可能是目前大部分学生课下学习意识尚未培养起来,另一方面可能是高校图书馆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和开馆时间较短,因此需要在硬件以及制度上给予保障。

3 教学启示和实践应用

3.1 教学启示

3.1.1 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合理教学内容的取材应兼顾教材的现实性和前瞻性,但任何一本指定教材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取舍、某些非知识点的详略程度上都不相同,甚至对同一知识点的描述思路、讲解方法和应用举例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不能禁锢在某一本教材上。教师应直接适时地补充相关学习材料,特别是最新的研究进展,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查阅相关主题的书籍或网络资源,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多角度深入理解知识,培养信息检索能力和分类整理与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还应该重理论与应用和实践结合,将教学内容组织为有趣的、直观形象的知识应用型案例。在教学内容的难度方面要适当控制,做到难易结合,通过容易的教学内容与案例,引导学生入门并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难度高的教学内容和案例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教学方式是将教学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启发与应用,实时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反映,必须增加一定的师生互动环节。单纯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必然要转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3.1.2 课后学习和实践指导

课后学习是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工科课程的课后实践指导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加有效地把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并综合应用解决新的问题,有效培养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课后学习和实践指导主要有教师指导、学生指导或两者相结合3种方式,总体上第3种方式比较合适,可聘请高年级学习好的学生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并将指导中的困难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集中指导。这样生生互助比较便利,有助于形成长效的学习团队,同时能将教师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高效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此外应该针对课程特点开发或配套对应的教学辅助系统,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练习平台。

3.1.3 考核方式

考核过程化可有效引导学生将工夫用在平时,通过平时的考核作业,有目的、有步骤地收集资料和设计方案,有条不紊地实现一个阶段性的小作品或者完成一个小课题,为后续内容的学习以及综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教学实践应用

鉴于美中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及课后实践的启示,我们对某二本高校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两个专业的C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实践指导、考核方式过程化等进行全新的设计,并对比分析改革效果。

3.2.1 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改革。

自编教材,并以谭浩强教授主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为辅,采用课程组授课的方式。课程组成员将教学内容组织为有趣的、直观形象的知识应用案例,利用教学案例贯穿整门课程,更便于学生掌握。教学案例有入门级的像计算器一样有趣又容易的教学内容,也有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像选手评分管理系统一样的难度高的教学案例,按照知识模块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2)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方案。

(1)任务下达环节。教师提前把单元任务安排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在课前进行自助学习和讨论,在助教的引导下完成对任务的理解和分析,并按照要求做好课堂讨论准备。

(2)教学互动环节。针对之前下达的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结合各组的表现记录课堂互动成绩。

(3)课外训练环节。由助教组织并带领学生完成各类任务的小组讨论、自学和拓展学习,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兴趣,同时遴选任务完成优秀的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并由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和拓展;进一步地,开展ACM素质拓展训练及网上刷题,作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成绩,从而保证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3)课程辅导方式。

该课程实施课外学长助教制、课内组长助教制、对学生分组式的1~7课题组机制。

(1)1~7课题组。每班学生分若干组,每组由5~7名学生组成,遴选优秀学生作为组长,负责该组课堂的辅导以及日常教学与管理。

(2)学长助教。每班配备2名学生助教,由ACM训练营中编程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负责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全面帮扶。

4)考核。

最终成绩由课堂互动成绩、技能单元训练成绩和期末上机考试成绩3部分组成,各占30%、50%和20%。课堂互动成绩包括出勤率和互动环节成绩,旷课一次直接扣除3分,直到30分扣完为止;技能单元训练成绩包括实践训练成绩和单元赛成绩;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即为期末综合测试成绩,测试以上机比赛形式进行,考核点涵盖本学期所有学习内容。

3.2.2 教改效果

对教改班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两个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效果的匿名问卷调查,并对比未进行教改的2013级两个专业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得到图1所示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改革后,学生对课程内容“忘了”和只“掌握基本语法”的比例明显降低,而对课程高层次内容“掌握算法”“简单编程”“复杂编程”的比例显著提高,可见教学改革后,课程的吸引力、学生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以及整体编程水平均明显提高。

图1 教改实验学习效果对比

4 结 语

通过对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方面的差异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多样化、课后学习和实践指导全程化、考核方式过程化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美国的优秀做法及先进模式,同时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实际对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对具体课程进行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适应创新和素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课程课堂教学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