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浅谈

2018-11-30刘思蒙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关系分析依法治国道德

摘 要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发展進程的两个中坚力量,两者在性质上存在差异,但之间又有一定关联性。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法律与道德相互召唤、互为陪衬,以经济政治为基础引导着历史发展的趋向。在实际生活中法律和道德存在明显的冲突,甚至在对某些事件处理的意见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明确法律与道德两者的关系,是处理现实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治安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律 道德 关系分析

作者简介:刘思蒙,河北保定市第一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43

针对法律和道德两者的关系,过去的理论中已对其做出明确说明,但是相关论述已不能透彻解释依法治国背景下两者的关系 。故此,本文企图从依法治国的视角出发,阐述道德与法律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概念及特征

法律为国家编制或肯定的并具备强大保障的行为规则体系,从很大程度上分析,其能够呈现出某一特定时期中社会物质条件水平所决定掌握国家政治权利的阶级化利益与意志。法律采用严格设定不同个体间权利与义务的方式,对促进国家政治权利的阶级性社会关系与秩序,做出明确、维护与发展等一系列行动。道德为个体针对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荣誉和耻辱、公正与偏私等形成的观念、规则等认知的综合体,其是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及意志信念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去实现的。

尽管世界各国家在发展历程中所推行的法律存在明显差异,但透过形式多样的法律体系,依然能对法律的特征做出一定总结与描述,通常而言,法律的特征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体现:(1)法律为一类汇集总结性、普遍性、紧凑性等多种特征共存的行为规范;(2)法律为国家编制或肯定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国家明确的政权与义务的行为准则;(4)法律以国家强制性执行为保障,实现实施目标的规范 。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

首先,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规则之治”成为道德建设的基础规则、法律与道德均是社会实现有效治疗的左膀右臂,但是在存在形态上有所差异。道德以知识化的形态存在,对个体行为的控制效能相对较低。而法律以知识化与体制化两种形态存在,采用制定规则的方式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并强化其运行的有效性 。道德和法律在社会活动进展期间并肩而行,从社会治理的层面上分析,法律内在的明确性和我国目前社会存在的基础匹配度高于道德,这是法律在社会治理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也是依法治国目标实现的理论基础。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印度仿制癌症药物的工厂触犯了知识产权而出现了生产仿制药品的行为,男主人公违背法律的规章体制印度仿制药,尽管实现了挽救很多癌症患者生命的目标,但是严重触犯了制药品的知识产权,结合“癌症等为危重症患者关于紧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的影片热议话题,李克强总理在两次国务院会议上,实施多种举措,以实现“降税有降价”,进而实现对创新化学药物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其次,法律以社会发展根本为基础,对行为规范的作用机制从特殊的主观意志迁徙至客观性的法律制度上,将规范中设定与运行的内容均整合至法律监护的范畴中,采用连续完善相关制度的方式,以降低社会道德风险。

最后,法律对道德的促进重点体现在对公众权利的规范与约束层面上、遵守规则,始终是社会交际活动有序运行的依托。法律是社会规格的基线,道德是社会规则升华的主要形式,有助于在培养遵纪守法公民基础上,塑造高质量的善人。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改善个体道德风貌、提升道德水准以及促使其自觉服从“规则之治”等方面上。

(二)道德对法律的支撑作用

道德在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道德与法律是社会治疗的两把“利器”,能够为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环境。当下,道德的知识化形态出现一定弱化,而法律凭借自体可制度化优势而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性关注,这是造成道德与法律处于相对独立状态的内在原因之一,但是该种独立状态仅是为迎合当下全面依法治国的需求,在终极目标追求层面上,道德对善良与丑恶的治理始终是法律“规则之治”过程中的价值至高点 。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以我国时代发展状况与基础国情为前提条件的,但不能将法律视为处理所有问题的“万能药”,其具有一定保守性与固有性,促使道德一定要承担支持法律践行良善路径的角色。依法治国战略方针在我国全面实施,间接的提示了法律规范、体制构建等演变成不同阶级与广大群体最常见的行动指南 。

三、促进法律与道德和谐发展的措施

(一)在立法中促进道德建设

首先,可以在立法进程中明确部分道德规范的地位,即是法律“规则之治”过程中应遵照的基本原则或评价标准,促进道德规则的实施过程,对个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起到一定督促作用。其次,将部分道德规范转型为习惯法,例如民法中存有很多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规则,其也是犯罪案件评判的重要法理依据之一,在司法实践中也有所应用。最后,采用立法的形式对道德权利实现有效维护,严惩不道德的行为方式。

(二)在司法中促进道德建设

在司法实践中认可并激励道德行为基础上,司法实践进程中法官将道德规范设为判处案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为道德建设提供支撑。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的有效评判也是道德建设追求的主要目标,同案同判体现了司法运行的公正性,同时也是道德对公平性、公正性的有效考评方法 。最近几年,滴滴顺风车为广大市民出行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危险也随即出现,“浙江20岁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一案中,乐清警方快速出动了重大案事件处理预案,全警种做案,同时在上级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在25日凌晨4时,成功捕获了犯罪嫌疑人钟某。对“滴滴事件”进行深度反思,我们看到的是资本领头下企业道德的缺失,而不单纯的是个人道德的败坏。“滴滴安全的底线在哪里”,这是对生命安全的模式,对法律权威轻视的行为,务必依法受到处罚,务必坚决纠正恶气之风。中国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等单位在8月26日下午约谈滴滴公司,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即可对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督促企业主体全面贯彻落实,进而有效维护社会公众出行安全与合法权益,同时也整体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在执法中促进道德建设

当下,法学界众多学者给予道德建设情况一定重视。法律主体有效的将守法转型为一类道德应遵守的义务,以道德义务的眼光对看待法律义务。一个国家或民族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升民族精神是基础,进而在整个民族构建法律之上、公平、正义并存的道德思想体系。法律的惩罚功能对社会公众发挥强大的震慑作用,但其不能依靠个体内心道德问责实现对行为方式的有效规范,知识法律实施期间存在的局限性。而守法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大众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进而实现对法律义务的积极履行。在审视“江歌案”的过程中,可将视为法律和道德并重的两个事件,刘鑫及其父母在案发后的表现,属于一个道德事件,其触及了大家的敏感神经,刘鑫一家人事后的行为方式触犯了大部分的道德底线。“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不管是法律规范还是道德规范,均可被视为对人类破格行为的纠正。法律是实现正义的基本渠道之一,在“江歌案”中一方面我们要做到惩治犯人的基础上,促进逝者安息,实现对社会道德的良好建设。

四、结语

综合全文,对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法律对道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道德又支撑法律的执行与落实进程。在有效处理法律与道德关系基础上,在两者间探寻最佳的结合点,深度挖掘促进社会长效发展的优势因素,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

注释:

刘军.探析市政规划中给排水管网设计的相关要点.建材与装饰.2018(6).87-88.

赖怡静.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法律与道德关系再研究.求实.2016(9).70-77.

戴茂堂、左辉.法律道德化,抑或道德法律化.道德与文明.2016(2).8-13.

王震.社会调控视野中法律与道德作用机制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2).128-136.

王志勇.法律的“内在道德”的两个维度——再访富勒自然法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18(4).61-71.

李克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法律、道德与组织规范关系.北方法学.2015,9(3).88-98.

猜你喜欢

关系分析依法治国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