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校园安全的思考与对策
2018-11-30徐轶繁
摘 要 校园安全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本文从“米脂砍杀学生事件”导入, 阐述影响校园安全的隐患。从校园周边安全问题、校园欺凌、校园性侵等方面论述影响校园安全因素。同时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和建议,从技术手段保障、法律条文规定和思想修养学习等多方面做好应对措施。
关键词 校园安全 隐患 教育活动
作者简介:徐轶繁,盐城师范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14
2018年4月27日,米脂县第三中学校门外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犯罪嫌疑人持匕首沿途行凶,造成9名学生死亡,10名学生受伤,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我国校园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结合当前校园安全的现实状况,对影响当前校园安全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影响我国校园安全的主要隐患
(一)危险物品屡禁不止
食品安全一直是影响校园安全的一大主要因素。一方面是校园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已经基本得到妥善解决。另一方面是散布在校园周围的“五毛食品”,此类问题重灾区在三四线城市及广大农村。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校园及周边“五毛食品”整治工作的通知》,但是由于“五毛食品”利润丰厚,违法成本低,且缺乏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管制度,目前“五毛食品”依然泛滥,成为影响校园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暴恐事件危害极大
一是影响极其恶劣。校园是学生集中场所,加之上、放学期间家长接送学生,人流量非常之大,发生暴恐事件所造成的伤亡往往极为可怕,至少会造成多人受伤,甚至多人死亡。一经发生,大多是全国轰动,乃至在全球都有报道的事件,影响极其恶劣。二是形成“模仿犯罪”。有媒体报道,我国校园暴恐事件高发,大多始于2010年的“福建南平实验小学砍杀学生”事件,此后我国接二連三发生了多次校园暴恐事件,已然形成了“模仿犯罪”效应。梳理近几年案例,罪犯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施暴者大部分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家庭情况较差,对社会充满不满情绪。此外,媒体对罪案的描述不当,也为有潜在犯罪倾向的人提供了大量反面教材,强化了罪犯的犯罪心理。
(三)校园欺凌时有发生
当下校园欺凌呈现四方面表现。一是存在普遍化。据一份样本数量为2000名师生的调查问卷显示,87.4%的学生听说且身边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16.5%的学生亲身经历过“校园欺凌”事件。二是形式多样化。校园欺凌的形式主要有肢体暴力、语言威胁辱骂造谣、收取保护费、利用网络的欺凌、排挤孤立等。三是善后淡薄化。一方面,部分学校为了维护学校荣誉,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受害者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和应有的赔偿。另一方面,派出所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进行调解,对施暴方进行批评教育,威慑力极小。
(四) 校园性侵影响恶劣
在校园安全中,性侵往往是极易被人忽略的内容,但是据调查显示,校园性侵已然成为当下国内乃至国际上影响校园安全的第四大因素。目前我国校园性侵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受害人低龄化。近年来,媒体报道的校园性侵事件中,受害人上至大学生,下至幼儿园,但是整体呈现出低年龄化的趋势。根据中山市检察院一组数据显示,近年来,在该市检察院受理的100件案件中,共有115名被害人,其中14周岁以下(含本数,下同)的有89名,占77.4%;8周岁以下的26名,占23%,其中年龄最小的仅4周岁(共10名),如图1。二是性侵对象女童居多,但男童比例有所上升。据报告统计,2017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中受害人超过606人(表述为多人受害但没写具体人数的,按3人计算),女童遭遇性侵人数为548人,占比为90.43%;男童遭遇性侵人数为58人,占比为9.57%,这一比例较2016年的7.58%略有升高,如图2。三是后续关注缺乏。一方面,目前媒体大多只关注性侵案件本身的新闻价值,对时间热度衰减后,对受害人的关注骤减。另一方面,受害人后续的治疗无人关注。在性侵案件中,施暴人员被判刑,但民事赔偿一直微不足道。
二、影响校园安全的原因分析
(一) 影响校园周边安全问题的原因
“危险物品”、“校园暴恐事件”同属于校园周边安全问题,主要分析其三大原因。一是安全监管不到位。针对危险物品问题,比如危险玩具、“五毛食品”等,此类物品主要在校园周边的小商铺、文具店出售,且经过公安、教育部门多轮检查之后,此类现象依然屡禁不止,极易导致监管乏力。二是基础保障不到位。针对校园暴恐事件,一方面,学校在人力物力安排上保障不足,目前大多数学校均已配备专职安保人员,但是面对更大范围的校园周边交通要道,其人力物力需求太大。另一方面,“危险玩具”、“五毛食品”等新品层出不穷,一般都要等到事件发生之后才能有所警觉。三是安全意识不到位。目前,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于关于学生加强自我保护的宣传教育仍然存在漏洞。
(二) 校园欺凌屡禁不止的原因
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未成年人实施的校园欺凌中,大部分是严重侵害他人身心健康,但又够不到刑事处罚的行为,此时无法适用刑法,只能靠国家公权力介入“校园欺凌事件”。二是青少年心理、生理有其特殊性。初中生多是介于12-15周岁的少年,是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人生阶段,自卑敏感、逆反心理,遇事容易冲动等行为一般不计后果。遇到琐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接纳社会上的不良信息,走向犯罪边缘。三是学校观念有偏差。一方面,重文化轻德育。客观上,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少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甚至父母均外出打工,不少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和父母缺少情感交流,大多是隔代式教育,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单一、沟通较为困难等问题,缺少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导。
(三)校园性侵时有发生的原因
一是案件取证难。有专业律师表示,由于性侵儿童行为的隐秘性,特别是不少“惯犯”本身“警惕性”较强,往往会毁灭证据二是学校管理失职。一方面,教师聘任忽视师德考察,导致教工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管理存有漏洞。硬件上,在部分涉事学校中,并无监控设备。主观上,与校园欺凌现象类似,部分涉事学校为了保护学校声誉,采取掩盖、从轻处理的方法对待校园性侵,甚至对涉事教师采取调岗任用等包庇措施。三是“封建观念”掩盖罪行。有专业律师表示,在一些性侵案件中,部分家长即便是知道了情况,出于担心影响孩子名声的考虑,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一些地方在处理校园性侵案时,总想“内部处理”,回避用法律解决问题,客观上助长了一些教师实施犯罪时的侥幸心理。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校园周边安全管控
一是加强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议各学校加强投入,对校园及学校周边的路口、小巷子等地做到监控全覆盖,对于监控不能覆盖到的厕所等场所,及时安排人员巡查。二是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建设。建议各学校建立相应的校园安全监管、巡视制度以及其他预防制度,能够与时俱进,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做到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合作,形成班团队齐抓共管良好局面。三是加强教育,提升自卫能力。在学校广泛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切实提升学生应对危险的能力,做到外界帮助与学生自救双管齐下。加強校园欺凌处理预防:其一,重视法律顶层设计。建议高层尽快出台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为基层公安、教育部门依法处理事件提供标准。对于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案件区别对待,对于情节较轻的,在法律政策规定的幅度内给予最大限度的感化、挽救;涉及违法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构成犯罪,甚至罪行严重,不宜宣告缓刑的,判处实刑。此外,建议各地方积极建立青少年矫治中心、工读学校等,加强必要的矫治措施。各地检察机关定期组织检察官进学校、进课堂,宣讲法律知识。其二,加强校园教育。一方面,建议各学校开设专业法律教育、生命教育课堂,同时创新丰富教育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具有法律、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老师担任相应课程老师,将此类课程从思想品德课中独立出来,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加强防治校园欺凌的处理机制。教育部门指导各学校制定“预防校园欺凌专项制度”等,对校园欺凌做到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其三,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明确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自觉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方法影响教育未成年人,从根源上树立起预防校园欺凌的防火墙。其四,加强后续心理引导。要加强受害者的心理疏导,尽量减少事件对个人的心理伤害,减少对其今后生活的影响,防止其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影响人格成长,避免米脂县砍杀学生类似惨剧重演。建议采用全面渗透模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其组织架构如图3、图4。
(二)加强校园性侵打击预防
一是重视师德,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学校在开展招聘工作时,加强品德关、心理关的把控,仔细审核应聘者档案,对受过刑事处罚、有精神病史或品行不良者,坚决拒绝聘任。二是加强学生预防性侵害教育。当前,学生性知识教育以及预防性侵害教育,均已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和大纲,明确提出了各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及目标。但是针对目前校园性侵低龄化趋势,建议摒弃“不懂为美论”,对性教育的年龄标准及教育内容加以适当修改,把相应年龄的教育内容适当前移。三是加强校园性侵害打击力度。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通过硬性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涉嫌校园性侵害的犯罪嫌疑人的打击力度。
参考文献:
[1]晏理国.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法制与社会.2017(4).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3]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教育探索.2018(6).
[5]许芷浩.基于校园性侵案的几点思考.法制与社会.2013(11).
[6]李双溪、袁汝婷、庞书纬、沈洋.儿童性侵现状调查报告.新华网.2016-06-12.