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融乡土 立于课堂
——刍议乡土文化促语文有效课堂
2018-12-01江苏南京市金箔路小学赵泓博
江苏南京市金箔路小学 赵泓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生源参差不齐的乡村学校,语文课教学更应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目的是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发展乡村教育要注意因地制宜,乡村学校不能是城镇学校模式的复制,乡村教育也不是城市升学教育的一种简单移植。有教育专家就提出,乡村学校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基地,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决不能靠因袭复制城镇学校的模式进行突围,必须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之路。本文试结合乡村学校当地的乡土资源,以求激发学生对语文人文性的充分感知。
一、凭乡土文化的人文性内涵,促乡村学生语文有效课堂
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它不但体现出当下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且课文更加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学生是正在发展的个体,他们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他们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人。
在实践中,人们有时会让学生尽量做到最好,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相对立的,我们把学生当作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他们从未知到已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他们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师希望通过反复磨砺,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进而达成有效课堂。
但若我们仔细思考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有的学生生活在城市里,有的学生生活在乡村。城里学生接触的东西普遍要比农村学生广,生活条件也相较乡村而言好一点,有些乡村的学生由于局限在一个小环境,知识面窄,思维受到限制,而教育与城市又有所差别。种种原因造成教师引导教育乡村学生需要做到因地制宜。
说到“因地制宜”,我们更可“就地取材”。
乡村相对城市而言,地广人稀,风光旖旎,甚至还有历史遗留的痕迹。当地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方面,其实就在乡村学生生活的范围内,只是有很多学生还未发现这些。
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把乡村学生周围的乡土文化“加工”“处理”,从而促进乡村语文有效课堂的达成。
二、应乡村学生需求,精选乡土特色文化
众所周知,乡土文化博大精深。如一一授予学生,恐不能面面俱到,学生也未必都能一一理解。所以,在合适的“地方”向学生渗透乡土文化,这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
例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爱你啊,中国》中就有这么一句:“我们爱你——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纯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当时记得上到这儿的时候,教师结合当地特色,龙井茶虽说是在中国鼎鼎有名,但是我们当地也有特色茶叶——黄龙岘茶叶,随即向学生出示到:金陵茶村——黄龙岘,素有“扬子江心水,黄龙岘上茶”之誉。黄龙岘茶文化村,“岘”寓意为小而险峻的山,村里主产的黄龙岘“龙毫、龙针”茶叶精采细摘、手工制作,茶香四溢、口味醇厚。
这样,学生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课堂再也不是老师说,学生听了。这时相机提示学生: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特色?
这一问,引起了学生们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与发现,本来被学生们忽视的东西,被学生们拿来仔细研究,他们翻看相关书籍,通过网络、实地游玩等各种方法,来了解我们当地的特色。
又如,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之前,通过查阅收集材料,笔者给学生们介绍了我们当地有名的“牛首山摩崖石刻”,部分同学的实地游览和给学生们的图片展示,学生们认识到我们身边景观之美。学生们学完课文,不禁感叹金字塔的雄伟,有的学生甚至说道,金字塔景观之奇就好像是牛首山的石刻一样。
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特色,既丰富了学生们的眼界,更让学生们对事物有了更加具体形象的认识,学生们不再感觉课堂里所说内容距离自己很远。
其实,在适当的时间引入合适的乡土文化内容,既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又能激发学生了解未知的兴趣,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语文课堂不再“高高在上”,让学生们可以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有效课堂。
三、以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
我区有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牛首山风景区,《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牛首山是中国佛教名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山周围有感应泉、虎跑泉、白龟池、兜率岩、文殊洞、辟支洞、含虚阁、地涌泉、饮马池等自然景观。牛首山风景宜人,清乾隆年间“牛首烟岚”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中。这和课文《莫高窟》里的内容有相互映衬之处,于是在上这课之前,笔者通过多媒体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让去过的同学谈了谈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之后转入《莫高窟》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莫高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来看看莫高窟和我们所见的牛首山有什么异同之处,能否用我们对牛首山的感受来感受莫高窟呢?”这样,学生一下就被带到《莫高窟》的学习与探讨中去了。这节课他们的朗读特别大声,谈论文章也异常激烈。
通过已知来学未知,学生们的兴趣立马就会高涨,合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再理解”,让学生不再“远离”课堂。学生通过乡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已知,更好地参与课堂,“玩”转课堂。
开发和利用好乡村的“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去,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开拓学生学习思路,让他们受到感染,得到熏陶,领悟处世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