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2018-12-01沈健
沈 健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江苏苏州 215200)
一、初一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因素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对初一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初一数学学困生心理诊断为:一方面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本身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对数学学习活动以及数学学习对未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他们表现在行为上:课堂注意力涣散,作业做不好、拖拉,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成绩下降。
调查表明,在236名被调查的学生中,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占42%。其中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有61人,占26%。
2.教师因素
教是为学而教,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那么教只能是单边的灌输。有的教师视课堂为自己的“一言堂”,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只想如何去完成自己预先设定的任务,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坚固的思维定式中,体现为:求稳不求新,求多不求精,这违背了教学效率的持续性原则。
诚然,要上好一节课,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而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却没有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没有做好从容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充分准备。表现为课堂上最怕学生发问,很多时候模糊了之,致使学生的“奇异”思维火花被无情掐灭。
3.初中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度的差异
较小学数学而言,初一数学中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因而初一数学教学进度明显快于小学,而且初一数学的学习更重于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感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小学里很多时候学一节新课,第二节上习题课,第三节还会上复习课,而在初一,一周五节课里可能要安排四节新课,有些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未能及时掌握,没有形成技能,又没有查缺补漏,就要学新的内容,一直“炒冷饭”,导致所学知识形成不了完整系统,成绩每况愈下。
4.初中与小学数学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定量到变量的变化是小学算术到初一代数的显著特点,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史发展的里程碑,是由算术跨越到代数的桥梁。由于算术方法是学生从幼儿就开始掌握的学习方法,即使到了六年级,学生还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而初一代数就要求学生具有设元意识,会用代数式表示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很多初一数学学困生在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中往往难以突破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导致无法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二、初一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发挥情感与心理作用
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变得抽象了,对他们来说知识的难度增加了,心里必将产生焦虑感。教师应该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教师若能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那么教师的忠告与批评就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教师的赞扬就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悦和深深满足,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多给他们讲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讲科学家、数学家的成长故事等等,培养他们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会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善于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此外,对于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赋予适当的情感色彩,用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恰当的比喻、幽默的言语使原本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如“去绝对值法则”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按如下办法处理:对于绝对值符号︱︱,我们可以把它看作“院子”(这部分内容今后也可和初二数学教学中化简a2,根号 可看作“屋子”联系起来),至于a如何走出“院子”,就取决于a的“体质”(非负或负):“体质健壮”(a≥0)的直接出来,即|a|=a(a≥0);“体质虚弱”(a<0)的要“防止感冒”,出去时系上“一条围巾”(符号-),即|a|=-a(a<0)。(这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及时让学生在笑声中交流获得的启迪。)从课后的练习反映来看学生对这一难点掌握得较好。
2.加强学法指导
初一新生,刚来初中,热情高,干劲足,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他们来说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教师在传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渗透学法指导,明确指出哪些知识点只需一般了解,哪些必须理解和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教师应培养学生看数学书的习惯,手把手地教学困生看书的方法,要求他们在做作业前先安排看书,搞清概念,熟悉定理、法则,以提高解题质量;教师要善于从他们的作业中,抓住典型错误,评析错因,做到正反相益;教师要编制复习提纲,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期中期末教师还可举行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帮助学困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循序渐进,夯实基础
任教新的班级,接触初一新生,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在讲解新知识时,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初一新生学习的显著特点就是模仿,他们的很多知识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会的。
新课程的应用题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现在的教材摒弃“例题—模仿训练”模式,注重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灵活地解题,这本无可厚非。但学困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非常吃力,表现为他们对例题的解题思路还不熟悉,而接下来的练习和作业却变得与原来的例题不甚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他们就不知道从何想起。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研究达成共识:教师应加强例题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适当放缓速度,注意公式、概念教学,做到推理规范,保证训练有效,稳妥扎实地帮助学困生渡过难关。
4.渗透思想,形成能力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和策略是完全吻合而又不断提升的,只不过在初中阶段对这些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要求更高了。对学困生,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做到“靠船插篙”。例如在初一大多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要是在一个相对的知识板块中学习一个相对新的知识内容,其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将新的转换到原有的上面去,即将未知转化到已知上来,从而实现方法的发现、规律的发现。
在教科书内容的安排上如此,在学生的日常练习中又何尝不是呢?如:在线段AB上有15个点,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好多学生遇到这个问题都感到束手无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以退为进”“转化”等思想。
在线段AB上取一个点,图中有3条线段:2+1;
在线段AB上取两个点,图中有6条线段:3+2+1;
在线段AB上取三个点,图中有10条线段:4+3+2+1;
依次下去,在线段AB上有15个点,图中有16+15+……+3+2+1条线段。与这个题类似的还有:在平面上画10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几部分?从一个角的顶点引20条射线,图中共有多少个角?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思想方法,不在于是否记住了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正确运用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科学加以引导,必能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