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8-12-01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赵 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下,学科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调整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关键与核心任务。为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需要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创新小学数学教育方法,优化教学质量。数学核心素养包括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方面。结合新课标要求,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经历学习的过程。由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必要通过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中,展开学科综合、亲身实践、贴近生活的数学学习与创新应用过程,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组织观察活动,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抽象指的是将事物本质的、共同的属性,通过思维运动,抽取出其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数学抽象是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切数学活动开始的关键。抽象包括两个方面:数量之间的抽象关系,图形之间的抽象关系。数学抽象,不仅要抽象出要研究的对象,还要抽象出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点、线、面都是抽象的产物。为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素养,可以设计一些观察类的趣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创新想象、创意思考活动中,发展数学抽象素养。
如组织学生参与“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活动可以在课堂或课外进行。课堂上,教师将一些积木通过一定的方式,在长、宽、高各个角度摆放不同的积木,形成立体图形。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并将观察的结果运用绘图形式记录下来,鼓励学生猜想老师摆放了几块积木。学生从正面、左边、右边、上面等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摆放的积木,绘制出三视图,并结合想象分析,得出有几块积木。在趣味的竞赛实践活动中,发展了学生抽象图形的兴趣。还可以在课外鼓励学生运用画图方式,抽象出生活中的茶杯形状、房间构图、学校平面图等,或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圆柱体、圆锥体等。在生活化的观察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考问题。
二、组织游戏活动,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直观想象指的是借助几何直观、空间想象来感知事物的形态及其变化,巧妙地利用图形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直观想象主要包括这些方面:空间观察了解事物的位置关系、运动规律或是形态变化;借助图形来分析和描述数学问题;将数和形之间建立起联系;建立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构建出问题解决思路。为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有必要多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观察分析、联想想象,激励学生数形结合,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如学习“认识比”后,教师可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来到操场上,选取一个主题,展开测量、建模、计算、推理与分析的实践活动。学生分小组展开合作探究,4人一组,带上纸、笔、皮尺、标杆等工具,在有太阳和影子的情况下,选取一处事物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运用直观想象,将大树、高楼、升旗杆等想象成一条竖着的直线,在纸上画出这条线。再将标杆竖直放置,并测量出标杆的长度及其影长。基于直观想象,将太阳、大树、标杆连成一条直线。在纸上画出示意图,运用“比例”的知识,运用“标杆长∶标杆影长=大树高∶大树影长”的公式,计算出大树的高度,运用几何图形和想象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合作探究、实践应用,发展了直观想象素养。
三、鼓励自制教具,培养数据分析素养
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于改造生活、服务生活意义重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寻数学的踪迹,了解数学的实际运用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设计一些动手实践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数学,分析数据,展开逻辑分析与数据计算推理,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与应用意识。
如学习“时、分、秒”时,教师可以预设任务“自制钟表学具”,教师鼓励学生自制尽可能功能齐全的钟表,可以邀请家长协助。动手实践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自制学具,参与学习时分秒知识的过程。学生准备好素材,有硬纸板、圆规、硬纸条、彩纸、彩色笔等。之后参与动手实践,思考这些问题:“每个钟表盘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钟表大数字是1-12,表示什么呢?”基于这些问题,学生展开科学规划,将一个圆先划分为12部分,再每个部分划分出5个小格,时针、分针、秒针逐渐变细、变长等。在合作互动、动手探究中,学生遇到新问题并不断解决,巩固了“时、分、秒”的新知识,展开对“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远,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远”的数据分析,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四、组织实践应用,培养数学运算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活动任务的分析、活动方案的设计与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思考、创新探索与合作探究。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鼓励学生回归生活,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展开互动分享与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数学运算素养。设计综合性的实践应用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想象、画图推理、数据分析与数学运算,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组织学生来到校园中,展开主题为“校园绿化面积”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参与实践活动。制订活动计划、画出示意图、测量数据并标示、统计数据并求和,得出校园绿化总面积。学生观察、测量并记录,发现有长方形、组合图形、圆形、多边形等不同的绿化图形。合作探究模式下,学生观察后根据图形画出示意图,运用皮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做好记录,并根据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得出结果,再统计求和,得出总的绿化面积。通过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应用,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五、创新角色模拟,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逻辑推理过程,即为从一些事实与命题出发,根据特定的逻辑规则,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类比推理方法,或者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得出数学结论,形成数学思维模式的分析过程。可以设计一些学生自主参与的角色扮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辨析生活趣题,展开逻辑推理和分析,有效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让学生形成合符逻辑、条理的思维品质。
如针对“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模拟实践,在课堂上展开“你追我赶”的游戏,学生分别扮演追、被追的角色,并以不同的速度展开想象分析,设定真实的追赶、相遇情境,再抽象出数学问题。基于生活中常发生的相遇和追击问题,有的小组提出“可能有追击不到的情况吗”这一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辩论分析“是环形还是直行路段,追的人还是被追的人速度快”等。为什么追不到?通过逻辑推理和辩论,发现环形路段上,即使速度慢,在走了几个回合后,也可能追到;而在直行路段,速度慢的人在后面追,是追不到前面的人的。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展开辩论活动,有效发展了逻辑推理素养。
小学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融入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奠定高效教学的基础。巧妙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拓展学习范围与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创造性地探索与实践,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创造性实践,设计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应用分析、反思与总结,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