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引入“微课”的实践研究
2018-12-01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中学邵乐华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中学 邵乐华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字、构造、空间以及逻辑等概念的学科,不仅是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实用技能,更是学生在进行初中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必备认知工具。初中数学更重要的是起到深化已有小学数学知识、为以后高中数学奠定基础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不容乐观,教师盲目地在基础数学概念的记忆和应试解题技巧的培养上增加时间投入,教学方法固化,课程设计未能联系学生接受程度与性格特征,课堂时间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初中数学的发展。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与“分割”传统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一、优化课堂结构,为“微课”创造环境
任何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都离不开适宜的教学环境做基底,如同种子的萌发离不开泥土全方位的呵护、阳光不间断的供能以及水给予的蓬勃活力,正对应以“微课”作为核心教学手段的初中数学课堂中融洽的教学气氛、教师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盎然的学习兴趣。“微课”译自英文“Microlecture”一词,由Micro(微观、小型)与lecture(演讲、教导)两词合成而来,所以按照字面来理解“微课”,就是微型课堂的意思,从本质上而言,微课是一种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手段、以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为主要目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策略、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为宗旨的全新数字信息化教学模式,所以改革传统以教师为绝对核心、以“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主要教学策略的黑板粉笔式课堂结构首当其冲。在此问题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入“让学引思”模式,满足初中数学课堂上“自由”与“活力”两大基本点,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最终主人。有别于以往那种传统课堂上的改革方式,“让学”是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内容进行逆转,让课堂的角色由教师变为学生,真正实现让学生由“会学”到“爱学”再到“乐学”。在数学教学中,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考,而在此过程中,“引学”即是前提,开启学生的思维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恰当的手段点拨、引导学生,从而激活学生思考的欲望,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微课”这一新兴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实施奠定现实基础,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营造适宜的环境。
二、善用微课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分割课堂时间
受碍于初中数学知识点繁多驳杂的特性,课堂上学生很难保持四十五分钟完全全神贯注的状态,课堂后半段注意力易涣散,特别需要教师采取“非常规”的手段来重新凝聚学生注意力,正常完成教学计划。如何重新凝聚学生注意力?理论上具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出发,从联系学生兴趣着手,即要求教师丰富教学模式,做到课堂趣味化。第二,分割课堂时间,减少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全神贯注而导致精神疲劳、降低学习效率。世界上大部分优秀教学方案与此两套方案均大同小异,而微课更是创造性地将两者做到了有机结合,做到课堂时间利用最大化。对于教师层次而言,微课可以极大降低教学难度,要求在备课、授课与总结三个环节更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对学生来说,允许根据自身学习习惯与成绩层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几千年前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同时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练习四个层次的需要。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相关知识点时,由于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难免出现跑神情况,所以我会选择在适当的时间,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则关于介绍“有理数的由来”“有理数的‘有理’是什么意思”“有理数都包括什么”的短视频来活跃课堂气氛,新颖的教学方式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授了书面化的内容。
三、多元化微课设计,不拘泥于教学视频
微课推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涵盖以语言传递内容的讲授、问答、启发、讨论等四种授课形式;以学生直接感知为核心的演示类授课形式;以实际训练为核心的练习、实验等授课形式;以观察欣赏为主的表演类授课形式;以引导探究为核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授课形式。教师需要联系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我会开展名为“测量旗杆高度”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以分组的形式完成操场旗杆高度的测量,帮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概念,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观察四周的习惯。
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活动,传统固化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显得愈发羸弱,围绕“微课”展开的全新初中数学课堂方兴未艾。新式教学方法的推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教师长期持之以恒地探索和改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敢于改革传统教学方案,善用微课的“丰富”与“分割”技巧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