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频发“冷暴力”,究竟是谁之过

2018-12-01杨焱磊

教育家 2018年13期
关键词:冷暴力家庭家长

文 | 杨焱磊

从十几年前踏出国门开始,我便上千次地出入于各国的机场,我喜欢在那里观察每一个“分别”“相逢”和“重聚”的场景。我渐渐发现,在我们传统认识中,亲情意识淡漠的外国孩子们在与亲人分别或重聚时,往往会以热情的方式表达情感——问候、亲吻、拥抱、泪流满面;而本应更注重家庭观念的中国孩子们,却往往是另外一番做法——他们一头扎进自己的手机屏幕中,让本还想多嘱咐几句的父母,只能朝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挥挥手;或者熟练地把行李箱推给在机场等待了很久的父母,任由父母怎样嘘寒问暖,回答最多的就是“还行”二字。

孩子们这种缺乏温度的回应,我相信很多父母都体验过,这甚至已经成为当代很多家庭中的一种“冷暴力”。“冷暴力”不是个新鲜词,但搜索网络,我们看到的基本是告诫父母不要对孩子冷暴力,然而大家却忽略了孩子对父母的冷漠和无视。

在火石留学俱乐部从事国际低龄教育的这些年,我们会随机给孩子们做一些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让人吃惊。初中年龄段的受访者中,76%的孩子从未主动为父母祝贺过生日,63%的孩子无法在不查阅和不回想的状态下说出父母的生日,43%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准确年龄,甚至还有孩子不能准确写出父母的姓名……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极其关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在爱意中浸泡的孩子变得如此冷漠?为什么父母面对这样的冷暴力会选择视而不见,默不作声?

身心不成熟和自我独立意识之间的冲突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总会有远超实际情况的自信和轻狂,这往往让父母觉得莫名其妙,两代人之间便有了冲突。父母作为“过来人”,有更成熟和全面的判断,加上对孩子的担忧,便不厌其烦进行说教。甚至他们会告诉自己,孩子再烦再反抗,也要让他能听进去一点是一点。由于两代人之间客观存在的代沟,以及“不接地气”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让孩子信服,反而令其反感。这种情况下,孩子片面地把父母说教的形式当作了全部,而忽略了说教的内容。他们偏激地认为父母用老掉牙的理论束缚了自己自主和自治的权利。他们本来想反抗“不落地”的教育方式,却因为自我的不成熟性,无意识地将反抗形式迁移为全面反抗教育他们的人,甚至进而排斥一切类似的群体。外向的孩子可能会直接表达,性格内向或年纪稍大的孩子往往选择隐忍,久了便夹杂着报复情绪,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冷暴力”。

爱没有成为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

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会迅速迟钝麻痹,不适当地给予“爱”也会如此。“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让许多家长掉入误区。全是收入,没有支出,沉淀淤积的爱,反让孩子无法感知。很多孩子对各种关照体贴熟视无睹,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家长对青少年仍然像对待“婴幼儿”一般的关心照料,反而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去感知爱,反而对因为被关照而限制了些许独立空间而耿耿于怀,就不可能积极回应给予关心他的人作为一种感恩表现。同时,父母们内心也认为这确实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必须做的,孩子再怎么过分的反应都能接受。这就是“冷暴力”会被双方达成默契的不良基础。

不断被否定,会让人精神死亡

总是被人提醒你不应该这样,而应该那样,总被周围的人否定,对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在让孩子“听话”这件事上,中国家长有着共同的欲望。这种被冠以爱之名的施压非常隐蔽,也很疯狂,杀伤力强。举一个例子,家长带孩子来我这里咨询留学事宜时,在学校的选择上,家长表面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冠以“你自己的学校自己选择”的民主帽子。孩子说想选择规模大一点的学校,家长便会纠正说大学校对个体关注度不够高;孩子说选择小一点的学校,家长便建议孩子要考虑在学校广泛积累人脉的隐性价值;当孩子说都可以的时候,又被批评为没有主见。别说孩子了,我在这种场合下都会很分裂。

孩子这个时候其实最苦闷,想求助,但所有人都说,父母是爱你的,你不应该痛苦。可是他心里确实痛苦啊,怎么办呢?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只能选择沉默了,于是总会在“随便”“都可以”“我都行”“听您的”中挑选词语来回复,就别想他们主动进行沟通了。

“忙碌”成了“挡箭牌”

为人父母的一代人,“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巨大。很多时候,他们与孩子祖父母身处两地,孩子很难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在他原生家庭中扮演儿女角色的,加之平时工作忙碌,使得很多人忽略了夫妻之间甚至邻里之间应有的关心和爱的表达,孩子自然地也就缺失了接受榜样教育的机会。更直接的,当有的孩子需要父母对他多一些陪伴和近距离沟通时,父母却因为忙,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对于这些缺失,成年人往往以“太忙”作为理由。但细细想想,现在的孩子,从幼年到成年,哪个又不忙碌呢?我见过一些家长,在孩子表现出非常过分行为的时候,因为自己稍后还有其他事情,或者顾虑到孩子稍后还有课程要上,还有作业要做等原因,不忍影响他的情绪,而选择了忍耐,久而久之,便给了孩子继续这种状态的机会。

如果说忙碌是成年人对待父母、孩子和外界冷漠的挡箭牌,它同时也给了孩子们“冷暴力”的护身符。

虚拟网络侵蚀现实交往能力

异化的网络虚拟空间,逐渐侵蚀着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孩子沉溺于网络是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也是催生“冷暴力”的温床。

第一,网络上无需控制脾气,一言不合即可推倒重来,更换符合自己胃口的对象,谈不上以情相交和真实的尊重,更谈不上爱与表达。这种筛选式的特点,容易让孩子错误地认为“网友才懂我”,于是不愿意跟身边“不懂我”的人主动交流。

第二,沉溺于网络,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也会让他们有健康隐患,如近视眼、颈椎病、关节炎等。孩子的学习和健康都是家长极其关注的方面,当然会忍不住因此多“唠叨”“教育”,而孩子又反感这些,自然会造成亲子的疏远和隔阂。

第三,网络媒体充斥着为了“抓眼球”而故意造出的热点文章,有的文章渗透着“无利不起早”的功利价值观,让孩子们认为所有的热情必须绑定利益,甚至认为无利益的热情和表达爱意是一种做作和虚假。这也给了他们保持冷漠的借口。

第四,网络环境中充斥着被简化的语言,这些非规范化的语言,甚至被误解为是潮流和时尚的代名词。不但“哦”“嗯”“呵呵”这样的词语成了最高频的网络词语,而且还新生了类似于“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喜大普奔”这样的新新人类语言,甚至还有一些夹杂着英文和阿拉伯数字谐音的“神语”。这样的词语容易拉大代沟和造成沟通障碍,让他们形成“说了你们也不懂”的傲气,进而造成“冷暴力”。

“冷暴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现象。相信只有更多家庭努力做到了解、检验和践行,才能让家庭重新充满温暖的人性之光

猜你喜欢

冷暴力家庭家长
家庭冷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遭遇冷暴力,如何“有效”应对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你的冷暴力会耗尽我所有的爱
遭遇配偶冷暴力,你会依法维权吗?(一)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