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巧若拙”的写作诀窍

2018-12-01武志红

意林绘阅读 2018年9期
关键词:撒切尔诀窍夫人

文/武志红

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后,一家杂志找到我,请我写一篇对撒切尔夫人的心理画像,稿酬据说是他们杂志的最高标准。我后来写了一篇,他们非常非常喜欢,想一直约我写对各种人物的心理画像,被我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我的写作方式吓到了我自己。在主持《广州日报》心理专栏前,我做过几年的国际新闻编辑,而我一直读书的范围涉猎也比较广,所以算是对鼎鼎大名的“铁娘子”有所了解,但真要让我对她写一篇文章,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这样的:我得真切地感知到她的存在,并且这份感知要有一种完整感。

表明写作的前提条件:要对写作对象进行深入且完整的了解。

为了实现这种感觉,我花了三天时间,找各种关于撒切尔夫人的资料,最终直到形成了对她的一种完整感知后,才动手写了这篇三千字的稿件。杂志给我的稿酬再高,也远抵不上我随便讲一堂课的收入,连我做咨询的收入都不及,所以成本太高。

为了达到这个条件,作者必须去广泛搜集资料,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本段道明“我”拒绝邀请的原因,呼应前文。

同时,我已经不再是国际新闻的记者编辑,不然,我还是会这样工作。只是因为一直投入其中,那样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可以掌握撒切尔夫人的各种资料,可以累积很多东西,就不必要像现在这样,需要花三天时间去形成对她的一种完整感知。

写撒切尔夫人的这篇文章时,这种写作方式还不够经典,最经典的是,我主持《广州日报》心理专栏时,对红极一时的一位大网红写的分析文章。

当时,我花了两天时间搜集她的各种资料,每天都工作10小时以上,搜集了几百篇资料。

罗列数字,表明工作时间之长,搜集范围之广,突出写作之不容易。

之所以要这样找,是因为我一直感觉,我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人的完整感觉,我觉得我还不够了解她,总觉得缺点什么,而且是很关键的那种信息。

第二天深夜,我还在投入地找资料时,突然间一个声音从我心中升起:“够了!”这个声音,表达的不是厌烦和疲累,而是说,足够了。并且这个时候,脑海里的各种资料就像一种真实存在之物,它们本来是碎片,突然间很有秩序地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是自动的。

琐碎的信息,经过时间的淘洗,会重新排列,形成一个整体。这句话指出广泛积累资料的好处。

这个声音“够了”一出来,我就知道,我把握到了本质,而结果也是,那篇文章写得非常入肉。

这就是我的写作方式,不知道可不可以称之为写作诀窍。如果是,那也是大巧若拙的方式吧。

张秋伟摘自作者新浪微博

总结

好作品来源于生活,更是来源于作者生活阅历的积累。所以,作者要深入真实生活的内部,要搜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这是写好作品的前提条件。因为当素材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它就发生“质”的飞跃,这时好作品几乎是一气呵成的。作者列举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两个事例,阐述了自己对写作技巧的看法,观点精辟,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同时,作者还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辞,语言生动形象,使道理浅显易懂。

猜你喜欢

撒切尔诀窍夫人
果树夏剪有诀窍
夫人与婆子
绿豆汤有诀窍 解毒消暑重在“皮”
“放牧+补饲”春季种羊饲养有诀窍
撒切尔夫人为邓小平精心挑选礼物
撤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
撒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不和?
书就是诀窍
潇水夫人
一月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