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大学是我的“中国梦”
2018-12-01聂振弢
文 | 聂振弢
我是个“70后”——今年74岁。我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退休前我是南阳师范学院教授,讲授“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常识”;退休后我四处讲授中华传统文化十大经典。现在,古稀之年的我怀揣一个中国梦——办一所以国学为根基的大学。
讲学传道是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自幼受外祖母抚养教育。她出身于一门三进士的书香门第,在她的教育下,五岁以前,我背诵了“三百千千”等蒙学经典,十岁前读诵了“四书五经”重点篇章,打下了传统文化根基。初中毕业因故辍学,回乡务农。我没有自暴自弃,坚持读书,广泛收罗文化典籍,昼读夜抄十八年。1978年应邀到内乡一中做语文代课教师,1982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学习,1984年7月毕业被选拔到南阳教育学院任教。1999年南阳教育学院与南阳师专合并升本成立南阳师范学院,我回到母校任教,至2008年退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在国内外讲学3000余场。我讲学不收取报酬,欣逢盛世温饱有余,人不是为钱而活,讲学传道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000年至2003年,团中央委任我为大学生支教团指导教师,先后到陕、甘、宁、新、云、贵、黔等西部地区支教讲学数百场。
2004年至2005年,我应邀赴韩国京畿大学任教一年。回国时,两百多名韩国学生追随而来,到南阳师院留学,开外国学生来南阳留学先河,由此与韩国建立了长期的文化教育交流。2014年我被南首尔大学授予“韩国国际学术交流大使”称号。
2015年我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多元文化融合论坛”,作题为“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的演讲,台下掌声雷动。旋即我被邀请赴英国威尔士大学,参与创建英国首家以培养汉学家、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英国汉学院,并教授中国传统经典课程。2017年我被威尔士大学汉学院聘为特聘教授。
除了讲学,退休后我还做了另一个工作,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做简要的总括,以“中国教育十大经典——谈谈教师的理念、学养与精神”为题,边写边讲,成书预计有百余万字。
办大学是我的“中国梦”
办一所以国学为根基的大学,是我的“中国梦”。
为什么要以国学为根基?当今国际汉学热的兴起,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潮流。为顺应此潮流做好历史性准备,当务之急是培养三类人才:一是面向大、中、小学校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尽快解决广大语文老师人文学养不深、修身短板的问题,从语言、文字、音律、乐教等经典教育起步,及早实现教师队伍新陈代谢,为传承发展中国优秀文化奠定教育阵地基础;二是面向全社会培养优秀社会文化教育师资,尽快解决当前传统文化社会教育师资良莠不齐、国学传播活动乱花迷眼的问题,以更好地传播并带动各社会阶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面向全世界汉学合作大学包括全部孔子学院、文化艺术团体,培养国际文化教育使者,尽快解决孔子学院教师“一口流利的外语、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就是缺乏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功底,不能胜任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命的问题,培育出为中华文化实现民族性向国际性转化的支撑力量。培养“三类人才”,必以国学为根基。
办学之路艰辛坎坷,亲人劝我别逞“堂吉诃德”之勇。但国学教育是贯穿我一生的事业,教育的盛衰每个老师都与有责焉,因此,知不可为也要为之。
因十多年来我牵头组织了多场语言学、韵律学、训诂学、文化教育比较、文化传承与综合创新类主题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理论研讨活动,为国学(汉学)院的筹建营造了学术氛围,积累了社会条件。
我以十多位有扎实学识、深厚修养的大师、终身教授为核心资源,团结集聚海峡两岸多所人文类大学的专家学者,担当国学(汉学)院创办的第一个十年的教育教学任务。
政府和群众也积极支持,无偿提供千亩大学园区,立项建校。2011年,在南阳市城北潦河坡镇,以传统语言学与传统文化为主打课程的“南阳语言文化学院”开工筹建。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及自筹资金,目前已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面积20000多平方米,可容纳千余名师生学习生活。我还积极争取千余亩教育储备用地,供大学后期建设之用。我计划以南阳历代名人命名接续创办百里奚行政学院、范蠡商学院、张释之法学院、张衡科学院、张仲景医学院、冯友兰哲学院、董作宾文字学院、杨廷宝建筑学院、徐旭生史学院、郭宝钧考古学院、丁声树语言学院、陈凤桐农学院等,最终办一所综合性大学。
按当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五百人规模,生均十平方的建筑面积要求,已达到了办学标准。但2012年上报审批时,“门槛”又提高了,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办高等学校要达到三千人的规模,六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我一时未能筹集足够资金,建校一事暂时搁置。如今六年过去了,办大学的梦想在我心里未曾熄灭,我期待有公信力、有充裕资金的企业能给予支持,同时也诚挚邀请有识之士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共襄盛举,为国家民族,为子孙后代做一件大事。
半生的教学生涯,我有很大收获与很多感悟,主要有四点:一是教学相长,二是温故知新,三是增加智慧,四是提高修养。我现在已是“70后” 的人了,我常常想着三句话:鞠躬尽瘁,先忧后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遵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古训,积极响应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伟大号召,为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尽一分力量,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